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在新型激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jf_64961214 来源:jf_64961214 作者:jf_64961214 2024-10-21 06:26 次阅读

wKgZomcVg5OAfdXKAAGGO3g0SVM919.jpg

原理示意图及1470nm极坏腔激光的实现

近日,北京大学电子学院陈景标教授团队在新型激光领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利用精细度达最低极限值2的光学谐振腔实现了线宽在kHz量级的极坏腔主动光钟激光,该结果刷新了国际同行对光学谐振腔应用的认知,为实现窄线宽激光提供了反直观的技术途径。相关研究成果以“An extremely bad-cavity laser”为题,发表于自然出版社旗下的国际学术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

激光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由于其方向性高亮度、单色性和高相干性,已成为科学、工业和医疗应用中最通用的工具。其中,具有超窄线宽的超稳激光器在量子光学、精密光谱和基础物理测量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自1983年首次提出以来,利用超高精细光学谐振腔(精细度现已可达数十万)来压窄激光线宽的Pound-Drever-Hall (PDH)稳频技术已成为一项压倒性技术,但其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不可避免地受限于腔长热噪声。

为解决该国际难题,北京大学电子学院陈景标教授课题组利用超低精细度(~2.01,接近最低极限值2)的光学谐振腔实现了一种极坏腔主动光钟激光,证明了显著的线宽压窄效果。主动光钟由陈景标教授于2005年国际首创提出,其工作在坏腔区域,输出钟激光频率取决于稳定的量子跃迁频率而非外部参考腔,故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被动光钟里PDH稳频系统的腔长热噪声问题。

在这项研究中,激光器腔精度接近于最低极限值2。利用如此低精细的谐振腔实现激光,并研究其物理原理和机制,证明其在量子精度测量中的独特优势,之前从未被报道过。该工作利用7.17MHz的增益线宽,实现了1.2kHz的窄线宽激光输出,实现了优于原子跃迁自然线宽3个量级的线宽压窄效果。实验上得到腔牵引系数为0.0148,是目前连续波主动光钟激光器的最低值。极坏腔激光的新概念不同于传统激光,这一研究成果为实现主动光钟超窄线宽激光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有望开启量子物理的一个全新研究领域。

wKgaomcVg5SAep_WAAEq_LtIcRc857.jpg

极坏腔激光腔牵引抑制效果

该研究工作在陈景标的指导下完成,北京大学电子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张佳为论文第一作者,共同研究人员还包括北京大学电子学院2019级博士生缪健翔、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史田田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国家授时中心于得水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2030―“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重大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温州重大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的支持。

审核编辑 黄宇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激光器
    +关注

    关注

    17

    文章

    2548

    浏览量

    60792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上海光机所在激光模式调控技术领域取得进展

    航空航天大学研究人员激光模式调控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的头像 发表于 01-03 06:27 175次阅读
    上海光机所在<b class='flag-5'>激光</b>模式调控技术<b class='flag-5'>领域</b><b class='flag-5'>取得</b><b class='flag-5'>进展</b>

    北京大学集成光学相关研究取得进展

    基于集成高相干并行光源的系统 近日,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常林研究团队与王兴军教授团队和合作者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
    的头像 发表于 10-25 06:27 223次阅读
    <b class='flag-5'>北京大学</b><b class='flag-5'>在</b>集成光学相关<b class='flag-5'>研究</b><b class='flag-5'>取得</b><b class='flag-5'>进展</b>

    RISC-V AI技术正式纳入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

    课堂此次合作是产学研结合的一次重要实践。基于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现代SoC芯片架构设计》,希姆计算与北京大学达成课程合作,将RISC-VAI核心
    的头像 发表于 10-18 08:09 513次阅读
    RISC-V AI技术正式纳入<b class='flag-5'>北京大学</b><b class='flag-5'>研究</b>生课程

    武汉理工大学水系锌离子电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传来新突破消息,麦立强教授团队水系锌离子电池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
    的头像 发表于 10-14 15:45 461次阅读
    武汉理工<b class='flag-5'>大学</b><b class='flag-5'>在</b>水系锌离子电池<b class='flag-5'>研究</b>方面<b class='flag-5'>取得</b>新<b class='flag-5'>进展</b>

    引领高校原生人才新生态 北京大学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正式成立

    6月22日,北京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北京大学 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以下简称“卓越中心”)正式成立揭牌。双方将围绕卓越中心着力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基于鲲鹏昇
    的头像 发表于 06-25 16:23 470次阅读
    引领高校原生人才新生态 <b class='flag-5'>北京大学</b>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正式成立

    润石科技董事长参加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未名·芯”论坛

    2024年5月5日,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也是北京大学建校126周年之际,润石科技董事长张明先生受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校友返校、共叙情谊活动邀请
    的头像 发表于 05-11 14:06 1261次阅读

    北京大学讲座 | 大模型时代的软件研发:技术、范式与工具

    重要行动。 北京大学软件和微电子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软件人才。通过与华为的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更好帮助学生了解大模型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前景。同时,学校也希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
    的头像 发表于 05-09 23:00 574次阅读
    <b class='flag-5'>北京大学</b>讲座 | 大模型时代的软件研发:技术、范式与工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团队取得量子计算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团队取得量子计算研究进展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
    的头像 发表于 05-08 16:40 821次阅读

    北京大学-知存科技存算一体联合实验室揭牌,开启知存科技产学研融合战略新升级

    5月5日,“北京大学-知存科技存算一体技术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大厦正式揭牌,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蔡一茂、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
    的头像 发表于 05-07 19:31 1554次阅读
    <b class='flag-5'>北京大学</b>-知存科技存算一体联合实验室揭牌,开启知存科技产学研融合战略新升级

    北京大学问世世界最薄光学晶体:氮化硼晶体

    据悉,光学晶体被誉为激光技术的核心部件,广泛运用于微纳加工、量子光源及生物检测等领域北京大学科研团队通过不断尝试,最终确定氮化硼作为最适合研发新型
    的头像 发表于 04-26 10:41 801次阅读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亚波长尺寸超表面生成高质量涡旋光。 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获悉,该校科研团队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微纳光学
    的头像 发表于 04-26 06:34 343次阅读
    哈尔滨工业<b class='flag-5'>大学</b><b class='flag-5'>在</b>微纳光学<b class='flag-5'>领域</b><b class='flag-5'>取得</b><b class='flag-5'>重要</b><b class='flag-5'>进展</b>

    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综合能力竞赛圆满结束

    近日,第一届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综合能力竞赛(HPCGame)举办了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全体参赛选手的积极参与和精彩角逐下,本届共有来自87所高校,890名选手报名参赛。RISC-V新架构奖获奖选手共
    的头像 发表于 04-14 08:34 1004次阅读
    <b class='flag-5'>北京大学</b>高性能计算综合能力竞赛圆满结束

    百川智能与北京大学将共建通用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近日,百川智能与北京大学携手合作,共同签署了“北大——百川通用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的共建协议,标志着双方人工智能领域迈出了坚实的合作步伐。
    的头像 发表于 03-21 11:45 987次阅读

    北京大学首次硬件实现电容耦合的VO2相变振荡动力学计算系统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杨玉超教授课题组首次硬件实现了电容耦合的VO2相变振荡动力学计算系统。
    的头像 发表于 02-28 11:28 1072次阅读
    <b class='flag-5'>北京大学</b>首次硬件实现电容耦合的VO2相变振荡动力学计算系统

    西电郝跃院士团队超陡垂直晶体管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郝跃院士团队刘艳教授和罗拯东副教授超陡垂直晶体管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
    的头像 发表于 02-20 18:22 1171次阅读
    西电郝跃院士<b class='flag-5'>团队</b><b class='flag-5'>在</b>超陡垂直晶体管器件<b class='flag-5'>研究</b>方面<b class='flag-5'>取得</b><b class='flag-5'>重要</b><b class='flag-5'>进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