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英特尔一直被视为国产CPU厂商难以企及的高峰。自酷睿时代起,英特尔便一直压制着AMD,如果不是受到美国反垄断法的制约,英特尔或许早已将AMD击败。
英特尔之所以能在当时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关键在于其顶尖的制造工艺和设计能力。在设计层面,英特尔的CPU单核性能强劲,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高,因此在同主频条件下能够轻松击败AMD。而其制造工艺的优势则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优势,使得英特尔的CPU在功耗和性能上都优于AMD。
相比之下,AMD的单核性能相对较弱,尽管推出了多款6核、8核CPU,但由于单核性能的不足,其推土机、挖掘机等产品系列被酷睿系列牢牢压制。英特尔凭借单核性能优势,甚至创造了I3默秒全的神话。
然而,最近十年,英特尔的经营策略变得越发保守。在智能手机时代,英特尔错过了这一风口,拒绝了乔布斯为苹果手机设计芯片的邀请,最终乔布斯选择了三星。在AI芯片领域,英特尔也未能把握住机遇,其商业嗅觉和反应速度不如英伟达,再次错过了AI的风口。
即便是在英特尔的传统领地——桌面和服务器CPU市场,英特尔也开始显露出颓势。随着制造工艺被台积电超越,英特尔的功耗优势不复存在。同时,AMD的锐龙系列重回正轨,单核性能迅速提升,与英特尔的差距越来越小。为了应对功耗问题,英特尔推出了大小核方案,但在实际应用中,大小核调度问题频发,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特别是在玩游戏时,一些游戏必须关闭小核才能启动,而一些游戏则只优化了4核或8核,英特尔集成的小核完全无用。
在桌面平台上,大小核设计更是被视为失败之举。因为桌面平台对性能和稳定性要求更高,而大小核设计则牺牲了这些关键要素。相比之下,AMD的纯大核设计则更受用户欢迎,如AMD的7840和8445等CPU,凭借8核16线程、尖端工艺和集显性能,实现了性能和功耗的平衡。
除了大小核设计外,英特尔在13代和14代酷睿上的IPC提升也有限。为了提升性能,英特尔不得不加压,但这导致了CPU在高负载下缩缸。虽然英特尔通过降压减小了缩缸的概率,但性能也随之缩水。这使得12代酷睿在DIY市场上依然大行其道,而13代和14代酷睿则相对失败。
如今,英特尔的市值已经只有AMD的一半。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错过智能手机时代和AI时代、制造工艺被台积电超越、低功耗CPU业务未能成功以及SSD业务分散精力等。但就CPU而言,制造工艺和IPC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对于国产CPU而言,英特尔和AMD的成败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最重要的是要老老实实提升单核性能和制造工艺。在单核性能未上去之前,盲目堆核心数刷跑分是误入歧途。只有不断提升单核性能和制造工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amd
+关注
关注
25文章
5438浏览量
133912 -
英特尔
+关注
关注
60文章
9879浏览量
171410 -
cpu
+关注
关注
68文章
10824浏览量
211086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