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发布的《2023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69.73亿吨,其中,内河港口完成61.39亿吨。内河港口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强国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通道,还是国内大宗货物长途运输的主力。在资源日益紧张、环境压力加大的当下,内河航运还以其低成本、大运量、低能耗的优势,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稳健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多年以来,内河航运在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中的占比仍然偏低,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本文将从内河港的痛点问题出发,结合西井在内河港口的自动驾驶实践案例,探讨自动驾驶技术如何赋能内河港口更加智能化、绿色化。
01.痛点解析
高质量发展需求驱动内河港绿智化转型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港口如何进一步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和港城协调发展,更好地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成为内河港口发展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港口行业的竞争模式也由通过能力和吞吐量等单一数量指标的竞争,转为服务质量、口岸效率、业务模式、科技创新和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软实力方面的竞争。
港口码头犹如发展的缩影,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蓄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标志。纵观传统内河码头,普遍存在三大弊端:
其一,生产效率与人力成本不成正比。码头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折旧及摊销占成本比重大、相对变动较小的特点。而各大水系流域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抓斗、传送带码头,装卸货速度慢,作业方式和订单排查均靠人工,导致货物调度周转率效率低下。
其二,信息化程度与数据交互需求不成正比。传统内河码头航运的业务状态仍然比较传统,信息化水平不高,缺乏交通运输实时定位更新、水文实时监测及码头港口相互之间实时数据互联共享,容易导致形成信息孤岛、数据交互困难,不利于港口码头发展。
其三,能源消耗与绿色发展需求不相匹配。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全球交通运输行业石油需求和碳排放增长主要来源于货运,我国货运排放增长将占全球货运交通碳排放增长量的90%。对我国而言,要实现碳达峰就必须推动在交通、工业和建筑领域的深度脱碳。因此,减少港口作业的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对交付“双碳”答卷至关重要。
同时,我国目前的智慧港口建设实践和相关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沿海港口,基于内河特色的解决方案与建设实践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打通港口智慧化转型“最后一公里”。
02.西井实践
长江水运干线,上起云南水富,下至上海长江口,全长2838公里,是我国贯穿东、中、西部部的交通大通道,是沿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深度洞察到内河港数智化、绿色化的转型需求,西井科技以“AI+自动驾驶+新能源”的创新技术已为长江沿线多个内河港口量身打造了“车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降本增效与绿色安全的多元价值。
多式联运新标杆:
Q-Chassis落地CSP武汉码头 建成国内首个铁路装卸自动化码头
在中国货物运输体系中,公路货运占比过高,铁路、水路货运份额较低,而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促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是加快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
“铁路直接进码头,集装箱下船后不落地。”在CSP武汉码头,港口与铁路场站在同一区域,铁水真正实现无缝衔接。CSP武汉码头致力打造我国内河最大的铁水联运港口,其一边连接中欧班列,一边通江达海,目前被列为国家长江干线港口12个铁水联运项目之一,是武汉承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功能、发挥大循环双循环核心枢纽作用的重大关键性设施项目。
根据CSP武汉码头具备其特有工况,西井科技凭借业界领先的产品力和业务深度,面向该场景相应适配,仅用7天快速部署自研的无人驾驶重载水平运输车Q-Chassis单车系统及其配套的车辆管理调度系统(FMS),为客户节约成本,最终实现完全”无物理隔离“混行作业,提升港口物流运转效率。
这一台台科技感十足的Q-Chassis由“纯电动底盘+传感器”组成,采用“无驾驶舱”设计,定位精度≤5cm,一次定位准确率≥90%。Q-Chassis车队可实现与有人集卡混合作业。针对铁水联运场景,Q-Chassis可实现铁路装卸区“双向行驶”,大大减少长距离铁路场景中的行驶距离,配合智能调度系统可高效规划场桥作业指令和内集卡的作业路线,尽可能缩短空跑和空载距离,据客户统计,其综合能耗下降30%,作业效率提升20%,同时,场桥自动化系统使堆场作业效率提升25%、操作人员减少70%,码头综合服务能力、品牌效应大大提升。
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可高效规划场桥作业指令和内集卡的作业路线,尽可能缩短空跑和空载距离。自动优化集卡行走路线后,综合能耗下降30%,作业效率提升20%。与此同时,场桥自动化系统使堆场作业效率提升25%、操作人员减少70%,码头综合服务能力、品牌效应将大大提升,助力CSP武汉码头成为我国第一个铁路装卸自动化码头,推动我国传统港口向绿色智慧新型港口的转型升级。
智慧建设新样本:
Q-Truck有效融入泸州港宜宾港智能应用生态 颠覆创新内河港口运转模式
在四川省的港口中,泸州港和宜宾港是位于长江岸边的两大主要港口。其中,泸州港现为四川最大的港口集装箱码头城市,是全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之一;宜宾港则紧跟其后,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四川省第二位,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港”。在2018年,两港进入到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两港投资、开发、运营“一盘棋”。 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两港携手同行,最新进展则是实现了码头前沿及堆场区域的“水平运输自动化”。目前,西井科技自主研发的全时无人驾驶新能源商用车Q-Truck已在泸州港、宜宾港各入场2台。Q-Truck的到来,标志着泸州港、宜宾港的无人驾驶新能源集卡项目正式启动,其中泸州港成为了四川首个应用无人驾驶新能源集卡的智慧港口。 视频来源:泸州发布
Q-Truck作为西井科技旗下Qomolo智能驾驶系列产品中的关键成员,是一款完全实现无人化、纯电驱动的无人驾驶集卡。它采用新一代融合感知架构,搭载工业级超远视距高睛双目AI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配合智能算法和全栈自动驾驶系统,具备强大的感知、定位、决策、规控能力。同时,Q-Truck配备高达210KWH的超大容量组电池,可保证7天*24小时的持续性工作。Q-Truck凭借其高安全性、高适应性的无人驾驶运输能力,已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了多个行业内的标杆项目,如助力泰国林查班港打造了全球首个“无人驾驶与有人驾驶”混合作业的项目。
目前,Q-Truck及配套的FMS解决方案实现了泸州港、宜宾港内的前沿泊位及后方堆场区域的装船、卸船、堆场移箱等场景的自动化作业,与已有设施设备友好兼容和交互。例如,在核心的场桥作业环节,基于配套车队管理系统的智能调度管理,Q-Truck能够在港口内根据目标自主规划路线,平稳地完成货物的运输任务;远控场桥系统则通过智能化的远程操作,以及5G网络与车辆进行实时数据交互,精准地装卸、集并Q-Truck运送的集装箱。这种“无缝衔接”的智能化作业模式,颠覆了传统的内河港口作业方式,在提升效率、安全等方面卓有成效。
西井科技在武汉、泸州、宜宾等地的商业落地与应用实践,充分验证了无人驾驶产品与服务在内河港口场景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与可行性,为提升内河港口的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我国内河港口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树立了全新的样本。未来,西井科技还将秉承着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港口发展核心力量的愿景,助力推动内河港口等具体场景运转不断朝向深度智能化发展。
-
无人驾驶
+关注
关注
98文章
4029浏览量
120271 -
自动驾驶
+关注
关注
783文章
13679浏览量
166113 -
西井科技
+关注
关注
0文章
189浏览量
4638
原文标题:西「景」洞察丨以智为舵:自动驾驶如何驱动内河港迈向智慧新航道?
文章出处:【微信号:westwelllab,微信公众号:westwell西井科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