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龙红山表示,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了共识,各个部门,军队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纷纷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阶段性的成果。
首先,是“民参军”迈上了新台阶,修订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许可目录,比原来的目录缩减了62%,应该说准入的门槛大幅度的降低。目前已经取得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主要企业里面,民口已经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其中优势民营企业占总数接近了一半,说明“民参军”的企业数量不断攀升。
同时,除了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企业数量增加以外,“民参军”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而且承担任务的领域和层次也不断拓展,民营企业过去只是承担一般的配套产品,现在已经在向系统级,个别的民口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承担了总体的任务。一些民营企业在微小型、无人系统、微纳米等前沿领域也逐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方面是军民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好的成果,我们分三批向社会发布了3000多项国防科技工业的重大试验设备和设施,还开放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国防特色学科实验室。
军队和政府部门都开通了军民融合信息共享的网络和平台,军地联合举办了三次军民融合的高技术成果展,工信部和国防科工局已经连续两次举办了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这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应该说军民技术、产品双向互动和对接的渠道初步建立起来了。
第三个方面是军民融合的重大工程,不断实现了新的突破,上个月,北斗三号已送上去开始全球组网,亚太区服务的精度已经达到了米级。嫦娥三号,实现了首次地外天体的软着陆和月面的自动巡视探测,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也是非常圆满的完成。我国首颗地球同步轨道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高分四号,目前已投入使用。大飞机C919实现首飞,新一代的大型和中型的运载火箭也是顺利完成了首飞,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两机专项,也取得了很多的重大的技术突破。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一个方面突破了核心的技术,同时也带动了国家科技实力的整体提升。
▲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
第四个方面,科技协同创新方面初步显现成效。军地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意识显著增强,传统的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与社会上的高校,民营单位,以及从国外引进的高端人才,成立了很多的创新联盟。这些创新联盟,从社会上引进的高端人才,在一些前沿技术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包括了以太赫兹、量子、激光等等方面的协同攻关,取得了很好的科技成果,有很多的成果也运用到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效果很好。
还有一个成效,是军工融入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鼓励军工集团公司和地方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对接合作,建成了一大批高技术产业,落地很多的军工高技术产业,这些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和带动作用,包括对就业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当前我们军工集团公司的军民品的比重大概是3:7,军品占30%,民品产70%。70%的民品中,军工高技术产业占比也是逐步提升,现在已经超过了50%,未来我们发展的目标要把在这个50%提高到占整个军工经济总量的50%。
总的来看,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有很多的成绩,我认为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当下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不够。
一个是顶层统筹不够,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涉及到军地多个部门,分散管理,政出多门,各管一摊,资源配置和行政效能还不是很高,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开放不够,军工相对封闭发展的状态还没有根本的好转。一个方面,军工企业不愿意把这些任务扩散到社会上的一些企业来承担,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军品科研生产的任务。
第三个问题是共享不够,包括军地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管理分散,利益分割,使得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军民资源也没有形成共建、共享、共用的机制。
第四个问题是转化不够,军工积累了一大批的高技术成果,除了应用到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之外,这些技术往往是强调了涉密的因素,向社会领域的转化和转移方面还不够,比例还相当低。我们认为这个效益还没有发挥出来,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够,这个方面我们和国际一些军工强国相比,差距也比较大。
-
国防科技
+关注
关注
0文章
4浏览量
2157
原文标题: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取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文章出处:【微信号:cas-ciomp,微信公众号: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