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碎片化严重的领域,不论是那些号称拥有完整物联网解决方案的企业,还是那些尚且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物联网晶体的转型者,它们只不过是做了物联网产业中的一个环节的工作。
自古至今,不管是在历史上忽隐忽现的朱陶翁还是文艺复兴大背景下威尼斯的夏洛克,商人的使命就从来只有一个,赚钱。
而今天的商人或者说企业主们虽然仍旧对财富趋之若鹜,但赚钱貌似变得不再那么简单,尤其是科技企业。
资本论就此议题,聊聊物联网企业的盈利方向与商业模式。
按照前人的分法,首先可以把物联网企业区分为基础链接类企业、物联网应用类企业和物联网平台类企业,然后我们再针对这三类企业分别聊聊他们的盈利方向。(此分类方法是在宁宁发表在科技杂谈的分类方法,这里我们按照这种分类方法聊聊其商业模式)
【连接企业】
图中资料为物联网资本论独家整理统计,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广域网
在这个体系里,有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两种角色:
运营商
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移动通信C端市场趋近饱和,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话业务和收入快速下滑,流量业务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长却十分有限。
当链接的对象从个人变成设备工具或者说物体,甚至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时,市场空间也开始呈指数上升趋势,这在竞争激烈、擅长做增量市场的电信运营商眼里,毫无疑问是巨大的价值洼地。
电信运营商的NB基站铺设,已经建得差不多了,其所带来的增长空间,价值就显而易见了。在资本论之前整理撰文的三大运营商NB基站铺设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华北、华中、华南、东南、东北地区,NB-IoT已经开始陆续的投入了商用。
运营商已经基本完成了前期投资与基本建设,目前正是比拼商用落地的阶段。而在这后的事情就会变的更简单,只要薅两把使用其链接的人的羊毛就可以了。
设备制造商
在大的经济环境下,中国设备制造企业陆续崛起,这导致了众多的老牌设备制造商增长乏力,开始了抱团取暖。
近年来比较受推崇的LPWA显然更受到设备制造商的欢迎,愿意无他,还是集中在了其"低速率数据传输"和"低功耗"的特点上,显然这更符合物联网的通信需求。
规模化的新增客户为运营商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所以他们就需要对通信网络进行改造升级,这就给通信设备制造商带来了机会;而且这种网络升级颇似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只要有一方先做成功,其他家就会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从而必须跟进。
这给了很多做通信模块的厂商机会,而这些做模块的厂商,资本论接触的非常多,他们是目前物联网产业里为数庞大、不可忽视的存在。
局域网
然而更多的物联网企业用的并非运营商技术
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字:贵。
所以在局域网的场景里,或者说可以使用免费协议的场景里,普遍采用的仍然是成本更低的免费短距离连接协议。运营商是靠连接薅羊毛的,所以即使价格再低,也拼不过蓝牙、WiFi。
但那些移动性强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比如共享单车、车联网还是不得不接受“薅羊毛”。
有数据统计,运营商提供的移动通信连接只占到物联网连接总数的8-10%,而免费的短距连接则能占到60%左右。
终端连接——内置传感器
在更多的场景里,企业采用的还是内置传感器的居多,这也符合商业理论,从成本最低,风险最小,可预期收益最稳定的开始。
内置传感器意味着,可以直接对原有设备改造,使其具备上网功能。这是存在着巨大市场,并且有切实可行的切入点的。
前不久在涂鸦智能在B轮融资发布会上,创始人王学集就讲到:
“事实上,智能制造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新概念。AI最早在上世纪50年代被提出,而智能制造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它们之所以在几十年以后的今天,迎来井喷态势,是产业升级、新技术运用与市场需求共同催生的产物。
首先,传统制造业生产的商品附加值偏低,产业急需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过去,我国的制造业凭借人口红利带来的廉价劳动力,成为全球商品供给的主力军;但随着劳动成本不断攀升,中国制造急需注入新的竞争力,其中,往智能化方向做产业升级是一剂良方。类似当年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升级路线一样,智能机的产品体验和价值大幅提升,也带动了生产型企业的地位与商业回报的上升。
在未来的物联网里,更多的新型终端将是集数据采集和传输于一身。而物联网给终端市场带来的商业价值,也将远大于物联网在通信网络领域的收益。
【应用企业】
物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在C端市场的明星应用,也不过只是出了共享单车一个而已,而针对B端的项目,目前多是做平台、解决方案以及系统集成。
这使得应用端出现了三种半的常见商业模式:
一是传统的甲方乙方外包模式
这是目前市场上的绝对主流,尽管大多数企业都说自己是做平台的,而实际上能落袋的收入都是来自于解决方案与系统集成。
二是类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这类企业多是技术型的,基于物联网的技术开发出许多新奇好玩的东西,但是涉及到如何实现商业变现、能产生多大的商业价值,一时半会还真说不清。
三是类运营商的薅羊毛模式。
面向C端用户开展的租约式服务,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当用户使用其产品或服务时,需要做受理、开通、计费、收费、服务,这都和运营商的“薅羊毛”非常接近。不光是商业模式,其在资源管理上也与运营商有颇多相近之处(比如共享单车)。
最后的半个是类似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
在资本论之前撰文写过的大数据与物联网的关系里,就曾表示,物联网是数据采集的不二选择,非但可以在量上比以往大得多,而且商业价值往往非常明确。(比如树根互联、美林数据的工业数据运营)
之所以是半个,是因为这种商业模式至今也没人能够成功盈利,其本身也尚且存在巨大的“孤岛效应”。
【平台企业】
人人都说平台类的领域里,有着孕育下一代BAT的机会。
资本论认为,物联网平台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通用平台,一种是行业垂直平台。
要想成为一家做平台的公司,终端用户、资金都是必须要过的硬门槛。大公司做平台的优势在于有已经非常成熟的终端用户和硬件的生产能力,反过来看,小企业日子就比较艰难了,要设计、开模,做样机,尝试量产,这使得前期的投入成本非常高。投放市场后,还要有销售的渠道、物流、仓储、售后的问题摆在眼前,需要解决。传统的硬件厂商从硬件、模具、生产再到渠道都已经有了有非常成熟供应链系统。这么一看小企业简直是活不了了。
但大企业做物联网平台就能一帆风顺吗?并不。
做平台,首先生态链一定要够开放,然而大企业做生态链的时候,出于对自身商业利益的保护,都采取的是封闭政策。(例如海康威视就一套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先进的音视频公用平台技术,但只对自家开放)
所以在整个物联网领域里,很少见到有能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小结
图中资料为物联网资本论独家整理统计,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事实上除了前文所用的宁宁的分类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用产业链的角度来分类,大体可以分为:
>>>>运营商主导型
(运营商主导型商业模式主要适用的用户范围是B端用户,以采集类和定位类应用为主,应用范围广泛,具体可应用于环保监控、自动水电表抄送、智能停车场、电梯监控、物流监控、智能交通等领域)
>>>>系统集成商主导型
(其主要下游与前者一样是B端用户,并且以采集类为主,其应用范围是在固定区域空间内进行数据实时采集,具体可应用于环保监控、自动水电表抄送、智能停车场、电梯监控、自动售货机等)
>>>>软硬件集成商主导型
(此类商业模式适用于C端用户的便利类和控制类市场,通过在已有智能手机终端系统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专有物联网终端上开发相关行业应用下载,让用户自行选择和使用符合自身需求的物联网软件平台和应用,同时创立一个新的物联网系统生态环境)
>>>>软件内容集成商主导型
(同样适用于C端用户,但其与前者的模式之区别就在于,会更依赖内容内容的产生、整合和搜索能力。从应用类型上看,各类应用均可涉及,代表性的应用为位置服务、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数字城市和智能校园等,特别是在以内容主导型的细节行业应用方面表现犹为突出)
>>>>政府主导型
(此类商业模式一般由政府等公共事业部门搭建公共平台,客户租用或者购买平台以及相关的软硬件产品,并支付相关通信费用。比如交通信号灯的视觉识别系统,智能城市安防系统)
>>>>用户主导型
(在这类模式下,客户承担了物联网平台的全部费用和整个服务体系的搭建。在该类商业模式中,用户是唯一的核心,其他系统个体起辅助作用。这类模式下的用户通常会有私密性要求,对于信息的感知和传递有较高的安全性要求,跨行业拓展难。典型应用有电力行业的电力监控、水利行业的水文监控、气象学的物候监控、环保行业的污染源监控、化工的产品监控、交通的路况监控等。)
一个属于物联网的时代也许还尚未到来,此时尚是各路豪强逐鹿中原,最终鹿死谁手,谁又能知道呢?
-
传感器
+关注
关注
2548文章
50768浏览量
752265 -
物联网
+关注
关注
2904文章
44331浏览量
371667 -
无线通信
+关注
关注
58文章
4528浏览量
143437
原文标题:物联网公司的两种分类方法,六种盈利模式
文章出处:【微信号:GeWu-IOT,微信公众号:物联网资本论】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