编辑:感知芯视界
随着我国制造业开始向产业链中的高价值环节拓展,中高端传感器作为制造业智慧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国赢取国际话语权和各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
毋庸置疑,我国传感器已取得积极进展,但由于历史积累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长期以来,中高端传感器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中高端传感器如何实现自主可控,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2007年,一位长期专注于红外技术产业化的海归专家——吕晶先生,看到了国内中高端红外技术的短板以及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回国创立了一家以红外技术为核心,旗下业务涵盖红外光学特征敏感元件、红外芯体、智能传感模组、智能传感单品、多维传感解决方案等。
历经17年精心耕耘,这家公司持续构筑和强化技术护城河,打破该类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高端之路,产品遍及客户群体覆盖航天航空、工业、民用、智能家居、消防及安防等多个领域,产品已销售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家行业“隐形冠军”,正是杭州麦乐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麦乐克”)。一直以来,麦乐克坚信高端创新技术是企业立身之本,每年科研投入超10%,在红外光电及传感技术领域已拥有专利150余项、软著10项,拥有国内外注册商标16件,并主导国家级《红外特征敏感滤光元件》行业标准制定。
日前,感知芯视界编辑对麦乐克董事长吕晶先生进行了专访。在交流中,吕晶结合麦乐克自身打造中高端传感器和解决方案的实践经验,从宏观角度简述了全球中高端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国产替代面临难点以及推动实现更多中高端国产化的路径思考。
以下是专访对话:
独家专访
专注红外技术产业化 打入全球高端客户群
感知芯视界:请您分享海归创业的初衷?为什么选择红外技术和传感行业?
吕晶:从硅谷回国后,我于2007年初在杭州创立了麦乐克。创业的初衷是希望将欧美在高科技领域产业化经验带回国内,尤其是当时被海外垄断的红外技术,实现底层技术创新与国内应用市场的循环联动。
选择红外技术和传感行业,是因为这是非常好的方向。当时红外技术在美国已经比较成熟,而在中国却很少有相关技术和产品。所以我回国创业选择了这个未来有方向、技术要求比较高且成长预期比较长久发展的红外行业。红外技术的特性,决定了未来将有广阔的应用市场。
红外光学特征敏感元件,俗称红外滤光片,这种光学元件主要作用是有选择地过滤掉不需要的杂光,增强目标光谱波段接收效率。这个产品的应用可以上天入地,非常广泛,但当时国内只有少数科研院校有相关的研制,且主要应用都是在航空航天领域。
另外,红外还有个特征,每种物质有特定的红外波段,比如二氧化碳的中心波段在4.26μm,六氟化硫波段在10.6μm,通过我们的红外滤光片,可以生产感知不同物体的传感器,在国外这方面的应用研究非常广。因此,麦乐克主要接收这方面的全球研发订单,目前有10000多种品类,是全球最大的红外滤光片现货供应商。
我们当时一边帮全球企业做高端的红外底层技术研发,一边将海外的技术方向与中国的应用市场结合,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看清楚传感行业有哪些应用前景,为红外传感器研发寻找清晰的方向。
感知芯视界:请您谈谈麦乐克打造敏感元件、传感器模组、智能传感器到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这一商业模式的优势?
吕晶:麦乐克致力于打通外光电传感技术上下游产业链,一方面以红外技术为核心,不断延伸自身产业链,从最初的敏感元件到智能化的传感应用解决方案,重视加强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传感器的品类比较多,麦乐克也在积极团结国内其他传感器厂商和专业平台,共同构建产业软硬件合作生态。
首先,麦乐克积极对接各类软件平台及系统集成商,寻找更多的物联网及智慧应用场景,希望建立一个有业务协同功能、粘性更强的传感器企业联盟,来推动国内传感技术的整体发展。其次,麦乐克希望跟感知芯视界等行业专业媒体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共同打造面向传感技术上下游精准社群的传感技术传播平台。
独家专访
“市场+战略”双轮驱动 国产中高端传感器迎来利好
感知芯视界:作为德国传感技术专业协会首位中国成员,您如何看待目前全球与中国传感器的行业现状?
吕晶:目前全球传感器市场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品类增加迅速,雷达、毫米波、激光、红外等光电传感发展速度非常快。美国、德国、日本仍然是全球知名传感器企业最多的国家,无论是传感器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还是技术实力,均领先于其他国家。
其中,美国的发展模式走的是先军工后民用、先提高后普及的路子,重视材料研发和工艺创新,产品技术先进,附加值高。日本则与美国相反,其走的是技术先普及后提高的产业化道路,侧重产品实用化和商品化。德国是工业智能制造的强国,其依赖本土工业优势,重点发展工业传感器,以突出的工艺优势,在离散程度高的工业传感器领域成为了隐形冠军。
对比来看,我国的传感器起步相对较晚,很多应用领域都已经被欧美企业垄断。尤其在智能制造等工业领域,中高端传感器的替代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表现为传感器在感知信息方面的落后,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传感器自身在智能化和网络化方面的技术落后。
随着国内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等应用的普及,由于国内产业链的相对成熟,我国在图像传感、压力传感等个别赛道产业化较为成熟。总的来说,中国的一些传感器只要有大量市场需求的驱动,发展速度将非常快。
但是,很多传感器的核心部件有90%来自国外,这也导致了“有品无芯”的尴尬局面。近几年的国际形势,让中国从上到下都认识到,高端制造卡脖子的芯片竞争已经白热化,高精度的传感器也存在同样卡脖子的风险问题。此外,全球传感器种类数量已有约三万种,而我国传感器种类数量大约只有一万多种,种类数量严重不足。
感知芯视界:请您谈谈创办麦乐克近20年,企业和行业发展有哪些让您记忆深刻的事件?
吕晶:一是麦乐克在中国扎根之初,并不知道中国的客户在哪里。所以我们先是锁定欧美市场,从产品出口到本土化应用,内外打通,不断积累了行业竞争力和企业生命力。
二是前几年因为疫情的发生,红外测温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且需求量巨大。疫情的到来让很多人进入了红外这个行业,相关企业也一下子增加了很多。
三是全球的智能制造和智能化水平发展起来以后,包括红外在内的传感需求量猛增,我们行业里说,传感是数字技术之母。数字化时代到来以后,各行各业的传感产品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因此诞生了层出不穷的传感企业。
还有就是很多国际头部企业也开始投入巨大的资源和资金,介入传感技术的研发跟开拓。此外,近几年国内高端芯片遭遇卡脖子问题,让我们意识到中高端传感器也有类似的风险。
我认为在这个国际局势下,中国会坚定不移的发展自己的中高端传感技术,国家将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等组合拳,一如既往的加大力度去支持。我认为,市场和国家战略双轮驱动和赋能,对中高端传感器将是重大的利好消息。
独家专访
中高端传感器国产化背后的探索与突破
感知芯视界:据了解,目前国内中高端传感器的进口率达80%甚至90%以上,请问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有哪些?今后,中国传感器产业如何创新发展?
吕晶:传感器的发展从国家顶层设计到产业协同创新,一定是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的立体发展过程。但现状是中国传感器起步晚,应用市场基本被海外品牌占领,政策上缺乏需求端的系统性指导和战略规划纲要,行业技术发展缺乏重点,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导致低层次技术内卷严重,中高端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往往“有品无芯”。
其实,传感器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走什么发展模式都需要国家战略层面的选择,需要有适配的政策导向和金融资本的精准扶持。我们认为想要加速中国高端传感器的创新发展,美国模式会更为适配,同时也要借鉴德国、日本模式。
原因是国外对消费级的传感器并没有卡脖子,而是对军工及航空航天传感器技术进行封锁,所以站在技术的制高点,防止在高端技术上被卡脖子,这种发展模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我认为,具体可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这两点去实现。“走出去”是指国内传感器企业应不断加强与国际先进传感器企业交流,更好的了解国际传感器行业的新技术、新趋势和新应用。比如,麦乐克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布局了5大研发中心来加强全球企业间合作。我们认为,任何核心技术的突破,不是一个点和面上的技术能够解决的,需要的是立体的技术融合。
其次便是“引进来”,通过引进国际头部传感器企业的产业化经验与管理水平,研究其发展历程并进行本土吸收和转化。我们要学习如何深度拥抱应用行业,形成产业协同,打通产业链,确保技术的有效转化,培育出具有全球品牌影响力的传感器头部企业。
由于我对美国模式比较熟悉,在麦乐克自身的发展上也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我们非常重视传感器在底层技术和材料上的研究,同时也注重工艺创新和封装技术的创新,以适配下游产业化的应用,我们投资了SMD封装的全套先进设备,可以达到月产1千万个探头的产能,成为了国际品牌的产业链合作伙伴。
目前我们正在循序渐进地进行产业化布局,从航空航天、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等各个维度寻找行业领头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有的放矢地切入中高端传感器在国内的应用市场。
感知芯视界:从您的观察来看,目前传感器应用市场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需求和新变化?
吕晶: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机器人、智慧家电、智慧农业等领域正在实现数字化的变革,给我们传感器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增量市场。我们要积极拥抱智能应用场景,这些新生行业将会是我们国产替代的主战场,值得大家关注。
感知芯视界:请您展望一下麦乐克的未来发展方向。
吕晶:我们希望将麦乐克打造成专注在中高端传感器领域的全产业链公司,针对传感应用发展、产业化生产建设和产业链平台合作继续加大投入。
我们相信传感器的春天已经到来,而且现在发展速度非常快,中高端传感器的应用市场和需求非常大,国家也在不断重视,这对麦乐克来说是个利好消息。
审核编辑 黄宇
-
传感器
+关注
关注
2548文章
50656浏览量
751813 -
红外
+关注
关注
8文章
733浏览量
9483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