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具有超高容量的富锂材料正极一直备受关注,但其循环过程中快速的电压衰减导致电池能量密度降低,严重阻碍了进一步商业化应用。先前的研究表明,电压衰减可能来与低价过渡金属的氧化还原、锂离子扩散系数降低、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相关;但低价金属的电化学补偿和整体电压衰减的机理尚不明确,离子扩散系数的动力学效应难以解释热力学的电压损失,循环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缺少直接的实验证据,使得电压衰减的底层逻辑不甚清晰。
【工作介绍】
近日,牛津大学的Robert A. House和Peter G. Bruce团队等人通过高分辨率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RIXS)光谱直接跟踪并定量测量了Li1.2Ni0.13Co0.13Mn0.54O2循环过程中俘获的O2(trapped O2)。该团队发现,随着电池循环次数增加,充电时俘获的O2逐渐减少,同时放电时O2/ O ^2-^ 的还原难度提升。核磁共振(NMR)数据表明,用于俘获O2的体相孔隙随充放电过程不断增生,孔隙表面形成了绝缘的Li-O ^2-^ 区域,阻碍了电子传输。^129^Xe的核磁共振谱和比表面积测试(BET)显示,循环过程中材料体相孔隙不断增加扩大,颗粒的微观结构遭到破坏,最终破裂并释放氧气。综上,电化学惰性的O2在颗粒内累积或从近表面的孔隙中释放,导致了富锂材料在3V以上平台的O ^2-^ / O2氧化还原容量减少,解释了观察到的电压衰减现象。
该文章以“Trapped O2 and the origin of voltage fade in layered Li-rich cathode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Materisls上,John-Joseph Marie为本文的第一作者。
【核心内容】
Li1.2Ni0.13Co0.13Mn0.54O2的结构属于O3型堆叠,TM和Li离子在TM层中呈蜂窝状排列。图1c中,循环过程中放电曲线低电压下的容量比例不断升高,说明材料存在明显的电压衰减。
图1 Li1.2Mn0.54Co0.13Ni0.13O2结构信息和电化学性能。(a)结构为R-3m,具有层状结构,Li/Ni和Co/Mn形成蜂窝状平面内有序。(b)粉末衍射与精修数据。(c)2.0 V~4.8 V、100 mA g^−1^循环100圈充放电曲线。
高分辨RIXS扫描光谱能够清晰表现循环过程中O2分子的状态,与其相关的两个主要特征是约8 eV的能量损失特征以及从0 eV弹性RIXS峰传播的一系列振动级数峰。在第2圈和第100圈的不同充电状态下,对样品的不同位置进行多次RIXS扫描,并绘制位于531.5 eV的能量损失图(图2 b,e)和基于振动峰积分面积的O2分子信号强度(图2c,f)。对比第2圈循环充电、放电过程中均出现O2含量的变化,第100圈循环中放电过程O2/ O ^2-^ 的还原主要发生在3V以上,3V以下的容量主要依靠低价过渡金属的还原。
图2 Li1.2Mn0.54Co0.13Ni0.13O2第2圈和第100圈循环对比。(a)(d)分别为第2圈和第100圈循环曲线;(b)(e)为第2圈和第100圈循环在531.5 eV的RIXS光谱;通过主成分分析RIXS光谱确定第2圈(c)和第100圈(f)O2分子信号的强度变化,数据样本量为15。
O2信号随循环的变化如图3所示。从第2圈到第100圈,充电状态下俘获O2总体减少约44%,放电态剩余O2含量略微增长,O的氧化还原活性从每单位提供0.48 e ^−^ 下降到0.22 e ^−^ ,其余容量由过渡金属提供。溢出的O2和俘获但电化学非活性O2降低了Li1.2Ni0.13Co0.13Mn0.54O2材料在3V以上的容量,导致电压衰退和容量损失。
图3 O2信号强度随循环次数变化。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充电状态(FC)O2信号强度减弱,放电状态(FD)O2略微增长。
通过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图像(ADF-STEM)能够看到循环过程中孔隙的生成和增大。氙的核磁共振光谱(^129^Xe NMR)中的化学位移表示材料中孔隙大小,图4e 显示,循环100圈后存在直径大于17nm的孔隙,与STEM、BET实验结果相符合。^6^Li、^17^O的固态魔角旋转(solid-state magic angle spinning, MAS)NMR测试用以探测Li、O的化学环境。初始状态下Li NMR中1500 ppm和400-900 ppm峰值分别代表过渡金属层中的Li和碱金属层的Li;循环后峰逐渐展宽,表明局部无序、抗磁性的富Li区域形成。^17^O MAS NMR 的峰值在循环过程中向高频区域位移,证明过渡金属(TM)氧化物形成。^6^Li和^17^O核磁共振谱表明,材料在长周期循环中分离成抗磁性富Li团簇区域(Li2O)和高顺磁性富TM区域。
图4 循环过程中的空隙表征。(a-c)不同循环次数的ADF-STEM图像。(d-e)^129^Xe NMR实验及结果。橙色区域表示100圈循环后存在直径为17 nm的开放空洞。(f)^6^Li NMR图谱及(g)^17^O NMR图谱表明循环中形成了较大的抗磁性富锂区。
不同弛豫速度的NMR谱图能够体现不同信息,获得更精确的实验结果。对比第100圈循环充放电前后,快速弛豫的 ^17^O NMR光谱(2ms)能够增强顺磁性氧气的信号(图5a),放电状态下仍有部分氧气残存,与RIXS结果相一致;慢弛豫光谱(图5b)显示,放电态出现的较强的Li–O ^2−^ 信号,证明随着Li离子插入大量富Li团簇区域(Li2O)形成。
图5 100次循环后快弛豫(a)、慢弛豫(b)的^17^O NMR光谱。(c)富Li团簇区域(Li2O)形成形成示意图。
O2的流失和不可逆的氧化还原造成了富锂锰材料严重的电压衰减。循环初期,充电过程中O ^2−^ 氧化成O2并被束缚在小的体相孔隙中,放电状态下O2完全还原成O ^2−^ 。随着充放电进一步进行,体系中的孔隙不断增生扩大,孔隙附近绝缘Li-O ^2−^ 区域的形成增大了O2/O ^2−^ 还原难度,近表面开放空隙溢出的O2造成部分容量损失。RIXS和NMR的实验证据表明反应位于3V以上的 O ^2−^ /O2可逆性降低,对应于O氧化还原容量占比从55%(第2圈循环)下降到的34%(第100圈循环),导致容量降低和电压衰退。
图6 电压衰减机理。(a-b)第2圈循环中,可逆的O的氧化还原在体相小空隙中反应,O2分子在放电时完全还原为O ^2−^ ,形成小的抗磁性富锂区。(c-d)第100圈循环中,TM迁移导致团簇聚集和粗化,更大、更多的空隙导致颗粒破裂和氧气释放,O2分子难以完全还原。
【结论展望】
在富锂材料Li1.2Ni0.13Co0.13Mn0.54O2中,一方面充电时形成的O2被困在粒子内部的封闭孔隙中,循环中孔隙的生长、边缘绝缘层厚度的增加导致电子在O2和孔隙边缘间的隧穿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近表面的孔隙造成颗粒的破裂和O2的释放。在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在长时间的循环过程中参与电荷补偿反应的O2的逐渐损失,宏观表现为材料的电压衰减。该现象将结构重组、孔隙增生和过渡金属离子还原的观察结果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单一的机制。在未来,电压衰减的抑制策略应侧重于体相改性和抑制的O2形成。
审核编辑:刘清
-
锂离子电池
+关注
关注
85文章
3215浏览量
77541 -
电池充放电
+关注
关注
1文章
164浏览量
9023 -
电压衰减器
+关注
关注
1文章
5浏览量
4763
原文标题:牛津大学Peter G. Bruce课题组最新Nature Materials研究:富锂锰正极电压衰减机理终于讲明白了!
文章出处:【微信号:清新电源,微信公众号:清新电源】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