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在华为瑞典研究所的那些日子(四)

电子工程师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2018-02-10 07:53 次阅读
关键词: 华为 , 瑞典 , 研究所

这些感悟不是说欧洲有多好,欧洲人有多厉害,只是要善于发现实实在在的差距,然后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可能的改进。

合作精神

合作这个问题,肯定是一个老问题,很多人估计都不愿意听。但是,在国外待久了,倒是感觉这是一个大问题。西方人做事,口口声声总要强调团队精神。其实呢,我们也在强调,似乎双方强调团队的原因是不一样的。老外,实际经过工业化,知道每一个人其实只能成为一个特定领域的专家。如果一个项目牵扯多个领域,通常是多个领域专家共同探讨才能完成,而且是缺一不可。另外,欧洲国家都比较小,分散开各搞各的不合作,很难搞出大事情,也很难体现竞争力。所以,团队合作对于他们来说是实实在在。而我们的合作,好像很大成分有口号之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其实仔细审视一下他们团队精神的原因,可以得出我们强调团队的动力其实是不足的。第一,我们从内心深处表现出所认知的专家是个多面手,是几乎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的全能选手。只要这种心理因素还存在,合作就只会停留在表面。为什么?合作的前提和结果是合作后的利益应该共享。但是,在我们的合作双方或者多方中,总会认为己方出力最大,掌握技能最多,付出大,所以要切大份蛋糕。国内专家合作,通常首先是相互较劲,不服气,而不是首先承认有些领域不是自己特长,应该虚心学习。

第二,追溯我们的历史,国家大部份时期内都是国土面积巨大的大国,物产丰富的天朝上邦。觉得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自研、自给自足,从社会心理层面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在回到比较小的公司组织层面,我想在公司的任何组织中,都会固执地认为自己的组织什么都能搞,只要有人,就自己搞,重复建设不怕,谁搞赢了是谁的,要发挥狼性!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合作的故事总是由西方人在课堂上给我们一遍一遍地讲。

谈到组织似乎还有些大,那就说说小点的——集体宿舍。集体宿舍的老大难问题是什么?对了,卫生。总体来说,有家有口的,住着单独房间的好一些;集体宿舍的要差一些。在这个问题上,倒是可以很现实地、彻底地想通经济学和心理学上的“公共地窘境”说的是怎么回事。公共地与自己没有关系,锅可以不洗,有下一个做饭的人去洗;地可以不扫,总有实在看不过眼的干净人去干。如果作为组织的个体的心理境界仅仅是这样,一个组织强调自己的凝聚力有多强,团队合作精神有多好,估计外星人都会忍不住大笑。另外一个现象就更有些费解了:当住集体宿舍时,卫生不能保证,当搬到单间、有家有口时就是另外一种境界?合作的前提是在不妨碍别人基础上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完成共同的目标。可是,这些前提似乎在现实中有点奢侈。说实话,个人以两次拉肚子的经历,可以向所有新来的同事,或者出差后返回的同事共享一个经验:当你准备做饭前,无论如何将所用的锅、盘子、杯子用开水煮上几个小时,多煮几回,定有意外发现?!世上本无什么大事,再大的事情都是由一系列小事构成。“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的事情或许只有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事情大小本身不重要,合作的态度非常重要。当然,所幸我们在海外都是独立房间,不存在集体宿舍的难题。

当在瑞典看到成群的大雁,不免有些吃惊:这种鸟竟然这么大,难怪古人打只雁就可以填饱肚子。它们迁徙应该很辛苦,这么大的个头,长途飞行上千公里甚至几千公里,真佩服它们的合作精神。如果它们充当头雁的“英雄”,在飞行前,总是和所有雁先讲清楚利益如何分割,估计它们能够飞出这个湖就已经很了不起了。长途飞行需要雁这个群体在头雁的带领下,有序地拍动翅膀,才有可能完成。即使是一群雁,它们的翅膀不是有序地拍动,估计效果还不如一只雁单独飞行的效果。为什么?群体内耗太大,单只雁翅般产生的动力被其它雁抵消了,整体无效果(哎,又是布朗运动原理)。也可想而知,如果一只雁落了单,找不着队伍一起飞行,以它肥硕的身体,唯一的结果是悲惨地离开这个世界。

动手能力

瑞典人工比较贵,老百姓都喜欢自己做东西、修理东西。如果说我们中国喊多年素质教育口号的话,他们倒是在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素质教育。人们乐于去自己动手,学校也乐于去设置这些课程。什么木工,机械维修,泥瓦匠等等手艺可能,学校都会设置,倒不象我们的精工实习似乎只是走走过场。

我们必须承认,别人人口少,教育资源相对人口来说,要比我们要丰富。生活相对富裕,据说即使是难民,据说也可以通过几户抓阄给其中一户分配住别墅。我们开玩笑,如果中国最边远的农村,基础设施看起来和上海差不多,估计中国就赶上瑞典现在的水准。当然,这样的总量,估计几个美国都无法赶上中国。

这样的背景下,自己动手,凭兴趣做些东西最再正常不过了。面试人员,通常会看到有些人的简历在一段时间是空白。有一个案例,面试者说他那几年在自己盖房子。还有一个案例,那位兄弟说,自己搞得东西跟癌症有点类似,自己在家里研究癌症。这些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我们肯定会感觉很吃惊,但是在瑞典,老外他们自己倒是感觉再正常不过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光男人喜欢动手,女人也是这样。这几年世界调查的结果,女权最强的国家都是高纬度地区,所以北欧和加拿大最强。没有到达瑞典的人是不能理解这些现象。在中国,女权似乎也强,那似乎只发生在家庭当中,而不是社会当中。在瑞典,男人不光怕老婆,而且在社会职业上似乎也不处于强势。男人动手干的活,女人也动手干,而且不输给男人,什么盖房子,修理汽车都是自己干。

所里的U君,历史上和目前地位都比较高,但是人家什么电器修理,房子维护,汽车修理样样都自己干。而且嘴上总是挂一句:中国人动手能力差。说动手能力比较差,自己似乎还是有些不服气,为什么呢?有些人自小从农村长大,什么样的农活,什么样的当地可以种植的蔬菜没有种过,而且产、销、护理一系列活动都可以自己搞定。但是,没有办法,仅能当作个案,不能总体上说明问题。说老实话,别说动手做东西,我们有些人,离开老婆,几个月估计家里都不会“冒烟”?

动手能力成风的环境下,我们现在总算理解了:为什么开源项目做的最好的Linux操作系统会在北欧诞生了?我们和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教育环境,即使我国有着类似Linux的天才人员,未必会诞生相类似的作品。从这一点上讲,从动手方面讲,中国和西方短期内,这个差距无法扭转。但是,这种动手能力成风的环境很多年后肯定会出现。为什么?因为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和外面的世界接触,会了解到这种教育方法的好处,而且是长时间、长远的好处,同时呢,很多人完全可以在国外接受教育,而不是在国内挤那个“独木桥”,所以也就没有必要死啃书本了,学做题技巧了。还有呢?别忘了,中国的人力成本也会越来越贵的。

敢于承认不足

在这一点,我倒是非常佩服老外的做法。其实,我们的祖宗也提倡“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但是,知和行的差距在现实中是非常大的。至少,从我的观察可以看出,很多中国人是缺乏解剖自己的勇气的。总不敢承认自己在那些方面不行,因为面子非常重要。但是,这种自己和自己较劲的做法又是何必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人是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是专家。只有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需要改进,才有改进的基础,才有改进的动力。

老外似乎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很多方面,他们做得直接多了。比如,一个项目需要五个领域方面的知识,老外会直接告诉你,我这些年的经验在于某一个方面,其他方面不是我的特长。如果我们需要顺利进行这个项目,要么给我培训其他方面的知识,要么再请其他方面的专家,一块合作进行这个项目。而且,“对不起,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无法发表有意义的建议”也是轻易从嘴中说出的句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有些人其实不是某领域专家,又不好意思说出,于是就用云里雾里的句子慷慨激昂一番,或者用一些非常时髦的概念发表一番长篇大论。

老外的这种比较可爱的敢于承认不足的精神,倒是帮助他们经过很长时间后能够变成真正的专家。为什么呢,他们每做一件事情或者每做一个项目,都会将自己不知道的领域补足。在我们看来,老外做事情非常慢。而且,还会发现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他们会很正常的提出自己的不足,寻求帮助,他们领导倒是很能体谅他们,要么有计划地预留时间,要么主动去找相关专家,帮助项目顺利进行。这也许就是差距。这也是他们的文化,这种文化渗透到各个层面。他们真实表达意见,他们的意见可以被上级驳回,但是上级同样需要承担这种意见被驳回产生的任何已经预见到的后果。比如,“工期可以缩短,也可以在给定时间交付,但是XXX方面的质量会受到影响,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专家帮助我们进行这方面的合理设计”。他们不光在内部组织是这样进行问题如实、现实地讨论,在面向客户需求时,他们同样是这样。“对不起,这个CR我们不能接受,因为我们当前的版本已经转测试,我们只能在下个版本于XXX日进行交付。如果贵方非要加这个CR,我们即使在这里许诺,我们也不能保证最终的质量,为什么,因为转测试以后再添加需求会导致目前已经稳定的特性变得不稳定,会增加更多的工作量,更多的不确定性。请您尊重质量优先。”老外说客户通常也会尊重他们的意见,而且很敬重他们这种质量优先的务实作风。

青年与老年

有一则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到瑞典后,周末总会沿着湖边跑上10几公里。有一次,刚刚跑出居民区,到达湖边,就看见一个老太太在跑步。老太太看起来60多岁的样子,但是看她跑步的步伐和节奏,肯定是和她的年龄不附的。我刚刚穿过居民区,算起来已经跑了3公里左右了,说实话确实有点累。心里想超过去,但是腿还是不听使唤,别看之间的差距只有几十米。老太太的步伐和节奏一直保持稳定,没有变化,看起来还是瞒快的。没办法,自己也只能保持节奏,顺便休息一下。节奏肯定会快那么一点,和老太太的距离当然越来越近。过了好长时间,也许又跑出1公里多。鼓足劲,加速,超了过去,并且很礼貌地打了声招呼“Goodmorning”。老太太笑笑,回了一句“Morning!”声音比较有底气,同样和她的年龄似乎不符。但是,说老实话,超过她还是有些费劲。本来可以不超,但是古怪的心理在作怪。

她和我父母年龄差不多,但是,我父母别说能按照她的步伐和节奏跑这么长的距离,就是每天能走这么长的距离,就很了不起了。估计是经常锻炼,她各个方面的特征都会和她的年龄不太符合。我只能说我的父母没有她身体好,就是一些不经常锻炼的年轻人,也未必能够以她的速度跑那么长距离。那天,我注意了一下,她估计算上林子、湖边来回,肯定是超过了3公里了。

瑞典人比较喜欢锻炼。如果周末出去走走,就会发现,似乎整个白天总有人在跑步、暴走、溜旱冰。其他的体育项目就不用说了。因为是这样的一个氛围,他们大部份的老人似乎看起来比我们国家的同龄人年轻。如果问他们秘诀,我想他们一定会说按照自己的生活规律去运动。

我们来到瑞典,一直在寻找各种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些启发。100多年前,瑞典的一位巨人开始了自己的电信生涯;20多年前,中国也出现了一个搞电信的公司,目前算起来20多岁。这个年轻小伙子很羡慕这位老人的经验和成就。尽管自己进步很快,但还是努力从这位老人身上学习经验。这位老人告诉了他保持自己的节奏,注重自己的积累,多和同行接触交流,没事多串串门。但是,年轻人似乎还是有些不解,认为这个老人肯定有些诀窍,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老人给他说,我们干的事业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事情,不能整天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进行,那样比较累,而且伤身体,但是年轻人似乎没有理解到这一点。老人还告诉年轻人,你们家的历史比我们家的历史还要长。当你们的前辈过着安居乐业日子,长安朱雀大街修到150米的时候,我们的前辈还在海上打渔,并且在年景不太好的时候,还到英格兰岛上抢过东西;最后日子实在过不下去,还跑到亚平宁半岛上,把那里的贵族老人打了一顿。据说那个南方老人,自从被打了一顿,就再也没有爬起来。原因是那时候年轻人家里的老邻居因为赌气没有年轻人家里富裕,离家出走到东欧,趁火打劫,把奄奄一息的贵族老人又给揍了一顿。老人说他也在学习年轻人家里的东西,并且认为年轻人家里的老人比较有智慧,很理智,很早就知道奋斗,不信鬼神。很多东西他们到现在才体会出其中的奥妙,但是年轻人似乎认为自家老人都是老古董。

老人最后实在有些不耐烦了,对年轻人说:你看我们两家都有车,是吧?但是你知道我们家车子为什么比你家车子省油吗?我可以告诉你:如果不停地刹车,再加速,再刹车,再加速,它就比较费油。但如果你按照车子本身的情况,匀速驾驶,适当调整,既能享受驾驶,还会比较省油。

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在瑞典研究所的那些日子(一)
在华为瑞典研究所的那些日子(二)
在华为瑞典研究所的那些日子(三)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华为支付-(可选)特定场景配置操作

    授权操作。 涉及商户:服务商 处理人:商户在华为支付商户平台设置的超级管理员 场景:设置支付账户留存金额 商户交易款项会结算到卡,商户可设置支付账户留存金额并充值留存一定的余额在支付账户,以此保证退款
    发表于 01-21 10:30

    RISC-V国际人才培养认证中心蒋学刚主任一行走访深圳市华强电子产业研究所

    一行到访深圳市华强电子产业研究所。深圳华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发展中心副总经理/深圳市华强电子产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朱晓祥、深圳市华强电子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徐雅群携团队
    的头像 发表于 01-13 18:13 300次阅读
    RISC-V国际人才培养认证中心蒋学刚主任一行走访深圳市华强电子产业<b class='flag-5'>研究所</b>

    德力西电气到访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座谈交流

    近日,德力西电气总裁楼峰携核心管理团队,到访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座谈交流。
    的头像 发表于 01-08 16:19 316次阅读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选购我司HS-STA-001同步热分析仪

    近日,我司荣幸地宣布,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决定选购我司研发的HS-STA-001同步热分析仪,以助力其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作为我国材料
    的头像 发表于 11-27 09:27 166次阅读
    中国科学院金属<b class='flag-5'>研究所</b>选购我司HS-STA-001同步热分析仪

    半导体研究所在量子点异质外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材料的制备和以其为基础的新型信息器件是信息科技前沿研究的热点。 近期,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占国院士的指导下,刘峰奇研究员团队等在量子点异质外延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的头像 发表于 11-13 09:31 359次阅读
    半导体<b class='flag-5'>研究所</b>在量子点异质外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选购我司同步热分析仪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决定选购我司生产的HS-STA-002同步热分析仪,以进一步提升其科研实力与实验精度。此次合作不仅彰显了我司产品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性能,也体现了双方对生
    的头像 发表于 09-03 15:55 249次阅读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b class='flag-5'>研究所</b>选购我司同步热分析仪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天线微波工程师?前华为终端天线负责人访谈来了

      点击文尾阅读原文查看 作者 | 程胜祥  仿真秀特邀专家 首发 | 仿真秀App 导读: 大家好,我是程胜祥,9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波技术与天线专业。曾在华为公司负责华为公司所有研究所
    的头像 发表于 07-03 08:44 727次阅读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天线微波工程师?前<b class='flag-5'>华为</b>终端天线负责人访谈来了

    罗克韦尔自动化受邀出席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繁荣联盟上海气候周研究院项目启动仪式

    6月20日,“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繁荣联盟上海气候周研究院项目”启动仪式圆满举办。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训练研究院执行主任Nikhil Seth先生,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繁荣司司长Miho
    的头像 发表于 06-28 09:40 779次阅读
    罗克韦尔自动化受邀出席联合国训练<b class='flag-5'>研究所</b>繁荣联盟上海气候周<b class='flag-5'>研究</b>院项目启动仪式

    半导体量子点异质外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半导体量子点(Quantum Dot,QD)以其显著的量子限制效应和可调的能级结构,成为构筑新一代信息器件的重要材料,在高性能光电子、单电子存储和单光子器件等方面
    的头像 发表于 06-14 16:04 547次阅读
    半导体<b class='flag-5'>所</b>量子点异质外延<b class='flag-5'>研究</b>取得重要进展

    寻迹智行助力某航天研究所物流自动化升级项目完美验收~

    维护、辅材更换的频次,激光导引最大的优点是定位精确,技术先进,地面无需其他定位设施,行驶路径可灵活多变,能够适合多种现场环境。寻迹智行助力某航天动力研究所内部物流智能化、无人化水平提升。
    的头像 发表于 04-30 10:04 456次阅读
    寻迹智行助力某航天<b class='flag-5'>研究所</b>物流自动化升级项目完美验收~

    江苏省地震局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江苏,南京,2024年4月18日] 江苏省地震局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在华为南京研究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的头像 发表于 04-23 09:39 498次阅读

    王老吉药业开拓数字经济“新蓝海”,成立数字经济研究所,科技赋能新品压片糖

    3月12日,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王老吉药业”)召开第十一届312感恩活动新闻发布会,宣告王老吉数字经济研究所成立,并发布王老吉压片糖新品。一系列重要重要举措,无一不标志着王老吉药业
    的头像 发表于 03-13 23:36 488次阅读
    王老吉药业开拓数字经济“新蓝海”,成立数字经济<b class='flag-5'>研究所</b>,科技赋能新品压片糖

    “超级光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诞生

    存储容量是普通光盘上万倍、普通硬盘上百倍的“超级光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诞生。
    的头像 发表于 02-25 10:16 1266次阅读

    小米与徕卡携手成立光学研究所,共塑移动摄影新标准

    在摄影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中,两大行业巨头——小米与徕卡相机公司,正式宣布联合成立“小米×徕卡光学研究所”。这一里程碑式的合作,不仅标志着双方在移动摄影领域的深度交融,更是光学技术、影像数字技术与AI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平台。
    的头像 发表于 02-21 11:16 867次阅读

    小米与徕卡共建「小米 × 徕卡光学研究所

    卢伟冰表示,此次协作将着眼于大技术领域,聚合两者业内顶尖精英,投入尖端科技研发,以期研发出具有引领时尚的移动影像光学系统。双方业内领导者将共同制定全新的光学标准。双方合作的首部里程碑作品,即新一代影像旗舰小米14 Ultra将展现非凡光学素质。
    的头像 发表于 02-19 15:36 900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