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了我和跳绳的一些故事和思考,为了使各位更好的引入今天的主题,我们先来回顾下上一篇的内容。
我先从开始只能跳110次到后面可以到180次的故事讲起,领悟到因为智能跳绳的各种数据,激发了我的潜能与执着。
再到因为三个条件组合在一起,造成手机被“滋润”的悲剧,开始思考如何降低概率事件的发生。也就有了上篇文章中提到跳绳架构。
若想深入了解这背后的故事,请翻阅我的上一篇文章《智能跳绳的产品体验与思考(一)》。
如上图,我们先将各个模块进行分解并简单说明作用。
经过分解我们发现,跳绳由8个硬件模块构成,看似清晰简单,但仍然过于复杂。
思考几天后,我重新了想了一个框架,如下图。
重新优化后,我将TTS语音合成技术与蓝牙BLE技术集成到MCU主控芯片中,经过硬件模块的精简,从原先的8个减少至6个,进一步提升了整体设计的简洁性和效率。此外,这一集成策略也显著降低了硬件成本,并缩短了开发周期,为用户带来了更为经济高效的使用体验。
从上述图示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智能跳绳由两大核心部分构成:智能跳绳终端与用户应用端(包含APP与小程序)。
为了便于大家深入理解,接下来我将通过脑图的形式,详细解读这两个部分中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
智能跳绳终端:作为跳绳动作的执行者和核心工具,能够精准地记录跳绳的次数、跳频、时长等关键数据,并通过语音的形式反馈当前跳绳的状态(如当前模式、电量状态、需要同步数据等)以及运动结果。
用户应用端(APP、小程序端):是用户与智能跳绳终端之间的桥梁,用户根据个人喜好和运动需求调整跳绳参数,并提供一个直观的数据展示平台,让我能够随时查看自己的跳绳轨迹。
现在的脑图布局是否让各位在理解上更加清晰了呢?
好了,下面我们将直接进入核心要点,与各位聊聊离开手机的智能跳绳是如何设计和完美离线使用的。
此刻,我们不讲故事,只讲道理,大家仔细看。
首次使用前,我需要通过跳绳蓝牙广播将APP与跳绳进行绑定,这一步骤与许多智能硬件产品的连接过程相似,我不再赘述。绑定成功后,就可以在APP中编辑个人信息,但这并非必要步骤,关键是下一步!
接下来,进入模式设置,我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调整计时跳和计数跳的参数。例如,我通常将计时跳设为1分钟,计数跳设为10000次。设置完成后,点击确认按钮。若听到跳绳语音播报“计时跳1分钟,计数跳10000次,设置成功”,则说明这些参数已成功同步到跳绳上。
此外,在个性化设置中,我可以挑选不同的发音人、调整语速和音量大小,甚至编辑自定义提示语。完成设置后,跳绳会语音播报相关参数,如“你好,我是晓玲,音量10级,语速8级,个性化设置成功”。
完成上述绑定和设置后,我在下楼运动时便可彻底摆脱手机的束缚,无需担心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
例如,当我想进行1分钟的计时跳时,只需按下跳绳上的“功能”键,切换到“计时跳”模式。随后,跳绳将通过TTS语音合成引擎提示“已进入计时跳模式”。
接下来,轻按“开始”键,跳绳会语音播报“即将开始1分钟的计时挑战,请做好准备,3、2、1、开始”。
当计时接近尾声时,跳绳会再次提醒我“3、2、1、计时结束,您的成绩是181个,全程无失误,您刷新了之前的最高纪录180个,恭喜您!”
举例中的提示语,是由MCU根据我在APP上设置的参数,结合跳绳数据自动生成并通过TTS引擎实时播报出来。不仅如此,我还可以在APP端轻松定制这些提示语,使其更具个性化。
例如,我可以将“开始提示语”设定为“不尝试,怎知不行?不挑战,怎知自我?3、2、1、开始”,这样的鸡血言无疑会激发我更多的动力和激情。
至此,一个完整的计时跳流程结束,可以长按3S“功能”键关机了,而本次的跳绳数据也实时保存在了MCU的数据表中,等待下一次与APP的数据同步。
经过以上的介绍和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智能跳绳以其强大的离线使用功能和高度个性化的设置,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体验。无需手机的束缚,只需简单的按键操作,即可轻松切换跳绳模式,并享受TTS语音合成播报的直观体验!
审核编辑 黄宇
-
芯片
+关注
关注
456文章
50967浏览量
424903 -
蓝牙
+关注
关注
114文章
5835浏览量
170681 -
语音合成
+关注
关注
2文章
90浏览量
16176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