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领导的研究小组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纤维电池织物示范应用,推进从实验室走向实际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这种新颖的纤维电池有望变革未来能源供应方式,为人们带来灵活、可靠且高效的电力解决方案。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具有孔道结构的纤维电极,实现了电极与高分子凝胶电解质的完美融合,成功解决了界面稳定性问题;此外,他们还研发出纤维电池的连续化制造技术,实现了高安全性、高储能性能兼具的大规模纤维电池生产。更为关键的是,他们还开发出基于高分子凝胶电解质的纤维电池连续化制造技术,实现了纤维电池的大规模生产。
研究团队展示了一款集成纤维锂离子电池的可充电手提包,仅需半小时即可为内置手机充入约20%-30%的电量。他们还计划进一步集成纤维太阳能电池,以实现衣物、包袋等日常用品的自然能源直接充电。
研究团队的灵感来源于爬山虎——其能紧密而稳定地附着在其他植物藤蔓上。通过观察和研究,他们发现爬山虎会分泌出一种具有良好浸润性的液体,渗透至接触面的孔道结构中,引发液体中的单体聚合反应,从而将自身与被附着的植物藤蔓牢固连接。这一过程中,孔道结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到这一启示,研究团队设计了具有多层次网络孔道和取向孔道的纤维电极,并配制单体溶液,使其渗入纤维电极的孔道结构中。单体聚合反应后,生成高分子凝胶电解质,与纤维电极形成紧密稳定的界面。
-
电极
+关注
关注
5文章
806浏览量
27157 -
纤维
+关注
关注
1文章
40浏览量
14209 -
电池
+关注
关注
84文章
10449浏览量
128929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