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百度凭借自动驾驶技术在谷歌家门口宣战

中国电源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2018-01-16 09:22 次阅读

全球科技巨头谷歌,在自己总部隔壁拉斯维加斯的CES展上,也许会产生一种“独在故乡为异客”的错觉。

也许更让他大跌眼镜的是,作为一个赫赫有名的全球科技巨头,在自己的家门口,竟遭到来自中国竞争对手的“叫阵”。

这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2018年的初春,沙漠中的拉斯维加迎来难得一见的豪雨。闻名全球的消费电子展CES正在如火如荼地举办。

令山姆大叔尴尬的是,这个全球最知名的消费电子展,已被中国公司攻陷。今年,世界各地来这个顶级舞台展示肌肉的企业有4800家,其中有1551家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

此刻的谷歌,也许会尤为尴尬,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始作俑者”和江湖传说中的“一哥”,它的地位正在经受挑战,就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在这个展会上。挑战者竟来自于中国,这个国家的企业,曾饱受“抄袭硅谷”的指责。

很长时间内,谷歌的自动驾驶原型车“萤火虫”都是硅谷的一景。然而就在几天前(1月5日),在离谷歌总部山景城不远的桑尼维尔,中国人如潮水般涌入这里。在谷歌的大本营,中国AI巨头百度向全球媒体开放了其基于Apollo 2.0的自动驾驶汽车。这样的直接正面挑衅,震惊了美国的媒体。

三天之后,在拉斯维加斯的文华东方酒店,还是百度,在这里进行声势浩大的自动驾驶成果展示,并宣布要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安卓”。

在发布会现场,百度提出的口号是:“中国速度”。其公司集团总裁兼COO陆奇,毫不客气地指出,百度的Apollo模式将极大降低自动驾驶门槛,最快地推进产业化。

哪怕是再迟钝的人,此时此刻都应该看得出百度释放的信号:在自动驾驶领域,向谷歌“宣战”,要把谷歌从自动驾驶的“王座”上赶下来。

在车评君的记忆中,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场景,中国的企业在美国的地盘,开新闻发布会,向极其强大的竞争对手喊话,要干掉你!

美国知名科技媒体《麻省科技评论》惊呼,百度这是想要用谷歌的方式干掉谷歌。

国家之战

毫无疑问,这是全球范围内两股顶尖科技势力的较量,也是全球范围内两个产业的竞争。美国总统特朗普毫不客气地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者。

就在车评君撰写稿件的同时,华为手机试图通过AT&T渠道向美国消费者展开销售的计划搁浅,原因遭到了美国18名议员的反对,理由是国家的信息安全。

而就在几天之前,中国的另一个科技巨头阿里收购美支付企业速汇金的交易,几经周折,最终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否决,同样是以所谓“国家安全”的理由。

这是国家之间的竞争,中国人对此绝对不会无动于衷。

2018年1月5日,***推出《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拟通过无人驾驶和车联网的方式,全面革新现有汽车产业,重构产业格局,目标在2035年,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智能汽车强国。

决策者心如明镜,在电动车和无人驾驶两个领域,能同时与中国展开竞争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在智能汽车领域,中美两国将会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竞争对手。

百度和谷歌在无人驾驶和车联网领域的竞争,作为无人驾驶领域的重量级对决,将会影响中美两国智能驾驶产业发展走势和格局。

百度若胜,中国汽车产业将更早实现智能化,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的产业中心中国本土的汽车企业,可借助上述优势,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与此同时,其他与智能汽车相关的产业,如AI、互联网生态、共享出行、芯片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物流等产业,都将拥有更好的发展和竞争的基础。

谷歌若胜,毫无疑问,美国将继续保持全球自动驾驶产业中心的位置,中国车企则继续陷于被跨国车企压制之困境。对其他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的带动效应将大幅度下滑。

对于处于***改革的中国经济而言,打赢智能汽车产业升级之战,意味着很多。

上门宣战

美国西部时间2018年1月8日的下午2点,拉斯维加斯的文华东方酒店三层,百度以“中国速度”为主题的发布会准时上演,现场座无虚席,走廊上挤满了脑袋。

在长达2个小时的发布过程中,所有的演讲者全程都用英文,主办方除陆奇和张亚勤外,上台演讲者清一色为80后。

这群年轻人,在西方世界、在英文世界,看起来没有任何的不适感,自信、亲切、热情、活力四射,这让车评君深受震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营者,在市场选择上,习惯性地局限于中国本土市场,而美国的创业者一上来就考虑全球市场,考虑创新。

当历史的时针指到2018年1月时,此时的中国人已经有了胸怀和气度逐鹿全球市场。

陆奇心里应该很清楚,百度Apollo要想干掉谷歌Waymo,必须要面向全球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与之展开竞争。CES,毫无疑问,是一个合适的场所。

此外,这样的举措,无疑也将极大激励中国人的自信。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外来的和尚能念经。哪怕是一个相同的功能,如语音识别,谷歌发布的就遭到国人热捧,百度在n久之前发布会遭致水军潮水般的攻击。

从1840年以后,曾经的***上国的骄傲感,已被坚船利舰打落、踩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苦难的中国人,挣扎于生存线上,为了活着,缺乏骄傲感。哪怕是中国的经济已经稳居全球第二,且是第三名的3倍时,我们还在寻找自信。

好在,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已经成长起来,这是更加聪明、自信、善良、开放、宽容的一代,他们代表了中国的希望。

当然,这样的叫板,在反应百度自信的同时,也给中国的企业树立了一个标杆,以后任何一家做自动驾驶的企业,想要拥有市场地位,先得来到谷歌的隔壁,告诉它:“我要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安卓”。

当然,在此之前,你需要有90家合作公司作为朋友,还需要很多公司如QNX、TomTom因和你合作而市值大涨,也需要当地的主流媒体对你的举动发出惊叹:“***要以谷歌的方式打败谷歌。”

不然,谷歌的人也许会说:“It’s easy to say,hard to do.”

生态之战

自动驾驶这场战,不仅仅是公司与公司的竞争,而是生态与生态的竞争。

在很长一段时间,谷歌就是自动驾驶的代名词。

毫无疑问,哪怕是现在,谷歌拆分出去的自动驾驶业务单元Waymo,还被视为全球范围内技术最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这家企业,于2009年就开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截止目前,在公共道路上的路测里程已超过300万英里。

谷歌Waymo希望将自动驾驶技术用于共享出行运营,并为此投入重兵,其在亚利桑那州的小镇钱德勒,所进行的共享出行试运营,已持续近1年时间。

在过去若干个月,为让自动驾驶技术投入商业化运营,谷歌Waymo动作频频:

1、在车队保养方面,与美国第二大租车公司安飞士、美国最大经销商集团AutoNation达成合作;

2、在保险方面,与定制化保险初创公司Trov进行乘客保险合作,解除顾客的后顾之忧;

3、在观念教育方面,与大量的公益组织合作,呼吁人们接受无人驾驶汽车,尤其是这还会对就业岗位有所冲击。

人们倾向于相信,谷歌将会在2018年,展开自动驾驶技术的共享出行运营。

然而,谷歌最大的问题是一个人在战斗。

数据分析机构ARK指出,谷歌Waymo之前的自动驾驶人类接管指标优秀的一个原因是之前测试环境比较简单。现在,由于运营的需要,需要在进入复杂的都市环境测试,因此,disengagements的数据出现波动,进步的速度在变慢。

在此背景之下,谷歌要想将自动驾驶技术投入共享出行运营,只能选择像亚利桑那凤凰城市钱德勒小镇这样的路况简单地区。

那么,百度的优势是什么呢?

1、战略更清晰

在AI时代,开放平台是百度的核心商业模式,无论Duer OS,还是Apollo,亦或是PaddlePaddle,都采取开放平台的模式运营。

其实,这就是当初谷歌“安卓”的开放平台战略。

核心的思路是通过开源和免费,让更多的组织、开发者使用,以此获取大量的数据,进一步提升AI能力,然后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占领更大的市场,如此反复循环。

后续可通过云服务来赚钱,无论是百度智能云还是3D高精地图,包括未来的语音搜索。

百度是一家技术导向的公司,打造开放的技术平台,与其核心能力匹配度非常好,商业模式与现有的商业模式的承接性也好。因而,执行起来会事半功倍。

对于谷歌Waymo而言,虽然它的自动驾驶技术目前保持领先,有很大可能率先投入共享出行运营。但无论是物流还是出行,对运营依赖非常重,自动驾驶技术并不能改变其重运营本质。这并不是谷歌擅长的事情。

这势必会与现在的Uber、滴滴等公司陷入苦战。

因为掌握自动驾驶技术,然后把自己的弄成一个出行公司,再让自己有无数的敌人,看起来并不是个好主意。但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牛气的通用、福特和特斯拉,看起来并不需要谷歌的自动驾驶系统。

任何一家公司,于任何一个时代,更高维度的战略一定是能够容纳更多的朋友,化解更多的敌人,才有可能把事情做成。百度,在战略和商业模式上,显然比谷歌更有利。

2、开放助力产品迭代

基于开放平台战略,百度Apollo生态已发展了90家合作伙伴,包括20家车企,11家零部件巨头,8家芯片公司,8家自动驾驶公司,7家出行公司,6个***,6家高校科研院所,4家激光雷达企业,4家地图导航公司,和14家其他单位

几乎每家机构都是各自领域的行业标杆。

这些参与的机构,每一家,都在为自动驾驶的快速商业化贡献力量。商业模式决定了这一点,因为参与者贡献了自己的数据,就能够分享到所有其他机构的数据。

每个机构在推进生态发展的同时,自身又能从生态发展中获益。

比如,在公共道路测试里程的积累上,当有几十家企业同时在测试时,在“意外场景”的丰富性上,将会比谷歌的“孤军奋战”更有优势。

自动驾驶的测试,实际上是要将这些长尾的“意外场景”尽量的测试出来,并加以防范。

90多家企业同时在发现“bug”,又同时在修复“bug”。这种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势能会越来越大,产品迭代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另外,百度方面,在战略既定的情况下,大家都很清楚在做什么,且做的是自己擅长的,执行力就得以确保。

尤其是在陆奇这样的“工作狂”的加持下,百度Apollo在核心产品的迭代上,速度惊人。

最近,尽管汽车圈比较浮夸,时不时发生说出去的PPT不能遭到兑现的囧事,但百度在2017年7月6日发布Apollo的PPT之后,其承诺的时间节点都能如期兑现。如9月份发布1.5版本,以及这次CES上发布的2.0版本。这点让车评君印象深刻。

据说,百度中美两地的软件团队,在24小时内实行“两班倒”不间断开发,也是提升效率的办法。源也为核心软件开发的进度带来帮助,因为整个开发者社区,都在为软件的完善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3、中国政策优势

截止目前,中美两个政府都已将自动驾驶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对待,在***支持上快马加鞭。

然而,这方面中国的优势依然明显,哪怕特朗普政府已是历届美国政府***效率最高的一届,山姆大叔在重点事项的行政效率完全没法和***匹敌。

中国方面的累累硕果包括,2017年12月18日,北京出台中国首个自动驾驶公共道路测试管理办法,吹响了各***推进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号角。

随即在2017年12月20日,作为***“***”的***新区火速与百度签署了智能驾驶的战略合作。河北省委、省政府主官均出席签约仪式。

今年1月5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在其官网上挂出《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将智能汽车提升为国家战略,还计划成立由中国***领导牵头的“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领导小组”,随后将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包。

反观美国,关于自动驾驶全国性的测试管理办法,正在苦等参众两院的审核。但鉴于特朗普政府的减税、奥巴马法案、“修长城”等更多的事项需要审议,议员们暂时还没空辩论。

这方面的差距鸿沟,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愈加明显。

4、强大中国汽车产业

中国是全球汽车市场无可争议的霸主,2018年的销量将接近2900万辆,基本是后面美国、日本、德国和印度4国的销量之和。

中国本土汽车制造产业也异常强大,拥有全球范围内最丰富的本土供应链,最任劳任怨的、熟练的产业工人、以及优秀的管理人才。在长三角的一个县,几乎就可以找出组装一辆汽车的所有零部件。特斯拉那种造不出车的事情,在中国人看来,是令人震惊的。

此外,中国企业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令人欣喜。他们总是忧心忡忡,充满焦虑,对新事物、对年轻人,对于新思想,并不排斥。

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度的自动驾驶系统,能够顺利地与本土车企合作,批量装上各种各样的量产车型。

谷歌面临的产业环境则更为复杂,传统车企们患得患失,并不愿意和谷歌合作,它们对科技公司心怀戒惧,哪怕是免费,都不愿意接受谷歌的自动驾驶技术。

当然,谷歌并不愿意开源自己的技术。这甚至导致了完成“***”后的福特,投入了百度的怀抱。

5、更开放的消费者

最后,中国的消费者是全球范围内最愿意接受新事物的群体,这是中国创新产业最终能够欣欣向荣的沃土。

据说英国的《泰晤士报》近期做了一个调查,问消费者是否愿意使用自动驾驶汽车,2/3的消费者“Say No!”。这对于积极发展自动驾驶的英政府,简直是沉重的打击。

像谷歌,要在凤凰城地区展开自动驾驶试运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不得不联合4家NGO组织,向广大的“吃瓜群众”宣传自动驾驶的好处。

这不是矫情,这样的工作目的在于避免这些群众,尤其是工作岗位会遭到冲击的群众,一不开心就游行示威,甚至给选区的议员们施压,反对自动驾驶的推广。

因为在“自由”、“民主”的美利坚合众国,充满了这种“不识大体”的“小国寡民”。

而这所有的一切,在我***上国,都不可能发生。对于谷歌而言,除了羡慕嫉妒恨,还能怎样?

在2016年的时候,产业人士普遍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将会率先在美国实现产业化。当时间到了2018年的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动驾驶产业将会在中国率先产业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度Apollo以开放平台的方式,击败谷歌Waymo概率大幅提升。

一定要干掉它!

气荒或将持续五年 天然气行业短板尽显 市场疾呼全产业链改革

《财经》记者 韩舒淋 沈小波/文 马克/编辑

去年11月以来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至今未平的气荒,将中国天然气产业各环节的短板充分暴露了出来,广为报道的华北大范围煤改气增加需求、中亚进口气大幅减少导致供应短缺,的确是导致气荒的重要因素,但也只是水面上的冰山。

2017年11月28日零时起,河北省发改委启动天然气需求侧管理机制,全省进入Ⅱ级预警状态(橙色)。这意味着河北省天然气供需缺口超过10%,对经济社会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影响,为严重紧张状态预警。截至发稿,橙色预警仍未解除。

此后,气荒向全国蔓延。2017年12月8日,北京紧急重启华能北京燃煤热电厂,在实现无煤发电半年多后,重新启用备用燃煤机组。12月7日,武汉近300家工商业用气户被停供。12月12日,湖南全省进入天然气黄色预警状态,全省供需缺口达10%-20%。

(2017年12月8日,北京紧急重启华能北京燃煤热电厂,在实现无煤发电半年多后,重新启用备用燃煤机组。摄影/《财经》记者 韩舒淋)

管道天然气供应紧张推动了LNG(液化天然气)价格不断飙升,大宗商品定价平台卓创咨讯综合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加权平均计算的LNG标杆价从供暖季开始的不足5000元一吨一路上涨至超过万元。

面对近年来最严重的气荒,***及中石油集团紧急派出特使赴中国最大进口气源国土库曼斯坦协商谈判,至12月27日,土库曼斯坦日供气达到1亿立方米,已经恢复至正常水平。

国内各地也纷纷采取“保民压非”(保证民用气压缩非民用气)措施,优先保障社会影响最大的居民用气。中国燃气协会理事长助理迟国敬在12月20日召开的中国油气改革高峰论坛上表示,全国有22个省区保民压非,近期这个指标可能难以缓解。

新年以来,随着中亚气恢复供应,各地供应形势有所缓解。湖南省经信委1月4日发布消息,民生用气基本得到保障,工商企业继续实施错峰用气。1月5日,武汉多家天然气公司调整居民用户购气量,从每月150立方米增至220立方米,但全市天然气供求关系仍整体偏紧。

LNG价格也开始下跌,卓创资讯的标杆价格显示,LNG价格自2017年12月22日达到10064元/吨的顶点后便一路回调,至1月4日已降至5753元/吨。

但亦有熟悉天然气市场的专家在中亚天然气恢复正常供应时对《财经》记者表示,元旦之后形势将会缓解,但如遇寒冷天气,还可能再次紧张。

气荒背后,是天然气需求不断上涨。相比便宜的煤炭,天然气是能源“细粮”,随着中国公众对环境保护重视度日益提高,以及***加入巴黎协定,做出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承诺,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是大势所趋。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规划,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将占到能源总消费的10%;到2030年,争取提高到15%,成为主体能源之一。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国内天然气产业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加速改革。

(图/视觉中国)

气荒仍将持续

在目前的供求缺口和调峰能力下,冬季气荒,很可能是未来五年的常态

业内普遍预计,2017年全国天然气消费增长将超过330亿方,全年天然气消费预计超过2400亿方,而供暖季天然气缺口将达到110亿方左右。

回顾历史,冬季气荒保供的新闻并不鲜见,但2017年由于天然气消费增速上升,且居民2017年集中煤改气,导致冬天煤改气地区多地居民因煤改气设施不完善、气源不足等原因无法按时供暖,因而引发了全国关注。进入冬季用气高峰时期,为保证居民用气,多地工业用户被限供停供,涉及范围之广也前所未有。

而冬季气荒,很可能是未来五年的常态。

“国内天然气‘气荒’近五年内难以解决。”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市场高级经济师徐博在2017年11月底的中国天然气行业市场化发展大会上说。

根据2016年底颁布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占比的预期性目标为10%,2015年,这一比例为5.9%。根据该规划,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以内,若以50亿吨上限测算,届时天然气消费将超过3700亿立方米(一吨标煤折合约750立方米天然气)。

天然气的供应主要包括国内自采气源、进口管道气以及进口LNG。为应对紧张的供需形势,基本垄断了上游资源的“三桶油”气公司2017年已经提速增产,1月-11月,国内生产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5%,而2016年这一增速仅为1.5%。

2016年底公布的《天然气“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天然气综合保供能力达到3600亿立方米以上,其中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2070亿立方米。业内人士预计,国内自采天然气产量如果能够维持每年10%左右的增长就已经比较乐观。

进口方面,2017年1月-11月进口天然气81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8.9%。在自产天然气增长相对可预期的情况下,未来主要的增长将依赖进口,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将不断加大。2017年前11个月,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38%。

天然气进口主要包括管道气和海上LNG。在管道气方面,目前主要依靠中亚管道以及中缅管道进口天然气,中俄管道东线预计将在2020年投产。徐博预测,到2020年,中亚管道气乐观估计,年进口可达到400亿立方米,中缅预计40亿立方米,中俄管道如能如期投产,第一年预计只有数十亿方气的供应。综合下来,2020年管道气进口总量预计能达到约500亿立方米。

据此测算,据3600亿立方米的规划目标还有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缺口,需要进口LNG填补。而2016年,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进口LNG总量为2606万吨,约合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国内自产及进口管道气没有大的增长前提下,LNG进口还需成倍增长。

普氏能源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LNG进口数据为3789万吨,超越韩国成为全球第二大LNG进口国,2017年LNG进口量同比增长高达45.4%。据此推算,LNG进口折合天然气约550亿立方米,将超过管道气进口气量。

未来,管道气进口气量基本可以预期,且管道气进口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与外交博弈,未来依然将依靠中石油代表国家进行管道气进口贸易。

而在LNG进口方面,LNG接收站建设与海外贸易都已经放开,政策上对资质并无限制,目前为止,以中海油为代表的“三桶油”(指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LNG进口份额,2016年,“三桶油”进口的LNG占中国LNG进口总量的98%。而随着市场需求近几年不断增长,以及其余玩家能力不断提升,新的玩家已经开始进入LNG市场。

(2016年,“三桶油”进口的LNG占中国LNG进口总量的98%。图/视觉中国)

2012年6月,东莞九丰LNG接收站投入运营,成为首个成功运行的民营LNG接收站,但其接收能力并不大,仅为30万吨/年。2017年6月,广汇能源建设的启东LNG接收站迎来首艘LNG运输船,该接收站一期设计产能为60万吨/年。新奥舟山LNG接收站将在2018年6月投产,一期项目接受能力达300万吨/年。

“三桶油”之外的第二梯队进入LNG市场,扩大了天然气来源,正在改变中国气源的供应结构。长期关注油气领域的思亚能源咨询公司执行总裁李遥预测,到2020年,LNG的第二梯队接收能力将占16%,到2030年将达到三分之一,成为不容小觑的势力。而2016年这一比例仅为2%。

而对于2017年冬季出现的供应紧缺现象,一位熟悉天然气供需的专家分析认为,天然气供需总量的缺口并不大,但是在高峰日的缺口矛盾突出,导致产生区域性“气荒”。测算的数据显示,12月日均平衡数据来看,缺口量为2000万方/日,相比日均8.15亿方的供应量,缺口仅为2.4%,其实并不突出。然而在负荷高峰日,缺口可能达到7900万方/日,而高峰日的供应能力提升之后约为8.56亿方,缺口占比达到9.2%。

该专家认为,北方省份大多数城市日调峰能力不足,加上煤改气加大的波动性,导致在高峰日供应能力严重不足,不得不启动应急预案。

储气库瓶颈

即使进口能够大幅增加,储气设施缺乏的瓶颈若不缓解,气荒仍难避免

天然气消费具备强烈的季节特征,在供暖季为全年的消费高峰。以河北省为例,在今冬供暖季需求上调至82亿立方米之后,其全年天然气消费预计总量为100亿立方米。

徐博告诉《财经》记者,当前中国储气设施的实际工作气量约为80亿方。若按照2017年预计2400亿立方米的消费量测算,储气量仅占年消费气量的3.3%。

根据国际天然气联盟(IGU)的经验,一旦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30%,则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刚需消费量将超过12%。当前世界供气调峰应急储备能力平均约为10%,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在17%到27%之间。

相比天然气成熟市场,中国储气库的容量严重不足。一位中石油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管道和气源都不是制约当前天然气供应的瓶颈,储气设施不足才是,如果有丰富的储气设施,在淡季可以进口更多的管道气和LNG,冬季自然就可以弥补缺口。

不过受困于价格机制,把储气设施的短板补上并不容易。

储气库主要包括枯竭油气田、盐穴和含水层三类,国内主要以枯竭油气田作为储气库,即把开采完毕的油气田改造为储气库。然而这类储气库要投入工作,必须注入约占其总容量一半左右的气量作为垫底气,这部分气在正常工作时将永远不会被开采出来,因此,一个枯竭油气田改造建成的储气库,其工作容量仅为总容量的一半左右。

储气库本身也投资不菲。以中石油新疆呼图壁储气库为例,其总容量约为80亿立方米,工作气量约为40亿立方米,总的建设费用约为110亿元人民币,而这还不包括需要注入约40亿方垫底气的气价成本。发改委价格检测中心研究员刘满平在天然气行业市场化发展论坛上表示,当前工作气量单位储存空间投资额高达3元-6元/立方米。

此外,一个储气库从建成到完全投入运营,还需要大约5个至6个采气-注气循环,才能利用其全部容量。

如此高昂的投资,储气设施供气却没有任何的价格激励措施,在供气时的价格与其他气源无异,这让投资建设储气库毫无吸引力可言。

而储气设施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居民冬季供暖需求。但居民供暖价格受各地政府指导价限制,并未放开,以北京为例,居民用气实行阶梯气价,第一档为2.28元每立方米,显著低于3元-6元/立方米储气库的建设成本,相当于每卖一方气,就要亏损0.7元-3.7元。

当前国内已经投入使用的12个储气库群,主要是西气东输管线建设时配套建成,未来在建设中俄东线时,还将继续建设储气库设施。其资金来源包括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和中石油、中石化自掏腰包。

刘满平认为,储气库建设存在政府与企业责任不清的问题,国家战略保障与商业功能定位不明,挫伤了企业建设储气库的投资积极性。世界通行的做法是,跨地区供应商负责季节调峰,本地供应商负责月调峰,燃气商业用户负责周和日调峰,而在国内,调峰责任全部由跨地区供应商,也就是国家石油公司独家承担。

然而随着天然气消费逐年增长,尤其是2017年的迅猛增长,原本事实上承担所有调峰责任的国家石油公司,越来越难以保障用气高峰日的供气责任,而仅能保障总的供应量。当超出预期的日高峰来临时,燃气公司的调峰能力不足的矛盾开始凸显。

据徐博介绍,欧洲对燃气商业用户的应急调峰能力有严格监管,在供暖季前,要求储气订单满足应用要求,否则会受到处罚。

两位受访的不同燃气公司专家都对《财经》记者表示,当前城市燃气公司的调峰能力只能做到小时调峰,要求城燃公司自建储气设施满足日调峰要求,不太现实。以北京为例,2017年冬季北京日均用气量约为6000万方,高峰期约为8800万方,目前北京建有液化工厂,其应急储罐总的储气能力达到1.5万千方LNG,约合900万方天然气,这只能满足小时调峰需求。

一位燃气公司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真正要满足日调峰的需求,还是离不开地下储气库的储气能力。

难以为继的价格双轨

居民用气与非居民用气价格应该并轨,下游的价格管制应该放开,如此才能激励企业开拓气源

价格管制不仅制约了储气设施的投资,还造成了居民用气与非居民用气的双轨制。其中的套利空间,导致在用气紧张时期,供气企业缺乏保障居民用气的动力。

中国居民用气气价与其他居民能源价格类似,都享受了交叉补贴。居民用气输配成本较非居民用气更高,但气价更低。非居民用气气价平均比居民用气气价高约20%,以河北省会石家庄为例,其居民用气阶梯气价第一档为2.4元/立方米,而一般工商业用户气价为3.02元/立方米。

在燃气公司通过上游管道获得天然气的价格上,也严格受到管制。发改委限定了各省居民与非居民天然气门站价格上限,门站价为上游公司(主要为中石油)向各省一级用户销售管道天然气的价格,其中非居民气价可以在发改委规定的门站价格上下浮动20%,且居民门站价格均低于非居民门站价。

以河北为例,上游公司向河北一级用户批发销售天然气时,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为1.5元/立方米,非居民用气价格为不超过1.88元/立方米,在冬季允许上浮20%,最高为2.26元/立方米。双方的购销合同约定居民与非居民用气的比例。

这样的价格机制下,理论而言,燃气公司应以较低的价格买入居民用气,并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居民,优先保障民生。以较高的价格买入工商业用气,再以较高的价格卖给工商业用户。

但价格双轨制的存在,让售气公司存在大量购入低价居民用气再转卖给高价工商业市场用户的动机,供气企业也更愿意高价卖气给工商业用户供气以获得更多利润。全国来看,居民的零售气价一般比居民门站价格高0.5元-0.7元,非居民的销售气价一般比非居民门站价格高0.9元至1.7元,对卖方而言,利润差距明显。

此外,在2017年不少省份煤改气进度超出预期,居民实际用气量超出之前计划之后,供气企业需要自己去争取气源,而市场化的LNG价格在冬季一度飙升,供气企业也没有动力采购高价的LNG优先向低价的居民供气。

有长期进行油气政策研究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据其向多个城市燃气公司了解,的确存在有城燃公司将民生用气挪做工业用气,但仅为个案。他还表示,这一环节缺乏有效监管。事实上,2017年冬天多地出现供气紧张之后,对于各地燃气公司是否真的做到优先保障民用,此次气荒期间也颇受业内质疑。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专家都表示,长期来看,居民用气与非居民用气价格应该并轨,下游的价格管制应该放开,如此才能激励企业开拓气源。

居民用气价格的放开,势必带来价格波动,改变以往交叉补贴的价格模式。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能源经济系主任郑新业对《财经》记者表示,取暖支出在整个居民支出中占比并不高,根据他的统计,燃料费用在全国城镇居民支出中仅占1.31%。

而不同收入水平居民中,水电、燃料等支出的占比也有区别,收入越低的人,取暖费用占的比重越高。统计数据显示,困难户及最低收入人群,水电燃料及其他领域支出占家庭总支出分别为9.51%和8.72%,而最高收入人群这一比例为3.42%。并且,收入越高的人群,管道煤气用量越大。

综合这些数据,郑新业认为,现有的普遍交叉补贴政策,更多地补贴了天然气使用量更大的富人。未来应该首先取消交叉补贴,然后把低收入人群通过低保体系来进行补贴。郑新业表示,放开之后,价格自然会有波动,但主要买方是中等收入家庭,能够承受气价波动,真正需要补贴的是低收入人群,而这应该通过低保来解决。

入不敷出的保供贸易

若用进口气来为居民保供,在进口价与销售价倒挂的情况下,进口越多,亏损越多

长期关注油气行业的思亚能源咨询公司执行总裁李遥曾在一篇分析气荒的文章中指出,供应量减少的中亚气在中石油的供应气源中属低价气,低价气源供应的减少使得中石油不得不减少向高利润的工业用户供气,挪出气源销售给低利润甚至赔钱的居民用户。因此,保供带来的压力不仅有量上的,更有利润上的。

一位中石油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国内天然气价格的一个症结在于,主要海外气源进口到国内,到岸价格都高于2元/立方米,这让天然气进口贸易难以有利可图。

海外进口一般通过长约合同锁定,由于作为一次能源的天然气开发投入大,为了平抑投资风险,天然气国际交易的惯例是双方签订长达15年至25年左右的照付不议合同,即现货市场价格变化时,付费不得变更,用户购买量不及合同约定时,仍需按约定的量付款,供应方供应不足约定时,需要作出赔偿。一般年购买量有10%左右的浮动,可在三年内补提。

而价格方面,照付不议合同的价格会与油价挂钩,单位为美元每百万英热单位(MMBtu),标准的价格计算公式为基础价格加上一个系数乘以油价,系数范围一般取0.13-0.17,并且基础价格的确定也与当时油价水平有关。

以管道气为例,2017年9月,中亚气在霍尔果斯口岸到岸价为1.29元/立方米,完税价为1.46元/立方米。而目前发改委发布的最新非居民用气门站价基准中,新疆地区门站价为1.05元/立方米,上海门站价为2.08元/立方米。无论是新疆本地,还是加上管输费用到上海的成本,中亚气成本都高于当地门站价,上游供气企业在进口管道气业务上几无盈利空间。

但对中石油这样的一体化垄断企业来说,由于同时掌握管道及国内上游资源,在管输环节可以获得稳定收益,且国内开采天然气成本较低,一般低于0.8元/立方米。

而LNG进口价格更高,目前国内LNG进口主要由“三桶油”供应,中国目前掌握的LNG气源主要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印尼、马来西亚等地,锁定的气量大约为3500万吨,其中大部分合同是在油价为90美元至110美元期间签订的,长约价格显著高于当前现货市场价格。

中海油是目前最大LNG买家,一位中海油人士对《财经》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中海油目前掌握的长约合同资源池价格在8美元-9.5美元/MMBtu,一位熟悉LNG市场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当前东南亚气源国到中国的LNG运费约为1.2美元/MMBtu,卡塔尔与澳大利亚至中国的运费约为1.5-2美元/MMBtu,最高可达2.5美元/MMBtu。

若再考虑到岸接收站的码头作业费和税费,一位中石油专家表示,国内LNG长约合同到岸价格普遍高于12美元/MMBtu(百万英热单位),按照当前美元汇率,气价最低约合2.7元/立方米。

因此,对“三桶油”来说,若用进口气来为居民保供,在国内销售价格基本按照门站价锁定的情况下,海外贸易进口越多,亏损越多。中石油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天然气与管道进口销售天然气及LNG净亏损16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64.2亿元。

但非居民用户情况不同,2013年6月国家发改委关于调整天然气价格的通知中明确,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出厂价格以及液化天然气气源价格放开,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而国内最大的LNG玩家中海油,通过其中海油气电公司进行LNG贸易,其客户主要为东南沿海的气电厂及工业用户,因此LNG价格放开之后,其进口的高成本可以传导至下游用户。

此外,国际LNG市场的供应总量约为3.1亿吨,现货资源充足且价格低于长约价格,因此通过加大进口低价LNG也是盈利途径之一,以中海油为例,其2017年上半年购买的现货LNG的到岸价格约为9美元/MMBtu,在下半年LNG价格飙升之后,这部分现货资源也带来了不菲的收益。一位熟悉LNG市场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2017年国内进口的现货LNG总量约为1200万吨至1500万吨。

勘探开发垄断何时打破

改革的大方向已定,要引入更多市场主体,加大勘探开发投入,但目前的进展不能算快

解决气荒问题,最直接的手段是增加上游天然气供应。

但国产天然气产量增速一直无法匹配下游的消费增速,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游勘探投入不足。业内公认,国内天然气资源丰富、探明率低,还处在勘探早期,具备快速增储上产的物质基础。根据国土资源部2015年油气资源动态评价结果,中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90.3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50.1万亿立方米。

但如此丰富的资源,勘探开发权却集中在少数几家企业手中。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发布的《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只有经***批准的、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才能申请油气矿权,仅这一条就将除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延长石油四家之外的企业挡在门外。

2015年新疆试点放开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将标准放宽至“净资产10亿元以上的内资企业”。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油气体制改革的破冰之举。最终京能油气开发有限公司、东营宝莫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海城市石油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中标取得了4块常规油气区块。京能油气获得塔里木盆地柯坪北、喀什-疏勒两个区块的探矿权。

由于有潜力的油气区块早已登记在中石油等四家公司的名下,这意味着其他主体想进入的前提,是这四家公司退出登记区块。新疆首批招标的5个区块(1个区块最后流标)中,4个区块是中石化、中石油退出的勘探区块。

京能油气总经理陈辉告诉《财经》记者,京能对获得区块的前景是看好的,但是从逻辑上讲,几大国有石油公司肯定会先退出它们不看好的、相对较差的区块。所以油气改革进展,实际就看这几大国有石油公司退出的区块有多少。

据《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探矿权人应当自领取勘查许可证之日起,按照下列规定完成最低勘查投入:一、第一个勘查年度,每平方公里2000元;二、第二个勘查年度,每平方公里5000元;三、从第三个勘查年度起,每个勘查年度每平方公里1万元。

与常规天然气的高度管制不同,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的勘探、开发资质已经放开,但矿权仍然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手中,外来者很难获得大的突破。

2012年国土部进行首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要求投资主体为“境内注册的内资企业或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注册资本金应在人民币3亿元以上”。多家民营企业参与并获得首轮招标的页岩气区块。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教授张金川告诉《财经》记者,页岩气首轮招标的区块低估了常规油气与页岩气的相关性,避开了“三桶油”已登记的常规油气区块,在现有的技术前提下,很难有大的突破。“常规油气没潜力的地方,页岩气资源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

优质的页岩气区块,都已经登记在中石油、中石化等的名下。2016年中国页岩气产量约79亿立方米,九成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公司。其中中石油产量为25亿立方米,中石化仅涪陵页岩气田产量就达50亿立方米。

“要达到2020年300亿立方米的目标,主要看中石化、中石油在页岩气上的投入。”张金川表示,至于那些面向社会招标的,资源禀赋欠佳的页岩气区块,还需要等待技术的突破,目前还没有可复制的技术案例。

煤层气方面,则一直面临着难达规划目标的窘境。煤层气“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实现煤层气地面抽采量160亿立方米,井下抽采量140亿立方米,实际上2015年煤层气年产量171亿立方米,完成规划目标的57%;地面产量44.25亿立方米,仅为规划目标的28%;煤矿井下抽采量126.74亿立方米,完成规划目标的90%。

“十三五”大幅削减了煤层气的规划目标,计划到2020年实现煤层气地面抽采量100亿立方米,井下抽采量140亿立方米。

煤层气单井日产量远远低于常规天然气,这使得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不足。原中联煤层气公司总经理、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孙茂远透露,现有的煤层气生产井中,75%以上的单井日产量低于600立方米。

孙茂远认为,要达到“十三五”的目标,每立方米煤层气补贴至少要从目前的0.3元翻一番,提高到0.6元。长期看,煤层气的开发还要等待进一步的技术突破。

另一方面,煤层气矿权区域小,集中度高,也束缚了煤层气的规模开发。

2013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煤层气产业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仅要求有意勘探、开发煤层气的企业具有相应投资能力、财务能力以及技术能力等。

2016年4月,国土资源部还进行审批改革山西试点,将原属国土资源部的审批、发放煤层气探矿权、采矿权的权力,下放至山西***。

但煤层气的矿权与常规油气区块大部分重叠。国内煤层气矿权仅有不足5万平方公里。与常规油气矿权重叠的面积超过25万平方公里。

已有矿权区域,中石油和中海油控股的中联煤层气公司已经登记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没有太多空间留给新进入者。

2017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实行勘查区块竞争出让制度和更加严格的区块退出机制,允许符合准入要求并获得资质的市场主体参与常规油气勘查开采,逐步形成以大型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勘查开采体系”。

不过,这一《意见》的全文至今仍未对社会公开。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名研究员告诉《财经》记者,改革大方向已定,要引入更多市场主体,加大勘探开发投入,但目前的进展不能算快,因为油气体制改革本身很复杂,又触及几大国有石油公司的利益,协调推行还需要一个过程。

接收站难题怎解

LNG接收站对外开放的症结是接收站所有者与第三方存在利益冲突,解决思路是推动LNG接收站独立运行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白俊认为,相比开放上游勘探开发市场和新建LNG接收站,推进现有接收站开放和增加LNG采购是增加天然气供应最快的办法。

201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和《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提出“国家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纳入统一规划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允许第三方借用天然气基础设施(包括LNG接收站)”,切实推进民企融入。

然而三年半来,LNG接收站对外开放进展缓慢。据行业统计,2014年-2016年,中石油LNG接收站累计为第三方进口LNG超过90万吨。2016年中石油LNG接收站接收第三方货量占接收能力3%。相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接收站对外开放更缺少实质性进展。

(图/视觉中国)

目前,全国共投入运营LNG接收站17座,总接收能力约为5800万吨,以普氏能源统计的2017年进口LNG3789万吨计算,LNG接收站利用率约为65%,2016年,这一比例为54%。

LNG接收站对外开放的症结是第三方与接收站所有者存在利益冲突。接收站运营商面临照付不议合同的干预,长约合同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有较大差异,现货LNG低于长协价格时,第三方会大量进口低价LNG抢占市场,与接收站的所有者几大油公司形成利益冲突。

现实情况是,在淡季,即便LNG接收站有窗口期,由于缺少买方,第三方的贸易商也缺乏动力去海外购买LNG,接收站的接收能力无从使用。而在旺季,接收站大多满负荷运行,又很难寻找到窗口期向第三方开放。这种情况下,只有与LNG运营方本身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才有可能利用其接收能力。譬如中石油的唐山曹妃甸接收站,北京燃气集团在其中参股29%,由于这层股权关系,过去两年冬季保供时,北京燃气都曾向法国Engie公司采购现货LNG,利用该接收站向北京供气。

白俊建议,对已签约的LNG长期协议,政府可以在保证企业合理回报的前提下多退少补;其次,推动LNG接收站及管网的独立运行,运销分离,改变目前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并加强对公平开放的监督考核。

管网如何独立

改革的深水区并不在主干管网,而是省网及城市燃气公司的配气网络

相比LNG接收站向第三方开放,更受业界关注的是管网的独立。

去年5月中央下发的油气改革若干意见重点部署了八方面的改革,其中第四点提出,分步推进国有大型油气企业干线管道独立,实现管输和销售分开。完善油气管网公平接入机制,油气干线管道、省内和省际管网均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

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思路类似,油气体制改革的原则也可概述为“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所谓管住中间,就是要将具有天然垄断属性的管网环节进行严格监管,向市场主体公平开放,放开两头则是要求放开上下游的供应和销售环节,引入多个市场主体。

因此,需要改变管输和销售一体的现有体制,将管输环节独立出来。

简单来看,当前我国天然气管网分为主干网、省级管网和城市配气管网三级,三级管网都是输售一体的模式。除主干网的所有权与运营模式较为清晰之外,省级与配气管网在不同省市有着复杂多样的存在形态。从改革进展来看,管输环节的成本监审率先启动,当前主干管网的管输价格监审已经完成,省网的管输价格监审刚刚起步。未来管网究竟如何独立,还未有定论。

主干网方面,目前投入运营的主要包括陕京一至三线、西气东输一至三线以及川气东送等主干线,冀宁线、淮武线、兰银线、中贵线等联络线,以及中亚、中缅、广汇哈萨克斯坦等进口线,截至2016年底,总长度约6.8万公里,其中中石油占88%,中石化占11%,中海油占1%左右。在销售主体方面,主要包括中石油的5家销售公司,中石化天然气销售公司以及中海油气电公司。

主干管网的管输价格核定已经走在前面,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和《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根据这两个办法,国家发改委对13家跨省管道运输企业进行了定价成本监审,并据此制定了相关管道运输价格,2017年8月底,发改委印发了《天然气跨省运输价格表》。

而在运营主体方面,成立国家管道公司的传言一直在业内流传,有消息称方案已经上报,有望在2018年推出。

不过,改革的深水区并不在主干管网,而是省网及城燃公司的配气网络。

在郑新业看来,省级管网公司及城燃公司在天然气交易中是统购统销,独买独卖,它们在地区的角色如同电力系统中的电网公司,这一级网络才是未来应该重点监管的领域,应该将省网及配气网络独立,成为天然气销售中的高速公路,按照固定成本加准许收益来核定价格。

而省网及配气网络的独立并不容易,这与它复杂的发展形态有关。

据刘满平介绍,当前有25个省成立了32家省市级天然气管网公司,也有少数几个省份没有组建省网公司,由上游气源方所属的管道销售公司直接供应。

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省网公司由地方国有投资公司或地方能源企业占主导地位,作为区内唯一管道建设方和天然气总买卖方向上游购买天然气资源,向下游用户和城市管网销售天然气。

而河北、湖北、湖南、安徽等省份,地方国有投资公司或能源企业做不到省内资源的独买独卖,也不一定是区域内唯一的管道公司。此外,在新疆、江西、福建等省,则是石油公司占据主导地位。

总体来看,省网的建设和经营主体多元,大部分省没有形成“全省”格局,在省内可能有多个管道建设主体。

而具体到城燃及配气网络,情况就更加复杂。市内不同区县可能有不同的燃气公司,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来供应当地天然气,并且还存在特许经营区域与行政区域划分不明、区域内多重授权的问题。

而上述每一个环节,都会增加天然气供应的管输费用,层层加价导致天然气管输费用过高,并且成本监审尚不明确,管输费用是否合理也是一些省网、城燃公司面临的质疑。“最后一公里”的管输价格高于主干网的管输价格现象并不罕见。

最为典型的便是广西省网。广西的管网主要由中石油建设,包括西气东输二线、中缅线广西段两条干线,以及七条支线,中石油向广西供气,通过广西管网公司统购统销后卖给用户,中石油向嘉和中油等终端燃气企业交气价格为1.91元,而广西省网在几乎没有任何管网投资的前提上,再加价0.36元。

据《中国经营报》2017年11月报道,中石油为此向国家发改委汇报,呼吁“国家天然气主干管网可以实现供气的区域,省管网不得以统购统销名义,增设供气环节,提高供气成本。对于目前省管网没有实质性投入或用户不需要提供输配服务的加价,要予以取消”。

目前,配气网络的成本监审已经起步,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关于加强配气价格监管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下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发改委、物价局,提出配气价格是指城镇燃气管网配送环节的价格,应由政府严格监管。地方价格主管部门要厘清供气环节,核定独立的配气价格,并可在合理分摊成本的基础上,制定区分用户类别的配气价格。

《意见》提出,对于新建城镇燃气配气管网,核定价格时,税后内部投资收益率不超过7%,经营期不低于30年。《意见》还要求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配气价格管理和定价成本监审规则,于2018年6月底前出台。

《财经》记者查询各省发改委、物价部门网站发现,2017年11月至12月,包括浙江、广东、山东、河北等用气大省都已经出台了省内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成本监审的配套文件。

两位受访的城市燃气公司高管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都认为,配气环节独立是大趋势,但复杂度更大。欧洲、日本的顺序都是先独立长输管道,再独立配气网络。此外,很多原来不做燃气的企业开始进入这一市场,也需要配气环节独立。

一位国家发改委原主管官员则向《财经》记者表示,席卷全国的气荒正是加速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契机。作为新兴产业,天然气改革的阻力和成本都比石油要小得多。中国是世界上成长最快的天然气市场,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发言权也必将进一步提升,这肯定有助于降低中国的天然气进口成本,有助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谷歌
    +关注

    关注

    27

    文章

    6171

    浏览量

    105497
  • 百度
    +关注

    关注

    9

    文章

    2270

    浏览量

    90457
  • 自动驾驶
    +关注

    关注

    784

    文章

    13839

    浏览量

    166555

原文标题:[市场研究] 自动驾驶,百度在谷歌家门口向谷歌宣战

文章出处:【微信号:CPSABPSA,微信公众号:中国电源】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百度Apollo开放平台10.0正式发布

    12月4日,百度正式发布Apollo开放平台的全新升级版本——Apollo开放平台10.0,基于自动驾驶大模型ADFM设计重构算法,助力全球开发者和企业以更低成本、更高性能、更安全的技术应用,研发
    的头像 发表于 12-04 16:20 377次阅读

    百度获香港首个自动驾驶先导牌照

    近日,百度旗下自动驾驶品牌Baidu Apollo International传来喜讯,根据香港运输署的正式通知,该公司成功获得了香港首个自动驾驶车辆先导牌照。这一牌照的获得,标志着百度
    的头像 发表于 12-03 17:22 385次阅读

    百度“萝卜快跑”自动驾驶服务将试水香港

    百度公司近日宣布,其旗下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即将在香港展开试运营。据悉,初步测试计划于年底前香港国际机场进行,标志着百度自动驾驶
    的头像 发表于 11-26 10:43 860次阅读

    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10.0版即将全球发布

    百度自动驾驶领域的创新步伐再次加快,今年5月,公司率先推出了全球首个支持L4级自动驾驶应用的自动驾驶大模型——Apollo ADFM。这一
    的头像 发表于 11-07 11:24 838次阅读

    FPGA自动驾驶领域有哪些优势?

    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自动驾驶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FPGA成为自动驾驶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FP
    发表于 07-29 17:11

    FPGA自动驾驶领域有哪些应用?

    控制。视觉算法方面,FPGA利用自身并行处理和高速存储器的特点,极大地加快了算法的执行速度,提高了运算效率。 五、未来发展趋势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FPGA
    发表于 07-29 17:09

    百度与特斯拉探讨Robotaxi合作新机遇

    特斯拉宣布计划使用百度地图提供的高精度地图之后,百度与特斯拉之间的合作再度引起关注。百度自动驾驶技术
    的头像 发表于 05-24 10:20 461次阅读

    百度发布全球首个L4级自动驾驶大模型

    近日,百度Apollo宣布了全球首个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大模型Apollo ADFM(Autonomous Driving Foundation Model)。这一突破性的技术成果,标志着自动
    的头像 发表于 05-17 09:58 491次阅读

    百度关注特斯拉Robotaxi,或探讨合作机会

    百度自动驾驶技术部总经理徐宝强近日表示,百度对特斯拉即将推出的Robotaxi(共享出租车)保持关注,将根据特斯拉的具体应用模式和进入中国市场的节奏等因素,探讨可能的合作机会。
    的头像 发表于 05-16 09:41 340次阅读

    百度Apollo计划年内部署千台无人车

    百度Apollo最新开放日ApolloDay2024上宣布,今年内将在武汉部署千台无人车,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其中,“萝卜快跑”作为
    的头像 发表于 05-16 09:40 427次阅读

    百度发布全球首个L4级自动驾驶大模型Apollo ADFM

    5月15日,百度Apollo武汉举行的Apollo Day 2024中推出了全球首款L4级自动驾驶大模型Apollo ADFM(Autonomous Driving Foundation Model)。
    的头像 发表于 05-15 16:21 1183次阅读

    特斯拉与百度合作扫清自动驾驶关键障碍

    知情者透露,特斯拉有望在此基础上推进自动驾驶服务。特斯拉于2020年起在华转向使用百度地图及导航服务,新的合作旨在解决更先进的自动驾驶地图需求。
    的头像 发表于 04-29 14:40 561次阅读

    发展新质生产力,百度萝卜快跑开启大兴机场的自动驾驶接驳路线

    高级别自动驾驶领域,百度萝卜快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率先在北京亦庄实现了车内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示范运营,并开启了大兴机场的自动驾驶接驳路线。
    的头像 发表于 03-20 09:27 643次阅读
    发展新质生产力,<b class='flag-5'>百度</b>萝卜快跑开启大兴机场的<b class='flag-5'>自动驾驶</b>接驳路线

    百度王云鹏:自动驾驶终于迎来“曙光初现”

    3月16日,中国电动汽车人会论坛(2024)的高层论坛上,百度集团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裁王云鹏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了百度Apollo
    的头像 发表于 03-18 10:08 1178次阅读

    百度“萝卜快跑”首批获准在京开展大兴机场自动驾驶载人示范应用

    近日,百度萝卜快跑宣布首批获准北京大兴机场高速、以及大兴机场部分区域的自动驾驶车辆载人示范应用。
    的头像 发表于 02-23 13:48 570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