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科技创新继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神舟十八号发射成功、嫦娥六号探月成功返回、月壤中发现分子水、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着陆、我国科学家开发出可规模制造的光子芯片材……点赞中国科技,致敬科技工作者!
点赞祖国
1月1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首航
在拖轮护送下,“爱达·魔都号”满载游客启航驶向大海
“爱达·魔都号”是一座“海上现代化城市”,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和科技水平,也是一项巨系统工程。它是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开启首次商业运营。
该邮轮总吨位达13.55万吨,有24层楼高、2125间客房、可载乘客5246人。其总长323.6米,型宽37.2米。邮轮的零部件数量多达2500万个,线缆超过4300公里,配置高达16层,拥有4万平方米的生活娱乐公共区域。
首航航线为上海-济州-长崎-福冈-上海。经过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建造的爱达·魔都号”邮轮项目团队先后攻克了重量控制、减振降噪和安全返港等贯穿邮轮全生命周期的三大核心技术,已形成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
1月6日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
今年1月全球上线的“本源悟空”,是目前我国先进的可编程、可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已为来自全球133个国家超1500万人次提供量子云服务,完成27万个量子运算任务。
我国科学家在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成功完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标志着国产量子算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月17日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专属“座驾”长征七号,首次采用手动点火;首次采用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方案。
天舟货运飞船是载人空间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继承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载人飞船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主要任务是为载人空间站运输货物和补加推进剂,并将空间站废弃物带回大气层烧毁。
1月19日朱雀三号火箭首次大型垂直起降飞试验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垂直返回技术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首次飞行试验,为朱雀三号实现2025年“首飞”奠定重要技术基础。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是我国首款不锈钢液体运载火箭,以液氧甲烷为燃料。
2月3日一箭九星捷龙三号首次承揽外星搭载发射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遥三任务发射流程
2月3日,捷龙三号遥三运载火箭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点火升空,将埃及NExSat-1星等9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是捷龙三号运载火箭首次承揽外星搭载发射,标志着火箭迈出了国际化发射的第一步。
作为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埃及选择捷龙三号海上发射为其发射NExSat系列卫星的首颗星,是对中国航天综合实力的充分认可,彰显了中埃双方在航天领域的互信互惠,也是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及其控股的中国火箭公司的运载火箭及国际海上发射服务的认可。
2月27日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在哈尔滨通过验收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建设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在哈尔滨通过验收,这是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被称为“地面空间站”,是“十二五”时期开始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它可以模拟真空、高低温、带电粒子、电磁辐射、空间粉尘、等离子体、弱磁场、中性气体、微重力等9大类空间环境因素,旨在聚焦航天领域重大基础性科学技术问题,构建空间综合环境与航天器、生命体和等离子体作用科学领域的大型研究基地。
3月20日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
鹊桥二号中继星作为探月工程四期后续任务的“关键一环”,将架设地月新“鹊桥”,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等任务提供地球月球间中继通信。
鹊桥二号中继星与2018年发射的嫦娥四号“鹊桥”中继星相比,技术创新更多、技术状态更多、功能更强、接口更为复杂、研制难度更高、任务时间跨度更大。此外,鹊桥二号携带了多台科学载荷,将开展科学探测。
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神舟十八号实施了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
据专家说斑马鱼与人类基因高度相似,斑马鱼和人类基因有87%的高度相似性,是一种模式生物(可用于研究与揭示生命体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物现象的一类生物)。
继 2016 年实现「太空种菜」以来,如果这次实现了「太空养鱼」,就意味着离人类在太空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又近了一步。
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4月30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10月26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
3名航天员在轨飞行187天,期间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先后开展了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工作。
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为空间站长期稳定在轨运行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同时,还在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完成了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
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成功
近月制动是嫦娥六号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的一次关键轨道控制。嫦娥六号探测器飞临月球附近时,实施“刹车”制动,使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从地球“怀抱”投入月球“怀抱”,实现绕月飞行。
嫦娥六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组成。为了踩好这一脚“刹车”,嫦娥六号轨道器配备了1台3000牛推力的轨道控制发动机,以进行引力捕获时的制动减速控制。然而,在这样的地月转移过程中,发动机工作时温度会升高,如果热防护做不到位,轨道器就会被高温“烧伤”。
为此,研制团队开创性设计了二次热防护复合系统,为轨道器穿上“超级防护服”。一方面使用复合隔热层,将发动机高温辐射影响尽量降低;另一方面,根据不同设备的温度需求个性化定制,进行二次热防护。层层防护让轨道器上重要载荷单机远离高温的“烘烤”,为嫦娥六号轨道器打造舒适的“旅行”体验。
5月10日我国科学家开发出可规模制造的光子芯片材料
光子芯片是未来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业界一直在寻找可规模制造光子芯片的优势材料。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欧欣领衔的团队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开发出钽酸锂异质集成晶圆,并成功用其制作高性能光子芯片。该成果5月8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5月10日“中国天眼”发现一批迄今最远中性氢星系
基于“中国天眼”FAST的观测数据,由我国科研人员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了一批迄今最遥远的中性氢星系样本。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天体物理杂志通讯》。
5月15日亚洲最大、中国首个发动机垂直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点火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据悉,该试验台可实现发动机在千帕级以下真空工作环境中持续千秒的高空模拟试验。本次点火试验成功,标志着试验台完全建成并具备试验能力,填补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垂直高空模拟试验台的空白,将为我国重大航天工程提供重要保障条件,为后续重型运载火箭试验条件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5月15日“超级显微镜”升级,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5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该工程于2016年11月开工建设,2023年7月全部建成,正式投入运行后将使上海光源的实验研究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5月23日超强耐寒电子皮肤助力我国极地科考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雷、杨静团队成功研发出新型电子皮肤。这种皮肤可在-78℃的严寒环境中,实现机器手的高拉伸、自愈合和高灵敏功能,对我国开展极地科考具有重大意义。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美国化学会志》。
5月29日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二运载火箭发射
5月29日下午,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附近海域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二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天启星座25星-28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5月30日我国科学家实现最大规模离子阱量子模拟计算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教授团队5月3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量子模拟计算方面的突破性成果。该团队首次利用二维离子阵列实现了目前已知国际最大规模、具有“单比特分辨率”的多离子量子模拟计算,为实现大规模量子计算提供了新路径。
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内蒙古四子王旗
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7月3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
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为空间站舱外管路、电缆及关键设备安装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并完成了舱外巡检任务。出舱航天员叶光富、李聪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7月23日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月壤中发现分子水
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发现了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ULM-1。这是科学家首次在月壤中发现分子水。相关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
9月6日我国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着陆
火箭回收过程示意图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268天后,于9月6日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此次试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渐趋成熟,后续可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超性价比的往返方式。
9月10日亚洲最大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成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65所铜川试验中心亚洲最大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登月工程落月主减速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9月11日朱雀三号可复用火箭十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9月22日我国创造世界水冷磁体技术新高峰,相当于地球磁场80多万倍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成功产生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打破了2017年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创造的41.4万高斯的世界纪录。
“中国天眼”核心阵试验样机开工建设
“中国天眼”再升级:FAST 核心阵试验样机建设启动,增加 24 台“小天眼”。
为进一步提升 FAST 科学观测能力,保持领先的科学优势,科研团队提出了一种低成本、可快速实施的射电望远镜阵列方案,充分利用 FAST 周边 5 公里内的优良电磁环境优势,建设 24 台 40 米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与 FAST 组成综合孔径阵,即 FAST 核心阵。
9月25日早上10点30分,在距离“中国天眼”不到 3 公里的一处山头上,一台 40 米级的射电望远镜开始吊装,“中国天眼”核心阵试验样机正式开工建设。
综上所述,2024年的科技突破不仅展示了人类智慧的无限潜力,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到绿色科技的快速发展,从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到量子计算的突破性进展,再到网络安全技术的升级,这些突破将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互动方式,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
芯片
+关注
关注
454文章
50677浏览量
423007 -
航天器
+关注
关注
0文章
195浏览量
20855 -
量子计算机
+关注
关注
4文章
529浏览量
25409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