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持续飞跃,其在产业界的应用前景正被广泛看好,各地正积极推动其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落地应用,旨在加速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赛迪研究院指出,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投资的强劲驱动,预计人形机器人产业将在2024年和2025年迎来持续的高速增长,至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大关。
在近期举办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常州科教城睿尔曼智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所展示的超轻量仿人机械臂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这款机械臂不仅将重量严格控制在4.5公斤以内,更实现了关节尺寸的50%缩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核心零部件已达成100%的自主研发,成功克服了传统机械臂成本高、重量大、稳定性欠佳的难题。
同样在大会上,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携其新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L-2惊艳亮相。CL-2不仅能够自由行走、爬楼、往返跑以及搬运重物,还展现出了出色的抗干扰能力,能够轻松应对多元化的应用场景。逐际动力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张力表示:“我们期望机器人能够前往人类无法到达或难以抵达的地方,完成人类能够执行的任务。”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专职秘书长谭维佳则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两大核心挑战:一是如何赋予机器人如人类般的感知能力与决策智慧;二是如何使机器人在实际环境中像人类一样灵活作业。这些挑战的攻克不仅需要长期的技术积淀,还需要大量的应用场景来提供实践机会。
今年,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这一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首个国家级公共平台正式成立。7月,该平台发布了中国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青龙”采用了先进的360度全景深度感知技术,能够实时捕捉周围环境的三维信息,并据此进行精准的路径规划与避障操作。同时,“青龙”还配备了高度仿真的面部表情系统和自然语言处理模块,能够与人类进行自然流畅的情感沟通与任务交流。
在上海市,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同样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中国电科第二十一研究所,“电科机器人1号”人形机器人正以稳健的步伐前行。这款身高162厘米、体重60公斤的机器人拥有39个电动关节,单臂最大负载能力达到5公斤,并已学会爬坡、拧瓶盖等技能。
在工业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正逐步成为提升生产效率与品质的关键工具。以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上海临港基地为例,多台人形机器人正在数字化工厂内协同作业,不仅承担了焊接、喷涂、装配等繁重任务,还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了生产流程的优化与协同。流水线上,平均每70秒左右就能有一辆汽车下线,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近年来,深圳已涌现出以逐际动力、乐聚机器人为代表的众多人形机器人企业。凭借完善的制造业与机器人全产业链条,深圳已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的重要聚集地。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领域将持续拓宽,未来有望形成大规模的应用市场,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
为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上海市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设立总规模达1000亿元的产业投资母基金,对重点产业链及细分赛道提供2万亿元的招商引资投融资授信,并提出降低物流成本、加大财税支持、优化企业服务等多项具体措施。
-
机器人
+关注
关注
210文章
28180浏览量
206311 -
人形机器人
+关注
关注
2文章
421浏览量
16476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