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的基础主要是以电磁波为媒介,得以实现无接触探测。遥感的原理是: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使其载有物体的有关信息;对电磁波敏感的遥感器接收载有信息的电磁波,得到含有信息的遥感数据;再经过处理,反演和解译出物体所含的信息。
遥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中叶,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之后,纳达尔从气球上拍摄了巴黎的鸟瞰照片。20 世纪初,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为航空摄影创造了有利条件。1957 年 10 月 4 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9 年 2 月,美国利用发射的先锋 2 号卫星首次拍摄了地球云图,开启了卫星遥感时代。
卫星遥感系统主要由用于获取遥感数据的遥感器,装载遥感器并保障其正常工作的卫星平台,以及对遥感数据进行接收、处理、完成信息提取和生成遥感信息产品的设施共同组成。
卫星遥感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辐射传输、光谱特征、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序列观测等方面。通过测量和分析地面物体反射和散射的电磁波能量,以及获取物体的光谱信息,可以推测物体的类型和性质。同时,利用多光谱影像的叠加和波段过滤的方法,可以获取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从而得到高质量的地物特征信息。此外,卫星遥感还可以通过连续观测同一区域多个时间点的影像,获取地表变化的信息,用于监测自然灾害、城市扩张等变化过程。
如下图所示,遥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典型遥感的分类
按工作机理可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示意图
被动遥感,又称无源遥感系统,是指直接接收来自目标物的辐射信息,依赖于外部能源进行的遥感。这种遥感方式不带有辐射源,而是获取和记录目标物体自身发射或是反射来自自然辐射源(如太阳)的电磁波信息。被动遥感器主要工作在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波段,主要遥感器有各种类型的航空摄影机、电视摄影机、红外和多光谱扫描仪、微波辐射计、光谱辐射计等。其优点在于可以昼夜工作,不受人工辐射源的限制,主要依赖于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和辐射特性进行探测。被动遥感在航空遥感中得到广泛应用。
而主动遥感,又称有源遥感,是指从遥感平台上的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统。主动遥感不依赖太阳辐射,可以昼夜工作,而且可以根据探测目的的不同,主动选择电磁波的波长和发射方式。主动遥感使用的电磁波主要是微波波段和激光,常用的系统包括普通雷达、侧视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红外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主动遥感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和可控性,能够根据具体需求调整发射的电磁波类型和方式。
卫星遥感技术有哪些缺点和局限性
卫星遥感技术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局限性。
首先,卫星遥感技术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大。例如,当存在云雾、水气等遮挡物时,图像的质量可能会下降,甚至无法成像,这直接影响了遥感数据的获取和解析。
其次,卫星遥感的空间分辨率可能偏低,这导致目视效果不佳,难以识别细节特征。虽然新一代的商用卫星影像已经大大提高了对地表的分辨率,但在某些精细的监测需求中,仍可能无法满足要求。
再者,卫星遥感的数据处理也是一个复杂且专业的过程。相当多的遥感卫星运营商并不提供分析就绪数据,用户需要自行处理原始数据,这可能会引入几何和辐射误差,影响后续的信息提取。同时,多源数据的融合也是一个技术难题,不同类型的数据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分辨率,将它们有效融合成一套统一的数据使用需要克服技术上的难题。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获取的图像判读、解译后往往只能得到对地物的大致估计或间接信息,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出入。在很多情况下,计算机判读、解译的误差可能比熟练的人工更大。而且,城市规划中需要的地物的社会属性往往无法通过遥感直接获取,还需要依赖实地调查。
最后,遥感技术的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尽管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已经在逐渐降低,但相对于一些传统方法,卫星遥感技术的投入仍然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在过去 60 年时间里,卫星遥感获得了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发射的遥感卫星超过 2500 颗,这些卫星在资源调查、测绘、天气与海况预报、防灾减灾和军事侦察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卫星遥感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审核编辑:黄飞
-
电磁波
+关注
关注
21文章
1469浏览量
53898 -
光谱
+关注
关注
4文章
837浏览量
35260 -
卫星遥感
+关注
关注
1文章
22浏览量
16076 -
遥感器
+关注
关注
0文章
8浏览量
1541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