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最新!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如何从新质生产力视角看传感器产业

传感器专家网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上 2024-04-06 08:37 次阅读

三月二十九日,应上海市政协委员、特级校长曾宪一的邀请:徐汇中学院士校友褚君浩回到母校举办主题为《放飞科学梦想迎接智能时代》的科创讲坛。褚君浩先生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学校科创软硬件平台进行科学探索,提高动手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徐汇中学曾宪一校长介绍说:褚君浩先生系一九六二届校友,徐汇中学校友会名誉会长。他是享誉世界的半导体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他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研究以及新型光电子器件和学科交叉研究;二零一七年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二零二二年年评为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杰出人物。褚君浩院士在徐汇中学母校的主题讲座由四个要素内容构成:智能时代与传感器、红外慧眼的功能、红外探测与隐身、培育飞翔的潜能。

一、智能时代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君浩院士认为:实际上在智能时代之前,人类已有三次成功的工业革命。第一次就是蒸汽机,先有一个蒸汽机,瓦特把这个改成飞轮,改成轮子转动,后来就工业革命了。从牛车、马车到火车,轮船,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革命;显然旧中国根本没有赶上。

第二次工业革命特征是电气化,就是目前中学课本里仍然在学习的电磁学规律等。然后有了发电机,有了电动机,生产率大幅度提升。褚君浩认为这两次工业革命各有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先有技术,再改进技术,改进蒸汽机,科学在里面起了作用;从技术到科学到技术往返。第二次工业革命完全是从实验室出来的,具体就是法拉第电磁感应、电磁学的规律,然后有电动机、发动机;所以它完全是从科学再到技术的不断提升。但是两次工业革命共同点就是——科学与技术交叉推动进行。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就在努力追赶电气化目标。

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特征就是信息化。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获得的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光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概括而言:第一次机械化,第二次电气化,第三次信息化。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是科学技术交叉推动,因有了量子力学,所以就有固体能带理论;所以有半导体技术,所以有集成电路,以及手机相机等所有一切。最大的根源就是量子力学,后面又有了通讯、计算机等新领域的进步。科学与技术交叉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

目前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根本特征是什么呢?褚君浩院士指出:就是智能化,把智慧融入到一个物理实体系统里面,把数字融合到实体的产业发展里面去。智能时代的最核心的,就是智能化的系统。关于智能化的系统,褚君浩院士以能够守球门的机器人为例加以说明。即它就是一个智能化的系统,它首先可以看得见球,其次它可以分析这个球到哪里去,第三个它把球拦住。所以,这一个系统很明确地就是一个智能化的系统。有三大要素:第一动态感知,动态看到这个球;第二智慧识别,它要看球到哪里去;第三计时反应,把这个球接住。

二、智能时代传感器研发无处不在

智能时代,传感器无处不在。褚君浩院士强调:传感器与计算机、通信,被称为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以及是否处在国际战略竞争制高点的一个重要标志。各种机器设备中的传感器就相当于人类的五官和神经系统,它们让机器能听、能闻、能看,从而更好地感知、学习和进化,为我们提供高精度、智能化的服务。传感器家族有哪些成员?它们能为我们提供怎样的服务?高性能传感器的市场长期被美国、日本、德国的企业占据,我国科学家如何才能在这一领域拼出一席之地?这是读者普遍关心的新话题。

简单来说,传感器就是用材料经过一定的设计,做成的一个器件,取代耳朵、鼻子、舌头、眼睛、皮肤的功能。它能够看得见、听得见,能够闻得出味道,能够感知到。它可以比人类的功能更强大,所以传感器要具有高性能。传感器具有的高性能,一般要超过人类的五官,能够听得到很远的声音,能够看得见红外光。褚君浩院士介绍说:日常生活当中传感器非常多,最敏感的一个传感器就是:你把手机靠近耳朵的时候,手机的屏幕就暗了,所以随便怎么碰耳朵,照样可以打电话,这就是手机传感器在起作用。手机里面传感器最多,而且都很小、很灵敏。现在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就是高精度、高灵敏、高速响应、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微型化、柔性化、多功能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无线通信化,另外还要绿色环保。

一部智能手机中有20多个传感器,一部汽车更是有多达上百个各类传感器。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但是褚君浩院士介绍:目前全球2万多种传感器产品中,我国能生产的只有大约6000种,显然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智能手机中,传感器几乎均为国外产品;每年我国各种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高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的占比甚至要接近90%。而传感器国内一般来说都能制造,在一般应用上也都适用,但是在高端应用、精细应用方面和国外有差距,这就要发扬工匠精神赶超世界一流。

三、新质生产力视角看传感器产业

褚君浩院士对新质生产力概念,有独到的深刻见解。如他最近就指出:“从简单的技术进步到复杂的技术创新,都可以看到新质生产力所起的作用。比如远古时代,人们把树枝削尖用来打猎,这种对工具的改进就是最原始的新质生产力。削尖的树枝、木棍比以前的东西更有用,这就是人们最先发现的一个规律,也印证了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规律,才能达到技术提升”。褚君浩院士还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避免一个误区,那就是不要指望“脑子一想”就能出现新质生产力,而不是去认真思考、认真对待现在从事的工作、现在所做的产业。他强调:“所谓新质生产力,它的产生一定是连续的,一定是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多从目前正在着手的工作中去寻找创新点,而不是指望睡觉时做个梦,第二天新质生产力就放在你面前了。古往今来,一个大的创新成果的出现,都是在渐进中形成了跨越。就拿我们团队现在正在从事的一种新材料研究来说,将来会在能量转化、太阳能电池创新等方面起到极大的作用,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研究是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的”!

审核编辑 黄宇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传感器
    +关注

    关注

    2536

    文章

    48846

    浏览量

    743493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选购我司同步热分析仪

    近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评估,最终决定选购我司生产的同步热分析仪。这一决定不仅是对我司技术实力的认可,也标志着双方在科研领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同步热分析仪
    的头像 发表于 05-16 09:33 97次阅读
    <b class='flag-5'>中国科学院</b>赣江创新研究院选购我司同步热分析仪

    中国科学院在薄膜荧光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美国为F-22升级新传感器

    传感新品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在薄膜荧光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薄膜荧光
    的头像 发表于 04-26 08:39 248次阅读
    <b class='flag-5'>中国科学院</b>在薄膜荧光<b class='flag-5'>传感器</b>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美国为F-22升级新<b class='flag-5'>传感器</b>

    中国传感器专家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他推动了国产传感器发展!(深度观察)

    近日(3月12日),欧洲自然科学院正式公布新增院士名单,九三中央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
    的头像 发表于 03-21 17:31 368次阅读
    <b class='flag-5'>中国</b><b class='flag-5'>传感器</b>专家当选欧洲自然<b class='flag-5'>科学院</b><b class='flag-5'>院士</b>!他推动了国产<b class='flag-5'>传感器</b>发展!(深度观察)

    “超级光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诞生

    存储容量是普通光盘上万倍、普通硬盘上百倍的“超级光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诞生。
    的头像 发表于 02-25 10:16 744次阅读

    一个月生产近6000高精度压力传感器芯片——走近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月13日,大年初四。平时人来人往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中关村园区,今天格外宁静。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邢艳荣一大早就来到实验室,忙起芯片加工工作
    的头像 发表于 02-20 08:36 132次阅读

    恭喜昊芯,上榜2023中国科学院科创企业先锋榜单

    新闻来源: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在12月8日举办的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2023年会上,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发布中国科学院科创企业先锋榜单,30强科创先锋企业出炉。榜单由
    的头像 发表于 12-15 08:03 1145次阅读
    恭喜昊芯,上榜2023<b class='flag-5'>中国科学院</b>科创企业先锋榜单

    中科亿海微荣登中国科学院优秀科创企业榜

    近日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2023年会上,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发布中国科学院科创企业先锋榜单,中科亿海微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简称中科亿海微)位列“优秀科创企业”TOP10。榜单简介
    的头像 发表于 12-14 08:11 444次阅读
    中科亿海微荣登<b class='flag-5'>中国科学院</b>优秀科创企业榜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刘胜,是国内芯片封装技术的引领者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揭晓,武汉地区新增5名院士。其中,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刘胜教授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
    的头像 发表于 12-12 17:33 408次阅读
    当选<b class='flag-5'>中国科学院</b><b class='flag-5'>院士</b>的刘胜,是国内芯片封装技术的引领者

    新增133位院士!多位从事传感器领域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传感器专家网,谢谢 编辑:感知芯视界 Link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 20
    的头像 发表于 11-24 09:24 391次阅读

    来自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声表面波SAW传感器技术》

    声表面波(SAW)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声学与电子学结合的边缘学科,声表面波传感器以高灵敏度和易于集成化等特性,在传感器林领域应用颇多。 本资料来自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概述了声表面波的技术特性,声表面波
    的头像 发表于 10-12 16:56 418次阅读
    来自<b class='flag-5'>中国科学院</b>声学研究所!《声表面波SAW<b class='flag-5'>传感器</b>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破解世界级难题,推动我国红外传感技术发展!(专访)

    提出的CXT公式和吸收系数公式成为碲镉汞材料器件设计的重要依据,至今仍是国际上判断红外探测器新材料、新结构的通用公式。 他就是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
    的头像 发表于 09-25 09:05 460次阅读
    <b class='flag-5'>中国科学院</b><b class='flag-5'>院士</b>褚君浩:破解世界级难题,推动我国红外<b class='flag-5'>传感</b>技术发展!(专访)

    多位传感器专家入选2023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

    战略科技力量,入选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研究人员的最高荣誉。 据相关政策,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83人
    的头像 发表于 09-04 16:05 2097次阅读
    多位<b class='flag-5'>传感器</b>专家入选2023<b class='flag-5'>中国科学院</b>/工程院<b class='flag-5'>院士</b>增选候选人名单!

    中国科学院:开发新型荧光RNA传感器,能监测代谢物、外源药物、蛋白与金属离子等靶标!

    传感新品 【中国科学院:开发新型荧光RNA传感器,能监测代谢物、外源药物、蛋白与金属离子等靶标!】 基因编码的荧光传感器可以在单细胞水平追踪代谢物、蛋白质或重金属离子等细胞内靶标的丰度
    的头像 发表于 08-01 08:46 1012次阅读
    <b class='flag-5'>中国科学院</b>:开发新型荧光RNA<b class='flag-5'>传感器</b>,能监测代谢物、外源药物、蛋白与金属离子等靶标!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制备出可穿戴柔性多孔汗液传感器

      传感新品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制备出可穿戴柔性多孔汗液传感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报道了基于核径迹技术的可穿戴柔性多孔汗液
    的头像 发表于 07-28 18:01 591次阅读
    <b class='flag-5'>中国科学院</b>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制备出可穿戴柔性多孔汗液<b class='flag-5'>传感器</b>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的同步热分析仪应用案例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全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科学中心,是中国在武汉市设立的一个重要科学研究机构。它隶属于中国
    的头像 发表于 07-06 10:28 304次阅读
    <b class='flag-5'>中国科学院</b>武汉分院的同步热分析仪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