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由英国研究团队研发的世界首个仿生人引起业界的争议。机器变人类、机器人伦理随之升级引发热烈讨论,仿生人将给人类带来什么?业界都是怎么看待仿生人的?对此,你又持何看法?
世界首个“仿生人”亮相美国 会走路呼吸、有心跳
仿生人是指以模仿真人为目的制造的机器人。这个名词一直以来都是科幻和机器人学的一大主题,但由于技术的高低决定了其拟真的程度,实际研究仍长期处于试制阶段。
目前在这一领域做出突破的是两位杰出的英国机器人专家贝托尔特·迈耶和理查德·沃克与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团队。他们在英国维康基金的赞助下,制造出了第一个符合“仿生人”意义的产物,并于今年2月至3月于英国首次公开展出。该仿生人被起名为“雷克斯”(Rex,是Robotic Exoskeleton机器外骨骼的缩写),“他”拥有一张以制造者迈耶为蓝本的逼真脸孔,以及人造手脚、人造器官等,团队称其为世界首个初具雏形的仿生人。
目前在美国进行展出的仿生人雷克斯,总造价约100万美元左右,研究团队首次将来自17个不同国际制造商的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完成了一个功能与真实人类有60%至70%相似度的仿生人。其拥有人工血液循环系统、人工胰腺、肾脏、脾脏和气管等,甚至还实现了人工眼自动对焦的功能。
至于其他部分:3D打印技术赋予了其骨骼,铁基纳米粒子构筑了其血液,而“视力”则来自一项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应用的仿生眼设备,正是该技术使得部分盲人有了重见光明的机会。
不过,对于一个完整的仿生人来说,雷克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的肾只是一个雏形,目前没有消化系统、肝脏及皮肤,当然也没脑组织。迈耶表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得以重新构造身体的许多部分。而这种技术问世的时间不久,其正处于一个很好的探索时机,也应被介绍给更广泛的受众。
与此同时,仿生人先进的假肢和人工器官还将对医学领域做出巨大贡献,譬如人工心脏的替换、人工耳蜗的植入,仿生眼的改良,以及仿生四肢对失去运动能力患者的帮助等等,部分替代品甚至可超越原有。
不过,这个仿生人雷克斯一度引起了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波士顿大学教授乔治·亚那曾对此发出警告称,当假体不断被植入人类身体时,就存在变成“非人”的危险;而且,“创造一个新物种,它可能会反咬你一口”,其最终会失去控制,毁灭它的创造者们。
——质疑:有心无脑称不上仿生人
在中科院研究员李光林看来,生化电子人上使用的很多部件都可以发挥必要的作用,但是没有大脑、没有肌肉、没有皮肤,离真正的临床应用还是有段距离的。李光林认为,生化电子人想真正的有所突破,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大脑。这些动作都不是在大脑指挥下完成的,如果有一天是大脑指挥它走、指挥它说话,那就有创新了。
——IBM欲研发超级计算机仿人脑
人脑和计算机在构造和运作方式虽有天渊之别,但IBM正试图将两者结合,研究以人脑构造为本的超级计算机,使用“电子血”供电和散热。IBM的目标是在10年内制成原型机,如果成功,计算机运算效能将较现今大增1万倍,毫无疑问将是计算机史上重大突破。
了解人脑为何具此“能源效益”,有助改进超级计算机。为此,IBM建造一台模拟人脑运作的实验机器,像人脑能靠血液运送养分和散热一样,机器用一种称为“电子血”的电解液,取代电线供电和传统风冷散热,从而节省大部分空间,提高芯片密度。如果技术成功,现时的超级计算机能由半个足球场的大小,变成普通家庭计算机一样大。
仿生人,敌友难辨
——仿生人:如何走出“恐怖谷”?
“恐怖谷”一词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詹池在其1906年的论文《恐怖谷心理学》中提出,后来他的观点被弗洛伊德在1919年的论文《恐怖谷》中阐述,一举成为著名理论。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诠释“恐怖谷理论”,用以说明存在于类人机器人(亦称“仿生人”)中的奇怪现象:当机器人与人类相似度达到95%的时候,哪怕它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整个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
正因如此,人们在制造机器人时,为了避免机器人陷入“恐怖谷”,仅让机器人具有一些类人的特征,在外表上很容易与人区分开,从而将机器人限制在曲线的第一个峰值前。
“手段其实有很多,比如在机器人大小比例、着装上下些功夫,用这些讯息告知使用者或观众,这只是一个机器人,“恐怖谷”效应就自动消失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分析指出,跟机器打交道的时候,人们是很有信心的。可惜的是,研究者更愿意追求与真人一模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似乎对恐怖谷效应更敏感。英国心理学家萨拉 伍兹把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形象呈献给儿童看,结果发现近似于人的形象会引起儿童的反感,孩子们会认为那些形象是带有攻击性的;而另一些机械化的机器人则被认为是比较友好的。伍兹建议,要给儿童设计机器人,“最好别那么像人。
——仿生人雷克斯引发伦理争议
1997年的国际象棋人机大战中,超级计算机“深蓝”一举击败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棋王”卡斯帕罗夫。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问得最多的问题便是:“机器胜过人了吗?”因此,而引发了人们对于机器人伦理的热议。
机器人伦理,概言之,处理的就是人和机器人的关系。这方面,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其作品中提出了初步的方案——“机器人三定律”,包括不伤害原则,即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服从原则,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自保原则,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科幻小说运用到现实中行得通吗?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人三定律”有一个前提:机器人是人制造的,其“生命”是人赋予的,因而人有权对其制定行为规范,并要求其执行。但这对于“后人类”却行不通。
人类增强技术制造出来的“后人类”,无论从思想和精神哪方面看,都是意志自由的行为主体。超级计算机一旦运行出错,关机重启就可以了。但没什么能阻止“后人类”产生喜怒哀乐,去用自身的超能力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后人类”并不一定认为自己就是人类,要接受人类法律的约束,更不用说像“三定律”那样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法律。其次,“三定律”隐含了一个价值判断:机器人和人是两种处在不同优先等级上的生命类型。人制造机器人,也可以消灭它。所以,人是优势物种。问题是,“后人类”会甘于沦为人类的奴隶吗?
——人工智能灾难或50年后降临 也可能助人类获“永生”
被誉为“人工大脑之父”的雨果·德·加里斯教授是“人工智能威胁人类”观点的拥护者之一。在雨果看来,人工智能最终会获得“自我进化”的能力。雨果认为,“人工智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人类给予它们某种功能,它们才具备,否则就没有。它们已经在神经和智能上产生初级的自行进化,并且是以指数速度发展的进化。它们将会在某天突然达到一种称作‘奇点’的状态,然后很有可能会超出人类的控制范围。”
另一方面,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人工智能会在2045年达到技术“奇点”,但这并非人类的末日,恰恰相反,他认为人类会借助人工智能获得“永生”。
仿生人,利大于弊?
——仿生技术:让人造器官更加天然
皮肤: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一种人造肌肉,能够复制天然肌肉的活动,并且具有非常强的视觉效果。科学家们有望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很多新技术,制造出能改变颜色进行伪装的智能服装以及让人体冬暖夏凉的“智能”皮肤。
心脏:用人造心脏来替代病变或损坏的心脏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如今,人造心脏的临床应用已成为可能。法国Carmat医药公司预计在明年将新型人造心脏推广到欧洲市场。这种人造心脏经历15年的研发,表面由人造制品和动物组织制成,由两个小型电动马达驱动。在植入病人胸腔后,通过感应器上收集到的信息来模仿真实器官的各种反应,并通过皮肤上或插在病人耳朵后面的电磁感应器,驱动控制器来操作人造心脏。
大脑:人体大脑的完全复制目前还没法做到,但大脑起搏器的技术已有所突破。
老年痴呆症、中风和帕金森综合征等无不使大脑处于停顿状态,失去对身体的控制能力。科学家们发现,大脑起搏器通过电脉冲刺激大脑局部神经,便可使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身体知觉,因此医生将导线植入患者大脑特定位置,利用脑部节律器发出的电波刺激,来调节脑部不正常的活动讯息,从而控制身体运动紊乱症状。这项技术除了被应用于以上三种疾病外,还被用来治疗抑郁症和强迫症,均收到一定疗效。不过,大脑起搏器涉及的技术在医学界仍存在很大争议,一些专家质疑其能否长期产生效用甚至彻底根治疾病。
——仿生学的未来:人造超人当家
东伦敦第一届未来节的主讲人——被誉为“仿生学男人”的贝托尔特·迈耶自2009年起就拥有一条价值4万英镑的人造下臂和手。他说,“我们已经到达一个临界点,也即具有人造肢体的人或许更有优势。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从外部世界获得更多辅助设备,让自己迅速变身为“超人”。未来的超人世界里,残疾人将是那些没有安装仿生器官的人。
未来的义肢将嵌入皮肤内而非露在外让人一览无余。运动员们也能用3D打印机制造出同自己的身体完美契合的新义肢,或者当自己身体的某部分衰老不堪时,自己培育出替代品。
小结:仿生人的出现会给我们人类带来灾难还是永生?目前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只能谨慎对待。希望仿生人能逃离“恐怖谷”,真正造福于民。下图是凤凰科技网关于“您支持仿生人的研究吗?”的投票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参与调查的人还是支持仿生人的研究。不知您怎么看呢?
图 凤凰网“您支持仿生人的研究吗?”投票结果
-
机器人
+关注
关注
210文章
28209浏览量
206542 -
仿生人
+关注
关注
0文章
4浏览量
5228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