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一文了解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对象

strongerHuang 来源:strongerHuang 2024-11-15 10:31 次阅读

以前应用场景很单一,嵌入式开发可能谈不上面向对象开发。但现在,做嵌入式开发,没有面向对象开发,你就有点落伍了。

本文结合个人经验和周立功《抽象接口技术和组件开发规范及其思想》,循序渐进的用代码范例说明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对象,前提你最好有一点点C++基础。间接说明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 面向对象编程基础

面向对象编程涉及到三个重要的特性:封装、继承与多态。部分 C 程序员,特别是嵌入式 C 程序员有一种误解,C 语言不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C++、JavaPython 等更高级的才是,使用 C 语言无法实现面向对象编程。这种误解致使他们没有动力学习一些优秀的面向对象编程方法,例如设计模式、设计原则、软件架构设计等等,进而很难开发出易维护、易部署、易重用、易管理的软件,很难面对项目需求的变更、扩展,很难开发和维护大型的复杂项目。

1.1 对象

面向对象编程,“对象”是整个编程过程的关键。其常见的解释是“数据与函数的组合”。每个对象都是由一组数据(用以描述对象的状态)和一组函数(对象支持的操作,用以描述对象的行为)组成的。对象实现了数据和操作的结合,使数据和操作可以封装于“对象”这个统一体中。

在面向过程编程中,程序设计注重的是“过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外界看来,整个程序由一系列散乱的数据和函数组合而成。而在面向对象编程中,程序设计注重的是“对象”,在外界看来,整个程序由一系列“对象”块组合而成,数据和函数封装到了对象内部。

1.2 类

对象是有“类型”的,即类。“类”是对一组对象共性的抽象,表示一类对象,而对象是某个类的一个具体化的个例,通常称之为类的实例。对象通常是由数据和函数组成的,相应的类也具有两部分内容:属性(数据的抽象)和方法(对象行为的抽象)。

除了封装属性和操作外,类还具有访问控制的能力,如某些属性和方法是私有的,不能被外界访问。通过访问控制,能够对内部数据提供不同级别的保护,以防止外界意外地改变或使用私有部分。

1. 属性

类具有属性,它是对数据(对象的状态)的抽象。在 C 程序设计时,通常使用结构体类型来表示一个类,相关属性即包含在相应的结构体类型中。例如学生具有属性:姓名、学号、性别、身高、体重等信息,可以使用如下结构体类型表示“学生类”: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structstudent
{
charname[10];/*姓名(假定最长10字符)*/
unsignedintid;/*学号*/
charsex;/*性别:'M',男;'F',女*/
floatheight;/*身高*/
floatweight;/*体重*/
};
//提示,关于结构体、枚举等复杂类型定义推荐使用关键字typedef

提示,关于结构体、枚举等复杂类型定义推荐使用关键字 typedef,更多C关键字了解可以参考《C语言关键字应用技巧》、《高质量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技巧》。

2. 方法

类具有方法,它是对象行为的抽象,在 C 程序中,方法可以看作普通函数,不过其通常有一个特点 ,函数的第一个参数为类型的指针,指向了一个确定的对象,用以表明此次操作针对哪个对象,在方法实现时,即可通过该指针访问到对象中的各个属性。(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这是C面向对象必须的,类似C++的this)

针对学生对象,为了对外展现学生自身的信息,自我介绍的格式是对外输出一个固定格式的字符串:

"Hi! My name is xxx, I'm a (boy/girl). My school number is xxx. My height is xxxcm and weight is xxxkg . "

其中的 xxx 对应学生实际的信息,基于此,可以为学生类定义并实现一个“自我介绍”的方法:

voidstudent_self_introduction(structstudent*p_this)
{
printf("Hi!Mynameis%s,I'ma%s.Myschoolnumberis%d.Myheightis%fcmandweightis%fkg",
p_this->name,
(p_this->sex=='M')?"boy":"girl",
p_this->id,
p_this->height,
p_this->weight);
}

对于外界来讲,调用学生的“自我介绍”方法可以获知学生的全部信息。基于该类的定义,一个简易的应用程序范例详如下:

voidmain(void)
{
structstudentchengj={"chengj",2024001,'M',173,68};
structstudenthehe={"hehe",2024002,'M',150,45};
student_self_introduction(&chengj);
student_self_introduction(&hehe);
//...
}

类中的方法 student_self_introduction 可以作用于任一学生类对象,对于程序员来讲,编写的代码将适用于一组对象,而非特定的某一个对象,提高了代码利用率。

在实际应用中,对比代码《嵌入式算法14---数据流与环形队列》,不少程序员都喜欢编写出一堆非常类似的接口,它们仅通过某一个数字后缀(0、1、2……)来区分,如系统使用到 3 个栈,初级程序员可能实现 3 个入栈函数,不良示意代码如下:

//三个栈入栈的不良范例,引以为戒
intpush_stack0(intdata)
{
//...
}

intpush_stack1(intdata)
{
//...
}

intpush_stack2(intdata)
{
//...
}

三个操作可能除了极小部分的差异外,其它处理完全相同,这就是没有面向对象编程的思维,没有定义对象类型的概念,将操作直接针对每个具体对象(栈 0、栈 1、栈 2),而不是一组同类的对象(所有栈对象)。显然,3个栈的特性和行为都基本类似,因而可以定义一个“栈类型”,如此一来,入栈操作将属于栈类型中的一个方法,适用于所有栈对象。例如:

//数据压入栈,p_stack指向具体的栈对象
intpush_stack(stack*p_stack,intdata);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三个栈的入栈操作均可使用同一个方法
push_stack(p_stack0,1);
push_stack(p_stack1,2);
push_stack(p_stack2,3);

这只是示意性代码,说明使用“类”的设计解决问题所带来的优势。

1.3 UML 类图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通常使用 UML 工具来进行分析与设计。最基本的就是使用 UML 类图来表示类以及描述类之间的关系。

在 UML 类图中,一个矩形框表示一个类,矩形框内部被分隔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类的名字,中部为类的属性,下面部分为类的方法。对于属性和方法,还可以使用“+”、“-”修饰符来表示访问权限,“+”为公有属性、“-”为私有属性。如前面的学生类,其类名为 student,属性包括姓名、学号、性别、身高、体重,方法有“自我介绍”方法,则其对应的类图如下:

3ff7fd9a-906d-11ef-a511-92fbcf53809c.png

通常情况下,类中的所有属性均为私有属性,不建议直接访问,所有属性的访问都通过类提供的方法。基于此,假定了学生类中的所有属性均为私有属性,因而在所有属性前都增加了“-”修饰符。

UML 类图主要用于辅助分析和设计,设计类时应聚焦在与当前问题有关的重要属性和行为,无关的属性和方法可去掉,确保简洁。由于私有属性仅在内部使用,外界无需关心,因此UML 类图中通常不体现私有属性和方法,除非某些特殊的私有属性和方法影响到问题的理解或者类的实现。基于此可以简化。

3ffc0656-906d-11ef-a511-92fbcf53809c.png

2 封装

类是对一组对象共性的抽象,封装了属性和方法;即把一组关联的数据和函数圈起来,使圈外的代码只能看见部分函数,数据则完全不可见(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一般建议数据的访问都应通过类提供的方法,而不是全局变量满天飞)。

2.1 “封装”示例

在C语言中,可使用一个 C 文件(*.c 文件)和 H 文件(*.h 文件)完成“类”的定义,将所有需要封装的东西都存于 C 文件中,H 文件中只展现“对外可见、无需封装”的内容。

以栈的实现为例,将所有实现代码都存于 C 文件中,H 文件只包含与栈相关接口的声明,比如入栈和出栈等。头文件和源文件的示意内容分别详见如下:

stack.h文件
#ifndef__STACK_H
#define__STACK_H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所有头文件都必须防止重复引用

/*类型声明,无需关心类定义的具体细节*/
structstack;

/*创建栈,并指定栈空间的大小*/
structstack*stack_create(intsize);

/*入栈*/
intstack_push(structstack*p_stack,intval);

/*出栈*/
intstack_pop(structstack*p_stack,int*p_val);

/*删除栈*/
intstack_delete(structstack*p_stack);

#endif
stack.c文件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include"stack.h"
#include"stdlib.h"

structstack
{
inttop;/*栈顶*/
int*p_buf;/*栈缓存*/
unsignedintsize;/*栈缓存的大小*/
};

unsignedintsize;/*栈缓存的大小*/

structstack*stack_create(intsize)
{
structstack*p_stack=(structstack*)malloc(sizeof(structstack));
if(p_stack!=NULL)
{
p_stack->top=0;
p_stack->size=size;

p_stack->p_buf=(int*)malloc(sizeof(int)*size);
if(p_stack->p_buf!=NULL)
{
returnp_stack;
}
free(p_stack);/*分配栈内存失败*/
}
returnNULL;/*创建栈失败,返回NULL*/
}

intstack_push(structstack*p_stack,intval)
{
if(p_stack->top!=p_stack->size)//未满可入栈
{
p_stack->p_buf[p_stack->top++]=val;
return0;
}
return-1;
}

intstack_pop(structstack*p_stack,int*p_val)
{
if(p_stack->top!=0)//非空可出栈
{
*p_val=p_stack->p_buf[--p_stack->top];
return0;
}
return-1;
}

intstack_delete(structstack*p_stack)
{
if(p_stack==NULL)
{
return-1;
}

if(p_stack->p_buf!=NULL)
{
free(p_stack->p_buf);
}
free(p_stack);
return0;
}

使用 stack.h 的程序没有 struct stack 结构体成员的访问权限的,只能调用stack.h 文件中声明的方法。对于外界用户来说,struct stack 结构体的内部细节,以及各个函数的具体实现方式都是不可见的。这正是完美的封装!

由于所有细节都封装到了 C 文件内部,用户通过 stack.h 文件并不能看到 struct stack 结构体的具体定义,因此也无法访问 stack 结构体中的成员。若用户尝试访问 struct stack结构体中的成员,将会编译报错。(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C 语言不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实现封装有扩展性的牺牲)。

C语言实现封装的一般做法为:在头文件中进行数据结构以及函数定义的前置声明,在源文件中完成各函数的具体实现以及数据结构的定义。这样所有函数实现及定义细节均封装到了源文件中,对使用者来说是完全不可见的。

2.2 创建对象

2.2.1 内存分配的问题

基于前面创建栈方法,可以创建多个栈对象,例如:

structstack*p_stack1=stack_create(20);
structstack*p_stack2=stack_create(30);
structstack*p_stack3=stack_create(50);

每个栈对象需要两部分内存:

一是栈对象本身的内存(内存大小为 sizeof(struct stack));

二是该栈对象用于存储数据的缓存(内存大小为 sizeof(int) * size,其中,size 由用户在创建 栈时通过参数指定)。

在栈对象的创建函数中,使用 malloc()分配了该对象所需的内存空间,使用 malloc()分配内存空间非常方便,但这种做法也限制了对象内存的来源——必须使用动态内存。但对于嵌入式系统,内存往往是很大的瓶颈,很多应用场合可能并不太适合使用动态内存,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内存资源不足。运行嵌入式软件的硬件平台普遍内存小甚至只有几k RAM。这种条件下管理使用动态内存是比较浪费的行为,可能产生内存碎片,且内存分配的软件算法本身也会占用一定的内存空间。

2)实时性要求高。部分嵌入式应用对实时性要求很高,但由于资源的限制,集成的动态内存分配算法不是很完善,使得很难确保动态内存分配的实时性。

3)内存泄漏。动态内存分配可能出现内存泄漏。

4)软件编程复杂。在可靠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内存分配失败的情况并对其进行异常处理,如果存在大量的动态内存分配,则处处都需考虑分配失败的情况。

将对象内存的来源限制为动态内存分配,限制了该类的应用场合,致使部分应用场合因为内存来源的问题不得不放弃该类的使用。

2.2.2 内存来源的探索

在 C 程序开发中,除了使用 malloc()得到一段内存空间外,还可以使用“直接定义变量”的形式分配一段内存。直接定义变量的形式,内存在编译阶段由编译器负责分配,无需用户作任何干预。根据变量定义位置的不同,实际内存的开辟位置存在一定的区别,主要有两类:

局部变量:内存开辟在栈中;
静态变量(static 修饰的变量)或全局变量:内存开辟在全局静态存储区。

两种变量主要是生命周期的不同:局部变量在退出当前作用域后(比如函数返回),内存自动释放;静态变量或全局变量内存开辟在全局静态存储区,它们在程序的整个生命周期均有效。

内存可以有 3 种来源,它们的优缺点对比详见下表:

内存类别 内存位置 生命周期 优点 缺点
动态内存 系统堆 Heap 直到调用free()释放内存 灵活,可以随时按需分配和释放 内存分配可能失败,花费的时间可能不确定;需要处理内存分配失败的情况,增加程序的复杂性
静态内存 全局静态存储区(.data、.bss存储段) 程序的整个运行周期 确定性好,只要程序能够编译、链接成功,内存一定能够分配成功 需要编程时确定内存的大小;一直占用内存,无法释放
栈内存 系统栈(或任务栈) 函数调用周期 自动完成内存的分配和回收 内存太大会导致栈溢出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不同来源的内存各有优劣。前面提到,stack_create()函数将内存的来源限制为仅动态内存不太合理。为了避免内存来源受限,“内存的分配”这一步交由用户实现,以便用户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内存的来源。基于此,可以将对象的创建拆分为两个独立的步骤,分配对象所需的内存和初始化对象。

2.2.3 分配对象所需的内存

内存分配的工作交由用户完成,以便用户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用户能够完成内存分配的前提是:用户知道应该分配的内存大小。前面提到,每个栈对象需要两部分内存:一是栈对象本身的内存(内存大小为:sizeof(struct stack));二是该栈对象用于存储数据的缓存(内存大小为 sizeof(int) * size,其中,size 由用户在创建栈时通过参数指定)。

1、栈对象本身的内存

栈对象本身的内存大小为 sizeof(struct stack),若用户直接采用静态内存分配的方式(直接定义一个变量),则形式如下:

structstackmy_stack;

也可以继续采用动态内存的分配方式,例如:

structstack*p_stack=(structstack*)malloc(sizeof(structstack));

但是,若将这两行代码直接放到主程序中会无法编译,因为之前描述的“封装”特性,使外界看不到 struct stack 的具体定义,也就是说,对于外界而言,该类型仅仅只是声明并未定义,该类型对应变量的大小对外也是未知的。

在 C 语言中定义一个变量时,编译器将负责该变量所占用内存的分配。内存的大小与类型相关,要完成变量内存的分配,编译器必须知道变量所占用的存储空间大小。当一个变量的类型未定义时,无法完成该类型对应变量的定义,因此,如下语句在编译时会出错:

structstackmy_stack;

同理,sizeof 语句用于获得相应类型数据的大小,而未定义的类型显然是不知道其大小的,动态内存分配中所使用的 sizeof(struct stack)语句也是错误的。

也许部分人会有疑问,既然该类型未定义,为什么在主程序中定义该类型的指针变量却可以呢?

structstack*p_stack=//...

虽然 struct stack 类型未定义,但在之前已经声明,因此,编译器知道它是一个“合法的结构体类型”。此外,这里定义的是一个指针变量,在特定系统中,指针变量所占用的内存大小是确定的,例如,在 32 位系统中,指针通常占用 4 个字节。即指针变量所占用的内存空间大小与其指向的数据类型无关,编译器无需知道其指向的数据类型,就可完成指针变量内存的分配。因此,一个类型未定义,只要其声明了,就可以定义该类型的指针变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完成该类型的定义之前,不得尝试访问该指针所指向的内容。

完成内存的分配,提供三种方案。

(1) 将类的具体定义放到 H 文件中

为了使用户知道对象内存的大小,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将类型的定义放在 H 文件中。更新后的 H 文件示意代码如下:

stack.h文件
#ifndef__STACK_H
#define__STACK_H

/*类型定义*/
structstack
{
inttop;/*栈顶*/
int*p_buf;/*栈缓存*/
unsignedintsize;/*栈缓存的大小*/
};

//......其它函数声明
#endif

此时,对于外界,类型已经定义,如下语句均可正常使用:

structstackmy_stack;//静态内存分配
structstack*p_stack=(structstack*)malloc(sizeof(structstack));//动态内存分配

由于类型的定义存放到了 H 文件中,暴露了类中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类的“封装”性。此时外界可以直接访问类中的数据成员。牺牲一定的封装性,换来内存分配的灵活性,这也是在嵌入式系统中,基于 C 语言实现面向对象编程的一般做法(数据结构定义存放在 H 文件中更加符合程序员的编程风格)。嵌入式软件大多数类定义在 H文件中,并没有封装在 C 文件中。

虽然类的定义存放在 H 文件中,但出于封装性考虑,外界任何时候都不应直接访问对象中的数据,应该将其视为使用 C 语言实现面向对象编程的一条准则。软件开发需要遵守两个规则:一是在设计类时,应考虑到用户可能访问的数据,并为这些数据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二是在使用别人提供的类时,除非有特殊说明,否则都不应该尝试直接访问类中的数据。

这种方法是目前嵌入式系统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因此后文使用这种方法讨论。

(2) 在 H 文件中定义一个新的结构体类型

为了继续保持类的封装性,类的定义依然保留在 C 文件中。只不过与此同时,在 H 文件中定义一个新的结构体类型。在该结构体类型中,各个成员的顺序和类型与类定义完全一致,仅命名不同。

structstack_mem
{
intdummy1;
int*dummy2;
unsignedintdummy3;
};

各成员的顺序和类型均与 struct stack 的定义完全相同,以此保证两个类型数据所需要的内存空间完全一致。同时,为了屏蔽各个成员的具体含义,所有成员均以 dummy 开头进行命名。对于外界来讲,可以基于 struct stack_mem 类型完成内存的分配,例如:

structstack_memmy_stack;//静态内存分配
structstack*p_stack=(structstack*)malloc(sizeof(structstack_mem));//动态内存分配

使用这种方案,类的实际定义依然没有暴露给外界,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封装。(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实际上FreeRTOS中,很多地方都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里定义了一个新的类型,给用户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此外,为确保两个类型完全一致,就要求类的设计者在修改类的定义时,必须确保 struct stack_mem 类型也同步修改,这给类的维护工作带来了挑战;稍有不慎,某一个类型没有同步修改就可能造成严重的错误,且这种错误编译器不会给出任何提示,非常隐蔽。关于代码审查可以参考《代码审查那些事》、《代码的保养》。

(3) 使用宏的形式告知对象所需的内存大小

既然外界只需要知道对象内存的大小,可以在开发过程中使用 sizoeof()获得struct stack 类型的大小,然后将其以宏的形式定义在 H 文件中。例如在 32 位系统中,使用 sizeof()获知 struct stack 类型的长度为 12,则可以在 H 文件中定义一个宏,例如:

#defineSTACK_MEM_SIZE12

用户使用该宏完成内存分配,例如:

unsignedcharstack_mem[STACK_MEM_SIZE];

这种做法仅仅在头文件中新增了一个宏定义,类的定义依然保持的 C 文件中,“封装”完全没有被破坏,看起来也非常完美。但这种做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很少采用。

a)对于同一个类型,不同系统中 sizeof()的结果可能不同。类型的长度与系统和编译器均相关。以 int 类型为例,在 32 位系统中为 32 位(4 字节),但 16 位系统中,其位宽可能为 16 位(2 字节)。因此,同样是 sizeof(int),结果可能为 4,也可能为 2。使用 sizeof()获取类型的长度时,不同系统中获取的结果可能并不相同。这就导致 H 文件中的宏定义,切换平台需要重新测试验证。同时,由于类型的定义封装到了 C 文件中,因此修改过程只能有类的开发者完成,一般用户还无法完成,这就使得该类的跨平台特性很差,移植有风险。

b)内存不仅有大小的要求,还有内存对齐的要求。

因此,通过一个宏告知用户需要分配的内存空间大小并不是十分合适,会遇到跨平台、内存对齐等多个注意事项,用户可能在不经意间出错。在实际嵌入式系统中很少使用。一些编码技能可以参考《高质量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技巧》。

2、存储数据的缓存

存储数据的缓存大小为 sizeof(int) *size,其中的 size 本身就是由用户指定的,这部分内存的大小用户很容易得知,进而完成内存的分配。可以采用静态内存分配的方式(直接定义一个变量)完成内存的分配:

intbuf[20];

也可以采用动态内存分配的方式完成内存的分配:

int*p_buf=(int*)malloc(sizeof(int)*20);

2.2.4 内存小曲

内存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动态内存、静态内存和栈内存,具体如何选择按实际情况。

对象类别 应用场合
动态对象 不会频繁创建、销毁对象的应用;内存占用太大的对象
静态对象 确定性要求较高,长生命周期的对象
栈对象 函数内部使用的临时对象;对象内存占用较小的对象

一些入式应用对确定性要求较高,建议优先使用静态对象。如此一来只要能够编译(包含链接)成功,应用程序往往就可以按照确定的流程正确执行;若使用动态对象,则必须考虑对象创建失败的情况。偶尔使用的大块内存则建议使用动态内存,使用注意和防范可参考《动态内存管理及防御性编程》。

2.3 初始化对象

初始化对象的具体细节用户不需要关心,指定栈对象的地址、缓存地址及缓存大小,基于此,可以定义初始化函数的原型为:

intstack_init(structstack*p_stack,int*p_buf,intsize);

对于栈来讲,栈顶索引(top)的初始值恒为 0,因此该值无需通过初始化函数的参数传递。int 类型的返回值常用于表示执行的结果(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建议非指针类型的返回值,以0表示成功,负数表示失败)。该函数的实现示意如下: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intstack_init(structstack*p_stack,int*p_buf,intsize)
{
p_stack->top=0;
p_stack->size=size;
p_stack->p_buf=p_buf;
return0;
}

该初始化函数的实现仅作为原理性展示,没有做过多的错误处理或参数检查,实际应用中,p_stack 为 NULL 或 p_buf 为 NULL 等情况都是错误情况,后续范例也会省去部分参数校验)。

至此,完成了将创建对象分离为“分配对象所需的内存”和“初始化对象”两个步骤,对象内存的来源交由用户决定,用户根据需要获得内存后,再将相关内存的首地址传递给初始化函数。

2.4 销毁对象

实现 stack_create()以及对应的stack_delete(),设计该函数的初衷是当一个栈对象不会再被使用时,可以通过该函数释放栈占用的资源,比如释放在 stack_create()函数中使用 malloc()分配的内存资源。

当将 stack_create()拆分为两步后,内存的分配将由用户决定,对应地内存的释放也应由用户决定。回顾 stack_delete()函数的实现,该函数目前只做了内存释放相关的操作,当不需要释放内存时,该函数看起来没有存在的必要。实际上,stack_delete()和 stack_create()函数是对应的,当将 stack_create()拆分为“分配对象所需的内存”和“初始化对象”两个步骤后,stack_delete()也应该相应的拆分为两个步骤:“释放对象占用的内存”和“解初始化对象”(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解初始化或者反初始化,不用太在意这个操作的名称,只要理解表达的意思是初始化的逆过程即可,init:deinit,关于命名的英文集客参考《嵌入式软件命名常用英文集》)。

1. 释放对象占用的内存

前面已经提到,释放内存交由用户处理,释放方法与内存的来源相关。

动态内存的释放动态内存分配应使用相应的释放内存函数(如 free())进行释放。在释放时应确保分配的内存全部被有效释放。若某一部分内存被遗漏,将造成内存泄漏。随着程序的长期运行,内存不断泄漏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静态内存的释放使用静态内存(定义变量的形式),则内存的释放是系统自动完成的。若将对象定义为局部变量,内存开辟在系统栈中,则退出当前作用域后(函数返回)自动释放;若将对象定义为静态变量(static)或全局变量,则内存开辟在全局静态区,该区域的内存在应用程序的整个生命周期均有效,无法释放。

2. 解初始化对象

释放内存已交由用户处理,对于类的设计来讲,重点是设计“解初始化对象”对应的函数,该函数与 stack_init()函数对应,通常命名为“*_deinit”,即:stack_deinit()。该函数通常用于释放在初始化对象时占用的其它资源。

对于纯软件对象(与硬件无关的软件),通常其只会占用内存资源,不会额外占用其它资源,对这类对象解初始化时可能无需做任何事情。例如前面关于栈的实现,在stack_init()函数中仅对几个属性进行了赋值,没有额外占用其它任何资源,此时,stack_deinit()可能无需做任何事情,成为一个空函数。

intstack_deinit(structstack*p_stack)
{
return0;
}

在嵌入式系统中,经常会遇到与硬件相关的对象,其初始化时往往会占用一定的硬件资源:I/O 引脚、系统中断、系统总线。在解初始化这种对象时,应同时释放占用的资源。可重点关注对象的初始化函数,查看其中是否分配、占用了某些资源。若有,则在解初始化函数中作相应的释放操作;若无,则解初始化函数留空。为了提高软件的简洁性,也可删除了空的解初始化函数,但这里为了展示软件结构,依然保留了解初始化函数。

将原 H 文件中的创建接口更新为初始化接口,删除接口更新为解初始化接口,更新后的 H 文件内容和 C 文件如下:

stack.h文件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ifndef__STACK_H
#define__STACK_H

/*类型定义*/
structstack
{
inttop;/*栈顶*/
int*p_buf;/*栈缓存*/
unsignedintsize;/*栈缓存的大小*/
};

/*初始化*/
intstack_init(structstack*p_stack,int*p_buf,intsize);

/*入栈*/
intstack_push(structstack*p_stack,intval);

/*出栈*/
intstack_pop(structstack*p_stack,int*p_val);

/*解初始化*/
intstack_deinit(structstack*p_stack);

#endif
stack.c文件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include"stack.h"

intstack_init(structstack*p_stack,int*p_buf,intsize)
{
p_stack->top=0;
p_stack->size=size;
p_stack->p_buf=p_buf;
return0;
}

intstack_push(structstack*p_stack,intval)
{
if(p_stack->top!=p_stack->size)
{
p_stack->p_buf[p_stack->top++]=val;
return0;
}
return-1;
}

intstack_pop(structstack*p_stack,int*p_val)
{
if(p_stack->top!=0)
{
*p_val=p_stack->p_buf[--p_stack->top];
return0;
}
return-1;
}

intstack_deinit(structstack*p_stack)
{
return0;
}

3. 销毁对象的顺序

创建对象时是先分配对象所需内存,再初始化对象,因为在初始化对象时,需要传递相应内存空间的首地址作为初始化函数的参数。这就保证了在初始化对象之前,必须完成相关内存的分配。而销毁一个对象时,释放内存与调用解初始化函数并不能通过接口进行制约,销毁过程与创建恰恰相反,应先解初始化对象,再释放对象占用的内存。因为在解初始化对象时,还会使用到对象中的数据,若先释放对象占用的内存,则对象在被解初始化之前,就被彻底销毁了,对象已经不存在了,显然无法再进行解初始化操作。

若内存来源于动态内存分配,则完整的应用程序范例如下: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include"stack.h"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tmain()
{
intval;
structstack*p_stack=(structstack*)malloc(sizeof(structstack));
int*p_buf=(int*)malloc(sizeof(int)*20);

//初始化
stack_init(p_stack,buf,20);

//依次压入数据:2、4、5、8
stack_push(p_stack,2);
stack_push(p_stack,4);
stack_push(p_stack,5);
stack_push(p_stack,8);

//依次弹出各个数据,并打印
stack_pop(p_stack,&val);
printf("%d",val);
stack_pop(p_stack,&val);
printf("%d",val);
stack_pop(p_stack,&val);
printf("%d",val);
stack_pop(p_stack,&val);
printf("%d",val);

//解初始化
stack_deinit(p_stack);

//释放内存
free(p_stack);
free(p_buf);

return0;
}

若内存来源于静态内存分配,则内存的分配和释放完全由系统自行完成,如内存以“局部变量”的形式分配,范例程序如下: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include"stack.h"
#include"stdio.h"
intmain()
{
intval;
intbuf[20];
structstackstack;
structstack*p_stack=&stack;

stack_init(p_stack,buf,20);

//依次压入数据:2、4、5、8
stack_push(p_stack,2);
stack_push(p_stack,4);
stack_push(p_stack,5);
stack_push(p_stack,8);

//依次弹出各个数据,并打印
stack_pop(p_stack,&val);
printf("%d",val);
stack_pop(p_stack,&val);
printf("%d",val);
stack_pop(p_stack,&val);
printf("%d",val);
stack_pop(p_stack,&val);
printf("%d",val);

stack_deinit(p_stack);
return0;
}

从形式上看,虽然栈类的代码变得复杂了一些,但对象内存的来源更具有灵活性,使得栈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部分系统中,在保证对象内存来源不受限制的同时,为了特殊情况下的便利性,往往还保留了基于动态内存分配创建对象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将同时提供create 和 init 两套接口。

以 FreeRTOS 为例,其提供了两套创建任务的接口:xTaskCreate()和 xTaskCreateStatic()。其中,xTaskCreate()函数中采用动态内存分配的方法获得了任务相关内存;而 xTaskCreateStatic()函数即用于以“静态”的方式创建任务,任务相关的内存需要用户通过函数的参数传递(实际上该函数的作用就类似于 init 初始化函数,只不过其命名为了 Create)。freeRTOS可以作为RTOS开发入门的基础,具体可参考《FreeRTOS及其应用,万字长文,基础入门》、《基于RTOS的软件开发理论》。

在绝大部分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中,也有类似于初始化和解初始化的接口,以C++为例,在定义类时,每个类都有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两个特殊的函数。构造函数就相当于这里的初始化函数,其在创建对象时自动调用;析构函数就相当于这里的解初始化函数,其在销毁对象时自动调用。例如,以局部变量的形式定义一个对象,则在定义对象时,会自动调用构造函数;在退出当前作用域(函数返回)时,会自动调用析构函数。高级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为很多操作提供了语法特性上的原生支持,给实际编程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 继承

继承表示了一种类与类之间的特殊关系,即 is-a 关系,例如苹果是一种水果。A is-a B,表明了 A 只是 B 的一个特例,并不是 B 的全部,A(苹果)是子类,B(水果)是父类(又称基类、超类)。

子类是父类的一个特例,可以看作是在父类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属性或方法的扩展,子类依然具有父类的属性和方法。使用继承关系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的基础上,定义一个新类。新类将自动继承已存在类的属性和方法,并可根据需要添加新的属性和方法。继承使子类可以重用父类中已经实现的属性和方法,无需再重复设计和编程,以此实现代码最大限度的复用。

3.1 “继承”示例

在 C 语言编程中,在定义子类(子类结构体类型)时,通过将父类作为子类的第一个成员实现继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 C 语言结构体中,第一个成员(父类)的地址和结构体自身(子类)的地址相同,当子类需要复用父类的方法时,子类的地址也可以作为父类的地址使用(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这是后续继承操作取巧的基础)。

例如在一个系统中具有多个栈,为便于区分,每个栈可以具有不同的名称(系统栈、数据栈、符号栈……)。基于该需求,可以实现一个带名称的栈(为便于和前文普通栈区分,后文将其称为“命名栈”),即在普通栈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名称”属性,该属性使每个栈都具有一个可供识别的名称,该栈类型的定义及接口声明如下:

stack_named.h文件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ifndef__STACK_NAMED_H
#define__STACK_NAMED_H

#include"stack.h"/*包含基类头文件*/

structstack_named
{
structstacksuper;/*基类(超类)*/
constchar*p_name;/*栈名*/
};

/*初始化*/
intstack_named_init(structstack_named*p_stack,int*p_buf,intsize,constchar*p_name);

/*设置名称*/
intstack_named_set(structstack_named*p_stack,constchar*p_name);

/*获取名称*/
constchar*stack_named_get(structstack_named*p_stack);

/*解初始化*/
intstack_named_deinit(structstack_named*p_stack);

#endif
stack_named.c文件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include"stack_named.h"

intstack_named_init(structstack_named*p_stack,int*p_buf,intsize,constchar*p_name)
{
stack_init(&p_stack->super,p_buf,size);/*初始化基类*/
p_stack->p_name=p_name;/*初始化子类成员*/
return0;
}

intstack_named_set(structstack_named*p_stack,constchar*p_name)
{
p_stack->p_name=p_name;
return0;
}

constchar*stack_named_get(structstack_named*p_stack)
{
returnp_stack->p_name;
}

intstack_named_deinit(structstack_named*p_stack)
{
returnstack_deinit(&p_stack->super);/*解初始化基类*/
}

实现“命名栈”时,除初始化函数和解初始化函数外,仅为新增的属性p_name 提供了设置和获取方法,栈的核心逻辑相关函数(入栈、出栈)无需重复实现,入栈和出栈方法作为“命名栈”父类的方法,可以被复用。使用“命名栈”的应用程序范例如下: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include"stack_named.h"
#include"stdio.h"
intmain()
{
intval;
intbuf[20];
structstack_namedstack_named;
structstack_named*p_stack_named=&stack_named;

stack_named_init(p_stack_named,buf,20,"chengj");
printf("Thestacknameis%s!
",stack_named_get(p_stack_named));

//依次压入数据:2、4、5、8
stack_push((structstack*)p_stack_named,2);//强制栈类型转换
stack_push((structstack*)p_stack_named,4);
stack_push((structstack*)p_stack_named,5);
stack_push((structstack*)p_stack_named,8);

//依次弹出各个数据,并打印
stack_pop((structstack*)p_stack_named,&val);//强制栈类型转换
printf("%d",val);
stack_pop((structstack*)p_stack_named,&val);
printf("%d",val);
stack_pop((structstack*)p_stack_named,&val);
printf("%d",val);
stack_pop((structstack*)p_stack_named,&val);
printf("%d",val);

stack_named_deinit(p_stack_named);
return0;
}

程序中,因为父类(struct stack)和子类(struct stack_named)对应的类型并不相同,所以当父类方法(stack_push()、stack_pop())作用于子类对象(stack_named)时,为了避免编译器输出“类型不匹配”的警告,必须对类型进行强制转换。

在 C 语言中,大量的使用类型强制转换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两个类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使用强制转换将屏蔽编译器输出的警告信息,导致这类错误在编译阶段无法发现。为了避免使用强制类型转换,可以多做一步操作,从子类中取出父类的地址进行传递,保证参数类型一致:

stack_push((structstack*)p_stack_named,2);
//改为
stack_push(&p_stack_named->super,2);

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看起来都不是很完美。这类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 C语言并非真正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使用 C 语言实现面向对象编程时,需要使用到一些看似“投机取巧”的手段。在真正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中,编译器可以识别继承关系,无需任何强制转换语句,父类的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子类。

3.2 初始化函数

回顾前面命名栈初始化函数:

intstack_named_init(structstack_named*p_stack,int*p_buf,intsize,constchar*p_name)
{
stack_init(&p_stack->super,p_buf,size);/*初始化基类*/
p_stack->p_name=p_name;/*初始化子类成员*/
return0;
}

先调用了父类的初始化函数(stack_init()),再初始化命名栈特有的 p_name 属性。这里指出了一个隐含的规则:先初始化基类的成员,再初始化派生类特有的成员。该规则与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中构造函数的调用顺序是一致的:在建立一个对象时,首先调用基类的构造函数,然后再调用派生类的构造函数。

3.3 解初始化函数

解初始化的顺序与初始化的顺序是恰好相反的,应先对派生类中特有的数据“解初始化”,再对基类作解初始化操作。解初始化函数的实现详见程序如下:

intstack_deinit(structstack*p_stack)
{
p_stack->top=0;
return0;
}

intstack_named_deinit(structstack_named*p_stack)
{
p_stack->p_name=NULL;
returnstack_deinit(&p_stack->super);/*解初始化基类在后*/
}

3.4 最少知识原则

所谓 “最少知识原则”就是,对使用者而言,不管类的内部如何,只调用提供的方法,其他的一概不管。(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更多编码原则可以参考《嵌入式软件设计原则随想》)显然前面的“命名栈”并非如此,对于命名栈的使用者,其必须知道命名栈与普通栈之间的继承关系,进而才可以正确的使用普通栈的入栈方法,操作命名栈,例如:

stack_push((structstack*)p_stack_named,2);//类型转换关系

这对用户来说并不友好,因为其使用的是“命名栈”类(stack_named.h),却还要关心“普通栈”类(stack.h)。为满足“最少知识原则”,命名栈也可以提供入栈和出栈方法,使用户仅需关心命名栈的公共接口就可以完成命名栈的所有操作。

stack_named.h文件
#ifndef__STACK_NAMED_H
#define__STACK_NAMED_H

#include"stack.h"

/*包含基类头文件*/

structstack_named
{
structstacksuper;/*基类(超类)*/
constchar*p_name;/*栈名*/
};

/*初始化*/
intstack_named_init(structstack_named*p_stack,int*p_buf,intsize,constchar*p_name);

/*设置名称*/
intstack_named_set(structstack_named*p_stack,constchar*p_name);

/*获取名称*/
constchar*stack_named_get(structstack_named*p_stack);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staticinlineintstack_named_push(structstack_named*p_stack,intval)
{
returnstack_push(&p_stack->super,val);
}
staticinlineintstack_named_pop(structstack_named*p_stack,int*p_val)
{
returnstack_pop(&p_stack->super,p_val);
}

/*解初始化*/
intstack_named_deinit(structstack_named*p_stack);

#endif

头文件中增加了两个方法:stack_named_push()和 stack_named_pop(),由于这两个函数非常简单,只是调用了其父类中相应的方法,仅一行代码,因而使用了内联函数的形式,如此可以优化代码大小和执行速度。经过简单的包装后,用户使用的所有方法都是作用于“命名栈”对象的,无需再使用类型强制转换等特殊的方法。更新后的“命名栈”使用范例片段如下:

//压入数据
stack_named_push(p_stack_named,2);

//弹出数据并打印
stack_named_pop(p_stack_named,&val);printf("%d",val);

从用户角度看,包装后的“命名栈”对用户来讲更加友好(无需类型强制转换)。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若所有继承关系都再次封装一遍会显得累赘。因此,只对用户开放的类才需要这样做,如果某些类无需对用户开放,仅在内部使用,则可以酌情省略包装过程。

4 多态

多态字面含义就是具有“多种形式”。从调用者的角度看对象,会发现它们非常相似,但内部处理实际上却各不相同。换句话说,各对象虽然内部处理不同,但对于使用者(调用者)来讲,它们却是相同的。

4.1 学生的“自我介绍”

在前面提到的学生类,包含姓名、学号、性别、身高、体重等属性,并对外提供了一个“自我介绍”方法。

voidstudent_self_introduction(structstudent*p_this)
{
printf("Hi!Mynameis%s,I'ma%s.Myschoolnumberis%d.Myheightis%fcmandweightis%fkg",
p_this->name,
(p_this->sex=='M')?"boy":"girl",
p_this->id,
p_this->height,
p_this->weight);
}

假设一个场景,开学第一课所有同学依次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调用所有同学的自我介绍方法即可,范例程序如下:

voidfirst_class(structstudent*p_students,intnum)
{
inti;
for(i=0;i< num; i++)
    {
        student_self_introduction(&p_students[i]);
    }
}

调用该函数前,需要将所有学生对象创建好,并存于一个数组中,假定一个班级有 50个学生,则调用示意代码如下:

intmain()
{
structstudentstudent[50];

/*根据每个学生的信息,依次创建各个学生对象*/
student_init(&student[0],"zhangsan",2024001,'M',173,60);
student_init(&student[1],"lisi",2024002,'F',168,65);
//...

/*上第一节课*/
first_class(student,50);
}

上面的实现代码,假定了学生的“自我介绍”格式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将个人信息陈述一遍,显然,这样的自我介绍无法体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例如,一个名叫张三的学生,其期望这样介绍自己: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我叫张三,来自湖北仙桃,是一个自信开朗,积极向上的人,我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喜欢打篮球、看书、下棋、听音乐……”

每个学生自我介绍的内容并不期望千篇一律。若不基于多态的思想,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是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自我介绍方法,例如 student_zhangsan_introduction()。这种情况下每个学生提供的方法都不相同(函数名不同),根本无法统一调用,此时,第一节课的调用将会大改,需要依次调用每个学生提供的不同的自我介绍方法,例如:

voidfirst_class()
{
student_zhangsan_introduction(&zhangshan);//张三自我介绍
student_lisi_introduction(&lisi);//李四自我介绍
//….
}

无法使用同样的调用形式(函数)完成不同对象的“自我介绍”。对于调用者来讲,需要关注每个对象提供的特殊方法,复杂度将提升。

使用多态的思想即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进而保证 firstt_class()的内容不变,虽然每个对象方法的实现不同,但可以使用同样的形式调用它。在 C 语言中,函数指针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利器”。

函数指针的原型决定了调用方法,例如定义函数指针:

int(*student_self_introduction)(structstudent*p_student);

无论该函数指针指向何处,都表示该函数指针指向的是 int 类型返回值,具有一个*p_student 参数的函数,其调用形式如下:

student_self_introduction(p_student);

函数指针的指向代表了函数的实现,指向不同的函数就代表了不同的实现。基于此,为了使每个学生对象可以有自己独特的介绍方式,在学生类的定义中,可以不实现自我介绍方法,但可以通过函数指针约定自我介绍方法的调用形式。更新学生类的定义:

student.h文件```

```c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ifndef__STUDENT_H
#define__STUDENT_H

structstudent
{
int(*student_self_introduction)(structstudent*p_student);/*新增个性化自我介绍*/
charname[10];/*姓名(假定最长10字符)*/
unsignedintid;/*学号*/
charsex;/*性别:'M',男;'F',女*/
floatheight;/*身高*/
floatweight;/*体重*/
};

intstudent_init(structstudent*p_student,
char*p_name,
unsignedintid,
charsex,
floatheight,
floatweight,
int(*student_self_introduction)(structstudent*));

/*学生类提供的自我介绍方法*/
staticinlineintstudent_self_introduction(structstudent*p_student)
{
returnp_student->student_self_introduction(p_student);
}

#endif

此时,对于外界来讲,学生类“自我介绍方法”的调用形式并未发生任何改变,函数原型还是一样的(由于只有一行代码,因而以内联函数的形式存放到了头文件中)。基于此,“第一节课的内容”可以保持完全不变(for循环调用全部)。在这种方式下,每个对象在初始化时,需要指定自己特殊的自我介绍方,例如张三对象的创建过程为:

intstudent_zhangsan_introduction(structstudent*p_student)
{
constchar*str="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我叫张三,来自湖北仙桃,是一个自信开朗,积极向上的人,我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喜欢打篮球、看书、下棋、听音乐……";

printf("%s
",str);
return0;
}

intmain()
{
structstudentstudent[50];

/*根据每个学生的信息,依次创建各个学生对象*/
student_init(&student[0],"zhangsan",2024001,'M',173,60,student_zhangsan_introduction);

//...

/*上第一节课*/
first_class(student,50);
}

多态的核心是:对于上层调用者,不同的对象可以使用完全相同的操作方法,但是每个对象可以有各自不同的实现方式。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非常重要的特性,C 语言依赖指针实现多态

很多设计模式或硬件多型号适配都是基于这个基础,可以参考《嵌入式软件的设计模式(上)》)。

4.2 I/O 设备驱动

C 程序使用 printf()打印日志信息,在 PC 上运行时,日志信息可能输出到控制台,而在嵌入式系统中,信息可能通过某个串口输出。printf()函数的解释是输出信息至 STDOUT(标准输出)。显然printf()函数就具有多态性,对于用户来讲,其调用形式是确定的,但内部具体输出信息到哪里,却会随着 STDOUT 的不同而不同。

在一些操作系统中(如Linux),硬件设备(例串口、ADC 等)的操作方法都和文件操作方法类似(一切皆文件),都可以通过 open()、close()、read()、write()等几个标准函数进行操作。为统一 I/O 设备的使用方法,要求每个 I/O 设备都提供 open、close、read、write 这几个标准函数的实现,即每个 I/O设备的驱动程序,对这些标准函数的实现在函数调用上必须保持一致。这本质上就是一个多态问题,即以同样的方法使用不同的 I/O 设备。

通过函数指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定义file_ops结构体,包含了相对应的函数指针,指向I/O 设备针对操作的实现函数。

file_ops.h文件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代码片段只是原理性展示
structfile_ops
{
void(*open)(char*name,intmode);
void(*close)();
int(*read)();
void(*write)();
};

对于 I/O设备,其驱动程序提供这 4个函数的实现,并将 file_ops结构体的函数指针指向对应的函数。

#include"file_ops.h"

staticvoidopen(char*name,intmode)
{
//...
}

staticvoidclose()
{
//...
}

staticintread()
{
//...
}

staticvoidwrite()
{
//...
}

structfile_opsmy_console={open,close,read,write};

所有的函数都使用 static修饰符,避免与外部的函数产生命名冲突。对于该设备,仅对外提供了一个可以使用的 file_ops 对象 my_console。

上面展示了设备 I/O 的一般管理方法,其中的编程方法或技巧正是面向对象编程中多态的基础,也再一次展现了函数指针在多态中的重要地位,多态可以视为函数指针的一种典型应用。(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类似使用是Linux设备驱动的基础)。

4.3 带检查功能的栈

前面范例实现了栈的核心逻辑(入栈和出栈),假设现在增加需求,实现“带检查功能的栈”,即在数据入栈之前,必须进行特定的检查,“检查通过”后才能压人栈中。检查方式有多种:

范围检查:必须在特定的范围之内,比如1 ~ 9,才视为检查通过;
奇偶检查:必须是奇数或者偶数,才视为检查通过;
变化检查:值必须增加(比上一次的值大),才视为检查通过。

4.3.1 基于继承实现“带范围检查功能”的栈

先不考虑多种检查方式,仅实现范围检查。参照“命名栈”的实现,使用继承方式,在普通栈的基础上实现一个新类,范例程序如下:

stack_with_range_check.h带范围检查的栈
#ifndef__STACK_WITH_RANGE_CHECK_H
#define__STACK_WITH_RANGE_CHECK_H

#include"stack.h"/*包含基类头文件*/

structstack_with_range_check
{
structstacksuper;/*基类(超类)*/
intmin;/*最小值*/
intmax;/*最大值*/
};

intstack_with_range_check_init(structstack_with_range_check*p_stack,
int*p_buf,
intsize,
intmin,intmax);

/*入栈*/
intstack_with_range_check_push(structstack_with_range_check*p_stack,intval);

/*出栈*/
intstack_with_range_check_pop(structstack_with_range_check*p_stack,int*p_val);

#endif

带范围检查的栈 C 文件 stack_with_range_check.c

#include"stack_with_range_check.h"

intstack_with_range_check_init(structstack_with_range_check*p_stack,
int*p_buf,
intsize,
intmin,intmax)
{
/*初始化基类*/
stack_init(&p_stack->super,p_buf,size);

/*初始化子类成员*/
p_stack->min=min;
p_stack->max=max;
return0;
}

intstack_with_range_check_push(structstack_with_range_check*p_stack,intval)
{
if((val>=p_stack->min)&&(val<= p_stack->max))//差异点
{
returnstack_push(&p_stack->super,val);
}
return-1;
}

intstack_with_range_check_pop(structstack_with_range_check*p_stack,int*p_val)
{
returnstack_pop(&p_stack->super,p_val);
}

为了接口的简洁性,没有再展示解初始化等函数的定义。新增入栈时作检查,出栈和普通栈是完全相同的,但基于最小知识原则也封装了一个 pop 接口,使该类的用户完全不需要关心普通栈。

依照这个方法,可以实现其它检查方式的栈。核心是实现带检查功能的入栈函数,因而仅简单展示另外两种检查方式下入栈函数的实现,分别如下:

//奇偶检查入栈函数
intstack_with_oddeven_check_push(structstack_with_oddeven_check*p_stack,intval)
{
if(((p_stack->iseven)&&((val%2)==0))||((!p_stack->iseven)&&((val%2)!=0)))
{
returnstack_push(&p_stack->super,val);//检查通过:偶校验且为偶数,或奇校验且为奇数
}
return-1;
}

//变化检查入栈函数
intstack_with_change_check_push(structstack_with_change_check*p_stack,intval)
{
if(p_stack->pre_value< val)
    {
        p_stack->pre_value=val;
returnstack_push(&p_stack->super,val);//检查通过:本次入栈值大于上一次的值
}
return-1;
}

由此可见,这种实现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同检查方法对应的入栈函数不相同,对于用户来讲,使用不同的检查功能,就必须调用不同的入栈函数。即操作不同的栈使用不同的接口。但观察几个入栈函数,其入栈方法类似,示意代码如下:

intstack_XXX_push(structstack_XXX*p_stack,intval)
{
if(检查通过)//不同栈的差异仅是检测条件不同
{
returnstack_push(&p_stack->super,val);
}
return-1;
}

可使用多态思想,将“检查”函数的调用形式标准化编写一个通用的、与具体检查方式无关的入栈函数。

4.3.2 基于多态实现通用的“带检查功能的栈”

使用函数指针表示“检查功能”,指向不同的检查函数。可以定义一个包含函数指针的类:

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
{
structstacksuper;/*基类(超类)*/
int(*validate)(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this,intval);/*检查函数*/
};

和其它普通方法一样,类中抽象方法(函数指针)的第一个成员同样是指向该类对象的指针。此时,数据入栈前的检查工作交给 validate 指针所指向的函数实现。假定其指向的函数在检查数据时,返回 0 表示检查通过可入栈,其它值表示检查未通过。完整的带检查功能的栈实现范例如下:

带检查功能的栈 H 文件(stack_with_validate.h)


#ifndef__STACK_WITH_VALIDATE_H
#define__STACK_WITH_VALIDATE_H

#include"stack.h"/*包含基类头文件*/
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
{
structstacksuper;/*基类(超类)*/
int(*validate)(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this,intval);/*检查函数*/
};


intstack_with_validate_init(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
int*p_buf,
intsize,
int(*validate)(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int));

/*入栈*/
intstack_with_validate_push(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intval);

/*出栈*/
intstack_with_validate_pop(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int*p_val);

#endif

带检查功能的栈 C 文件(stack_with_validate.c)

#include"stack_with_validate.h"
#include"stdio.h"

intstack_with_validate_init(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
int*p_buf,
intsize,
int(*validate)(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int))

{
/*初始化基类*/
stack_init(&p_stack->super,p_buf,size);
p_stack->validate=validate;//检查条件,上层说了算
return0;
}

intstack_with_validate_push(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intval)
{
if((p_stack->validate==NULL)||
((p_stack->validate!=NULL)&&(p_stack->validate(p_stack,val)==0)))
{
returnstack_push(&p_stack->super,val);
}
return-1;
}

intstack_with_validate_pop(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int*p_val)
{
returnstack_pop(&p_stack->super,p_val);
}

带某种检查功能的栈,重点是实现其中的 validate 方法。基于带检查的栈,实现带范围检查的栈,程序详见如下:

带范围检查的栈 H 文件更新(stack_with_range_check.h)

#ifndef__STACK_WITH_RANGE_CHECK_H
#define__STACK_WITH_RANGE_CHECK_H

#include"stack_with_validate.h"/*包含基类头文件*/

structstack_with_range_check
{
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super;/*基类(超类)*/
intmin;/*最小值*/
intmax;/*最大值*/
};

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stack_with_range_check_init(structstack_with_range_check*p_stack,
int*p_buf,
intsize,
intmin,
intmax);

#endif

带范围检查的栈 C 文件更新(stack_with_range_check.c)

#include"stack_with_range_check.h"

staticint_validate(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this,intval)
{
structstack_with_range_check*p_stack=(structstack_with_range_check*)p_this;

if((val>=p_stack->min)&&(val<= p_stack->max))
{
return0;/*检查通过*/
}

return-1;
}

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stack_with_range_check_init(structstack_with_range_check*p_stack,
int*p_buf,
intsize,
intmin,
intmax)
{
/*初始化基类*/
stack_with_validate_init(&p_stack->super,p_buf,size,_validate);

/*初始化子类成员*/
p_stack->min=min;
p_stack->max=max;
return0;
}

带范围检查的栈,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检查功能”对应的函数:_validate,并将其作为 validate 函数指针(抽象方法)的值。

在面向对象编程中,包含抽象方法的类通常称之为抽象类,抽象类不能直接实例化(因为其还有方法未实现),抽象类只能被继承,且由子类实现其中定义的抽象方法。在 UML 类图中,抽象类的类名和其中的抽象方法均使用斜体表示,普通栈、带检查功能的栈和带范围检查的栈,它们之间的关系详见图。

400669c0-906d-11ef-a511-92fbcf53809c.png

带范围检查的栈,其主要作用是实现其父类中定义的抽象方法,进而创建一个真正的“带检查功能”的栈对象(此时的抽象方法已实现),该对象即可提交给外部使用。带范围检查的栈并没有其他特殊的方法,因而在其初始化完成后,通过初始化函数的返回值向外界提供了一个“带检查功能”的栈对象,后续用户即可使用 stack_with_validate.h 文件中的push 和 pop 方法操作该对象。

带范围检查的栈使用范例如下: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include"stack_with_range_check.h"
#include"stdio.h"

intmain()
{
intval;
intbuf[20];
inti;
inttest_data[5]={2,4,5,3,10};

structstack_with_range_checkstack;

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stack_with_range_check_init(&stack,buf,20,1,9);

for(i=0;i< 5; i++)
    {
        if(stack_with_validate_push(p_stack, test_data[i]) != 0)
        {
            printf("The data %d push failed!
", test_data[i]);
        }
    }

    printf("The pop data: ");
    while(1)  /* 弹出所有数据 */
    {
        if(stack_with_validate_pop(p_stack, &val) == 0)
        {
            printf("%d ", val);
        }
        else
        {
            break;
        }
    }
    return 0;
}

无论何种检查方式,其主要目的都是创建“带检查功能”的栈对象(完成抽象方法的实现)。创建完毕后,对于用户操作方法都是完全相同的 stack_with_validate_push 和 stack_with_validate_pop ,与检查方式无关。为避免赘述,这里不再实现另外两种检查功能的栈,仅展示出他们的类图。

40265a32-906d-11ef-a511-92fbcf53809c.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一些大型项目中,初始化过程往往和应用程序是分离的(即stack_with_range_check_init 内部封闭不可见),也就是说,对于用户来讲,其仅会获取到一个 struct stack_with_validate *类型的指针,其指向某个“带检查功能的栈”,实际检查什么,用户可能并不关心,应用程序基于该类型指针编程,将使应用程序与具体检查功能无关,即使后续更换为其它检查方式,应用程序也不需要做任何改动。

4.4 抽象分离

如果是硬件资源有限,功能单一或大概率无需扩展的嵌入式软件开发,进行到这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如果是复杂应用,且硬件资源充足还可继续优化。

4.4.1 检查功能抽象

前面的实现中,将检查功能视为栈的一种扩展(使用继承),检查逻辑直接在相应的扩展类中实现。这就使检查功能与栈绑定在一起,检查功能的实现无法独立复用。如果要实现一个“带检查功能的队列”,同样是上述的 3 种检查逻辑,期望能够复用检查逻辑相关的代码。显然,由于当前检查逻辑的实现与栈捆绑在一起,无法单独提取出来复用。

检查功能与栈的绑定,主要在“带检查功能的栈”中体现,该类的定义如下:

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
{
structstacksuper;/*基类(超类)*/
int(*validate)(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this,intval);/*检查函数*/
};

super 用于继承自普通栈,validate 表示一个抽象的数据检查方法,不同的检查方法,通过该指针所指向的函数体现。由于检查方法validate是该类的一个方法,检查逻辑与栈绑定。为了解绑分离,可以将检查逻辑放到独立的与栈无关的类中,额外定义一个抽象的校验器类,专门表示数据检查逻辑:

structvalidator
{
int(*validate)(structvalidator*p_this,intval);/*检查函数*/
};

虽然该类仅包含 validate 函数指针,但需注意该函数指针类型的变化,其第一个参数为指向校验器的指针,而在“带检查功能的栈”中,其第一个参数是指向“带检查功能的栈”的指针。通过该类的定义,明确的将检查逻辑封装到独立的校验器类中,与栈再无任何关联。不同的检查逻辑,可以在其子类中实现,校验器类和各个子类之间的关系如下:

405549d2-906d-11ef-a511-92fbcf53809c.png

由于校验器类仅包含一个函数指针,因此其只需要在头文件中定义出类即可,程序如下:

校验器类定义(validator.h)

#ifndef__VALIDATOR_H
#define__VALIDATOR_H

structvalidator
{
int(*validate)(structvalidator*p_this,intval);
};

staticinlineintvalidator_init(structvalidator*p_validator,
int(*validate)(structvalidator*,int))
{
p_validator->validate=validate;
return0;
}

staticinlineintvalidator_validate(structvalidator*p_validator,intval)/*校验函数*/
{
if(p_validator->validate==NULL)/*校验函数为空,视为无需校验*/
{
return0;
}
returnp_validator->validate(p_validator,val);
}

#endif

初始化函数负责为 validate 赋值,validator_validate 函数是校验器对外提供的校验函数,在其实现中仅调用了 validate 函数指针指向的函数。由于函数都比较简单,因而直接使用了内联函数的形式进行了定义。接下来以范围校验为例,实现一个范围校验器。

范围校验器 H 文件内容(validator_range_check.h)

#ifndef__VALIDATOR_RANGE_CHECK_H
#define__VALIDATOR_RANGE_CHECK_H

#include"validator.h"
structvalidator_range_check
{
structvalidatorsuper;
intmin;
intmax;
};

structvalidator*validator_range_check_init(structvalidator_range_check*p_validator,intmin,intmax);

#endif

范围校验器 C 文件内容(validator_range_check.c)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include"validator_range_check.h"

staticint_validate(structvalidator*p_this,intval)
{
structvalidator_range_check*p_stack=(structvalidator_range_check*)p_this;
if((val>=p_stack->min)&&(val<= p_stack->max))
{
return0;/*检查通过*/
}
return-1;
}

structvalidator*validator_range_check_init(structvalidator_range_check*p_validator,intmin,intmax)
{
validator_init(&p_validator->super,_validate);
p_validator->min=min;
p_validator->max=max;
return&p_validator->super;
}

由于 validator_range_check 类仅用于实现 validator 抽象类中定义的抽象方法,其初始化函数可以直接对外返回一个标准的校验器(其中的抽象方法已实现)。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实现validator_oddeven_check 类和 validator_change_check 类。将检查功能从“带检查功能的栈”中分离出来之后,“带检查功能的栈”中就无需再维护检查功能对应的抽象方法。其可以通过依赖的方式使用检查功能,即依赖一个校验器。在类图中,依赖关系可以使用一个虚线箭头表示,箭头指向被依赖的类,示意图如下:

406bfaf6-906d-11ef-a511-92fbcf53809c.png

“带检查功能的栈”类定义如下:

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
{
structstacksuper;/*基类(超类)*/
structvalidator*p_validator;/*依赖的校验器*/
};

与先前相比,其核心变化是由一个 validate 函数指针(指向具体的检查方法)变更为 p_validator 指针(指向抽象的检查方法),变化虽小,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之前的方式是定义了一个抽象方法,而现在的方式是依赖于一个校验器对象。

基于此更新“带检查功能的栈”类的实现如下:

带检查功能的栈 H 文件更新(stack_with_validate.h)

#ifndef__STACK_WITH_VALIDATE_H
#define__STACK_WITH_VALIDATE_H

#include"stack.h"/*包含基类头文件*/
#include"validator.h"

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
{
structstacksuper;/*基类(超类)*/
structvalidator*p_validator;
};

intstack_with_validate_init(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
int*p_buf,
intsize,
structvalidator*p_validator);

intstack_with_validate_push(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intval);
intstack_with_validate_pop(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int*p_val);

#endif

带检查功能的栈 C 文件更新(stack_with_validate.c)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include"stack_with_validate.h"
#include"stdio.h"

intstack_with_validate_init(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
int*p_buf,
intsize,
structvalidator*p_validator)
{
stack_init(&p_stack->super,p_buf,size);
p_stack->p_validator=p_validator;
return0;
}

intstack_with_validate_push(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intval)
{
if((p_stack->p_validator==NULL)||(validator_validate(p_stack->p_validator,val)==0))//注意差别
{
returnstack_push(&p_stack->super,val);
}
return-1;
}

intstack_with_validate_pop(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int*p_val)
{
returnstack_pop(&p_stack->super,p_val);
}

“带检查功能的栈”的应用接口(push 和 pop)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应用程序可以被复用,测试更新后的带检查功能的栈:

#include"stack_with_validate.h"
#include"validator_range_check.h"
#include"stdio.h"
intmain()
{
intbuf[20];
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stack;
structvalidator_range_checkvalidator_range_check;

/*获取范围检查校验器*/
structvalidator*p_validator=validator_range_check_init(&validator_range_check,1,9);
stack_with_validate_init(&stack,buf,20,p_validator);

stack_validate_application(&stack);//使用和先前继承方式一样,实现忽略

return0;
}

4.4.2 定义抽象栈

定义校验器类后,整个系统实现了两种栈:普通栈和“带检查功能的栈”,无论什么栈,对于用户来讲都是实现入栈和出栈两个核心逻辑。两种栈提供两种入栈和出栈方法。

普通栈提供的方法为:

intstack_push(structstack*p_stack,intval);/*入栈*/
intstack_pop(structstack*p_stack,int*p_val);/*出栈*/

“带检查功能的栈”提供的方法为:

intstack_with_validate_push(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intval);/*入栈*/
intstack_with_validate_pop(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int*p_val);/*出栈*/

用户执行入栈和出栈操作,使用不同类的栈,调用的函数不同。通过多态思想,将入栈和出栈定义为抽象方法(函数指针),则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无论使用何种栈,都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来实现入栈和出栈。基于此定义抽象栈。

抽象栈类定义(stack.h)

#ifndef__STACK_H
#define__STACK_H

structstack
{
int(*push)(structstack*p_stack,intval);
int(*pop)(structstack*p_stack,int*p_val);
};

staticinlineintstack_init(structstack*p_stack,
int(*push)(structstack*,int),
int(*pop)(structstack*,int*))
{
p_stack->push=push;
p_stack->pop=pop;
}

staticinlineintstack_push(structstack*p_stack,intval)
{
returnp_stack->push(p_stack,val);
}

staticinlineintstack_pop(structstack*p_stack,int*p_val)
{
returnp_stack->pop(p_stack,p_val);
}

#endif

基于抽象栈的定义,使用抽象栈提供的接口实现一个通用的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与底层细节无关,任何栈都可以使用该应用程序进行测试。

基于抽象栈实现的应用程序:

#include"stack.h"
#include"stdio.h"
intstack_application(structstack*p_stack)
{
inti;
intval;
inttest_data[5]={2,4,5,3,10};

for(i=0;i< 5; i++)
    {
        if(stack_push(p_stack, test_data[i]) != 0)
        {
            printf("The data %d push failed!
", test_data[i]);
        }
    }

    printf("The pop data: ");
    while(1) 
    {
        if(stack_pop(p_stack, &val) == 0)
        {
            printf("%d", val);
        }
        else
        {
            break;
        }
    }
    return 0;
}

先有应用层代码再有底层代码。在实现具体栈之前,就可以开始编写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这就是依赖倒置原则,可参考《嵌入式软件设计原则随想》)。实现普通栈:

普通栈 H 文件内容(stack_normal.h)

#ifndef__STACK_NORMAL_H
#define__STACK_NORMAL_H

#include"stack.h"
structstack_normal
{
structstacksuper;
inttop;/*栈顶*/
int*p_buf;/*栈缓存*/
unsignedintsize;/*栈缓存的大小*/
};

structstack*stack_normal_init(structstack_normal*p_stack,int*p_buf,intsize);

#endif

普通栈 C 文件内容(stack_normal.c)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系统
#include"stack_normal.h"

staticint_push(structstack*p_this,intval)
{
structstack_normal*p_stack=(structstack_normal*)p_this;
if(p_stack->top!=p_stack->size)
{
p_stack->p_buf[p_stack->top++]=val;
return0;
}
return-1;
}

staticint_pop(structstack*p_this,int*p_val)
{
structstack_normal*p_stack=(structstack_normal*)p_this;
if(p_stack->top!=0)
{
*p_val=p_stack->p_buf[--p_stack->top];
return0;
}
return-1;
}

structstack*stack_normal_init(structstack_normal*p_stack,int*p_buf,intsize)
{
p_stack->top=0;
p_stack->size=size;

p_stack->p_buf=p_buf;
stack_init(&p_stack->super,_push,_pop);
return&p_stack->super;
}

基于普通类的实现,测试普通栈类:

#include"stack_normal.h"
intmain()
{
intbuf[20];

structstack_normalstack;
structstack*p_stack=stack_normal_init(&stack,buf,20);
stack_application(p_stack);
return0;
}

“带检查功能的栈”是在普通栈的基础上,增加了检查功能,实现范例程序如下:

带检查功能的栈 H 文件更新(stack_with_validate.h)

#ifndef__STACK_WITH_VALIDATE_H
#define__STACK_WITH_VALIDATE_H

#include"stack.h"/*包含基类头文件*/
#include"validator.h"


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
{

structstacksuper;/*基类(超类)*/
structstack*p_normal_stack;/*依赖于普通栈的实现*/
structvalidator*p_validator;
};

structstack*stack_with_validate_init(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
structstack*p_normal_stack,
structvalidator*p_validator);

#endif

检查功能的栈 C 文件更新(stack_with_validate.c)

#include"stack_with_validate.h"
#include"stdio.h"
staticint_push(structstack*p_this,intval)
{
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this;
if((p_stack->p_validator==NULL)||(validator_validate(p_stack->p_validator,val)==0))
{
returnstack_push(p_stack->p_normal_stack,val);
}
return-1;
}

staticint_pop(structstack*p_this,int*p_val)
{
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this;
returnstack_pop(p_stack->p_normal_stack,p_val);
}

structstack*stack_with_validate_init(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p_stack,
structstack*p_normal_stack,
structvalidator*p_validator)
{
stack_init(&p_stack->super,_push,_pop);

p_stack->p_validator=p_validator;
p_stack->p_normal_stack=p_normal_stack;
return&p_stack->super;
}

基于“带检查功能的栈”的实现,测试范例如下:

#include"stack_normal.h"
#include"stack_with_validate.h"
#include"validator_range_check.h"

intmain()
{
intbuf[20];
structstack_normalstack;
structstack_with_validatestack_with_validate;
structvalidator_range_checkvalidator_range_check;

structstack*p_stack_normal=stack_normal_init(&stack,buf,20);

structvalidator*p_validator=validator_range_check_init(&validator_range_check,1,9);
structstack*p_stack=stack_with_validate_init(&stack_with_validate,
p_stack_normal,
p_validator);

stack_application(p_stack);
return0;
}

由此可见,无论底层的各种栈如何实现,对于上层应用来讲,其可以使用同一套接口stack_application操作各种各样不同的栈。

多种多态示例的核心解决方案都是相同的,即:定义抽象方法(函数指针),使上层应用可以使用同一套接口访问不同的对象。从类的角度看,每个类中操作的规约都是相同的,而这些类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些同名的操作,从而使得拥有相同接口的对象可以在运行时相互替换。

同样的应用程序,可以在多个硬件平台上运行,更换硬件时应用程序无需作任何改动。在嵌入式系统中,相同功能芯片的更新替换,也是多态应用最多的场景,根据硬件差异多态封装,应用层无感使用相同接口。基于多态的思想实现“与硬件无关”的应用程序,还可以衍生出两个概念:抽象接口与依赖倒置,它们的核心都是多态。更多编码原则可参考《嵌入式软件设计原则随想》、《Unix哲学之编程原则》,分层架构《嵌入式软件分层隔离的典范》。

5 小节

学会了屠龙技,但是没有龙,怎么办?有些东西只是一种思维模式,作为日常开发工作中潜移默化的一种偏爱。所以嵌入式软件开发究竟有没对象呢?有但少。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编程
    +关注

    关注

    88

    文章

    3606

    浏览量

    93669
  • 嵌入式软件
    +关注

    关注

    4

    文章

    240

    浏览量

    26635

原文标题:一文了解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对象”

文章出处:【微信号:strongerHuang,微信公众号:strongerHuang】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嵌入式软件开发与非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区别?

    嵌入式软件开发与非嵌入式软件开发区别?设备驱动开发与裸机驱动开发区别?
    发表于 04-02 06:29

    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

    翻译自这篇博不同物理设备之间的数字转换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让其智能又强大。驱动设备的引擎是嵌入式软件,它是快速发展的IoT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篇博客主要谈
    发表于 10-28 08:21

    如何学习嵌入式软件开发

    1. 如何学习嵌入式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定要结合开发板来学习,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
    发表于 02-11 07:33

    嵌入式软件开发是做什么的?

    ,C语言作为门基础语言,无论对嵌入式软件还是硬件开发编程,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了解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
    发表于 12-15 16:39

    什么是嵌入式软件开发

    嵌入式软件开发又是指什么?   随着嵌入式软件系统结构越来越复杂,嵌入式软件
    发表于 04-20 08:43 8771次阅读

    嵌入式软件开发与Embedded-GIS

    1.嵌入式软件开发 市场现状 嵌入式操作系统 嵌入式软件开发特点 嵌入式
    发表于 02-28 10:39 36次下载

    Eclipse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

    随着嵌入式系统在通信、网络设施、航空、航海和航天等领域的大范围应用,需要功能强大的软件开发平台辅助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
    发表于 12-01 15:37 55次下载
    Eclipse<b class='flag-5'>嵌入式</b><b class='flag-5'>软件开发</b>平台

    ARM嵌入式软件开发

    ARM嵌入式软件开发ARM嵌入式软件开发ARM嵌入式软件开发
    发表于 01-15 17:29 65次下载

    嵌入式软件开发的优势分析

    为什么当今嵌入式行业会如此受欢迎呢?我们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有什么好处吗?小编就来说说我的看法吧,嵌入式软件开发的优势我们可以从几点来看。
    的头像 发表于 12-21 15:23 5220次阅读

    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

    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1 简介嵌入式软件定义嵌入式系统构成2 环境搭建2.1 Qt2.2 CLion2.3 Source Insight + v
    发表于 10-21 12:21 7次下载
    <b class='flag-5'>嵌入式</b><b class='flag-5'>软件开发</b>环境

    嵌入式软件开发做什么?嵌入式开发培训学哪些

    嵌入式行业可以说从幕后走到前台,大家对他都很熟悉了,我国嵌入式人才缺口每年在50万左右,相关调查报告称嵌入式软件开发是未来几年最热门和最受欢迎的职业之
    发表于 11-03 10:36 19次下载
    <b class='flag-5'>嵌入式</b><b class='flag-5'>软件开发</b>做什么?<b class='flag-5'>嵌入式开发</b>培训学哪些

    嵌入式软件开发的特点、设计流程、嵌入式软件的结构

           嵌入式软件开发的特点、设计流程、嵌入式软件的结构 嵌入式
    发表于 11-03 15:21 37次下载
    <b class='flag-5'>嵌入式</b><b class='flag-5'>软件开发</b>的特点、设计流程、<b class='flag-5'>嵌入式</b><b class='flag-5'>软件</b>的结构

    嵌入式软件开发入门

    1. 如何学习嵌入式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定要结合开发板来学习,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
    发表于 12-07 17:21 17次下载
    <b class='flag-5'>嵌入式</b><b class='flag-5'>软件开发</b>入门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ppt》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11-17 14:37 3次下载
    <b class='flag-5'>嵌入式</b><b class='flag-5'>软件开发</b>流程

    嵌入式软件开发软件开发的区别

    嵌入式软件开发软件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些关键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嵌入式软件开发是指
    的头像 发表于 01-22 15:27 2246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