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作为一种最寻常的基本粒子,中子可能有着不同寻常的黑暗秘密。美国科学家新近提出,中子会衰变成暗物质粒子,这种中子“暗衰变”可以解释中子寿命“测不准”的原因。
被束缚在原子核里的中子很稳定,但自由中子的寿命大约只有15分钟,它会进行贝塔衰变,产生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测量自由中子的寿命有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是根据衰变产物来推算,另一种是把中子束缚在容器里,统计特定时间后剩下的中子数量。
到目前为止,这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始终存在约8秒的差异,根据衰变推算的结果约为888秒,束缚在容器里的方法为879.6秒。这有可能是因为存在系统误差,但也可能是因为中子还有不为人知的衰变方式,只统计贝塔衰变会把中子寿命估计得过长。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最近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两位物理学家提出,中子可能衰变成暗物质粒子。中子每发生一百次衰变,大约有一次是这样的“暗衰变”,产生的暗物质粒子质量与中子相近。
根据这个新模型,暗衰变会产生特定能量的单色光子和电子-正电子对,寻找这些粒子可以检验该理论是否正确。如果得到证据支持,这将是暗物质研究方面的一大突破;另一方面,确定自由中子的寿命也对物理学有重要意义。
根据目前的宇宙模型,我们熟悉的物质只占宇宙的约5%,另有约27%是除引力外基本不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的“暗物质”,还有约68%是产生斥力而不是引力的“暗能量”。对于暗物质的本质,科学界提出了多种设想,包括一些假想中的粒子,如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轴子、惰性中微子等,但迄今尚无确切证据支持任何一种理论。
被束缚在原子核里的中子很稳定,但自由中子的寿命大约只有15分钟,它会进行贝塔衰变,产生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测量自由中子的寿命有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是根据衰变产物来推算,另一种是把中子束缚在容器里,统计特定时间后剩下的中子数量。
到目前为止,这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始终存在约8秒的差异,根据衰变推算的结果约为888秒,束缚在容器里的方法为879.6秒。这有可能是因为存在系统误差,但也可能是因为中子还有不为人知的衰变方式,只统计贝塔衰变会把中子寿命估计得过长。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最近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两位物理学家提出,中子可能衰变成暗物质粒子。中子每发生一百次衰变,大约有一次是这样的“暗衰变”,产生的暗物质粒子质量与中子相近。
根据这个新模型,暗衰变会产生特定能量的单色光子和电子-正电子对,寻找这些粒子可以检验该理论是否正确。如果得到证据支持,这将是暗物质研究方面的一大突破;另一方面,确定自由中子的寿命也对物理学有重要意义。
根据目前的宇宙模型,我们熟悉的物质只占宇宙的约5%,另有约27%是除引力外基本不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的“暗物质”,还有约68%是产生斥力而不是引力的“暗能量”。对于暗物质的本质,科学界提出了多种设想,包括一些假想中的粒子,如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轴子、惰性中微子等,但迄今尚无确切证据支持任何一种理论。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物理
+关注
关注
0文章
101浏览量
2510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首个科学计算基座大模型BBT-Neutron开源,助力突破大科学装置数据分析瓶颈
,是揭示宇宙起源、暗物质与暗能量等未解之谜的重要手段。高能物理实验(如粒子对撞实验、暗物质与暗能量实验等)产生的数据量极为庞大且复杂,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处理海量数据和复杂物理结构时,面临计算瓶颈。 2024年12月
AI 推动未来科学 晶泰科技共襄未来科学大奖周
的科学家,探讨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倾力打造兼具权威性、专业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盛会。 未来科学大奖由未来论坛于 2016 年创设,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未来论坛是当前中国极具声望的民间科学
西湖大学:科学家+AI,科研新范式的样本
北京2024年12月11日 /美通社/ -- 今年的诺贝尔奖,将AI推到了科学舞台的中央,标志着AI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认可,也体现了学科交叉赋能将成为AI时代的科研发展趋势。用AI赋
激光束能投射阴影,科学家颠覆传统认知
光及其与物质的各种相互作用的研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科学探究的基石。从早期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观察,到更复杂的衍射和偏振现象,我们对光的理解不断演变。 理解光与阴影 阴影传统上被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AI与生命科学读后感
了传统学科界限,使得科学家们能够从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角度理解生命的奥秘。同时,AI技术的引入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即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强调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推动科学
发表于 10-14 09:21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创新学习心得
的效率,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和精确度。例如,在生物学领域,AI能够帮助科学家快速识别基因序列中的关键变异,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2. 跨学科融合的新范式
书中强调,人工智能的应用促进了多个
发表于 10-14 09:12
科学家开发出首台可见光飞秒光纤激光器
光纤激光器的实验装置图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了第一台可在电磁光谱的可见光范围内产生飞秒脉冲的光纤激光器,这种能产生超短、明亮可见波长脉冲的激光器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材料加工等领域。通常产生
中国科学家发现新型高温超导体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科学家再立新功,又一新型高温超导体被发现。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赵俊团队利用高压光学浮区技术成功生长了三层镍氧化物,成功证实在镍氧化物中具有压力诱导的体超导电性,而且超导体积分数达到
新华社:突破性成果!祝贺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这一传感器!
6月25日,新华社以《突破性成果!祝贺我国科学家》为标题,报道了由我国科学家研发的传感器成果。 我国科学家研发高通道神经探针实现猕猴全脑尺度神经活动监测 神经探针是一种用来记录神经活动的针状电传
前OpenAI首席科学家创办新的AI公司
消息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苏茨克维曾是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科学家,并在去年在OpenAI董事会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源量子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
2024年4月2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重点专项“面向复杂物理系统求解的量子科学计算算法、软件、应用与验证”青年科学家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合肥顺利召开。该项目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安
科学家借助JWST望远镜解谜气态巨行星形成之谜
原子核由质子及中子构成,尽管元素内部质子数量不变(如碳原子始终包括六个质子,氮原子始终含有七个质子),然而中子数量却可有所差异。
NVIDIA首席科学家Bill Dally:深度学习硬件趋势
Bill Dally于2009年1月加入NVIDIA担任首席科学家,此前在斯坦福大学任职12年,担任计算机科学系主任。Dally及其斯坦福团队开发了系统架构、网络架构、信号传输、路由和同步技术,在今天的大多数大型并行计算机中都可以找到。
谷歌DeepMind科学家欲建AI初创公司
据知情人士透露,谷歌人工智能部门DeepMind的两名杰出科学家Laurent Sifre和Karl Tuyls正在与投资者商讨在巴黎成立一家新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事宜。
飞腾首席科学家窦强荣获 “国家卓越工程师” 称号
飞腾首席科学家窦强荣获 “国家卓越工程师” 称号 1月19日上午,首届 “国家工程师奖” 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81 名个人被授予 “国家卓越工程师” 称号,50 个团队被授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