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刚毕业一年半的硬件工程师,记录一下近期处理的几个EMC问题:
出于职业敏感性,涉及的具体设备名称及用途略去
设备A,外发他国出口时,需要进行FCC class B认证,在认证后查出来辐射超限(也不知道前面的研发工程师搞什么飞机~),设备退回后在国内找了家机构检测出具了报告,报告显示有3个频点超限,分别是480M,960M,750M。看到这三个频点,出于职业敏感性,是不是觉得其中的480M有些熟悉?——USB2.0标准的全速工作频率就是480M,而480M的二次谐波恰好就是480*2=960M。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设备到位后,立马拉去射频那边,在暗室用频谱分析仪扫一波(此处不得不感慨大平台的好处,当初秋招没选错hhh)。扫出来发现报告中的三个频点的辐射强度确实相对高了很多,然后由大探头改为小探头定位辐射的具体位置,发现480M和960M的辐射在整机的多处表现均异常强烈,而750M固定在一处表现出强烈辐射,基于前者的情况,拆机进行更进一步的定位。
拆机后对设备主体进行旋转扫描(仅拆外壳,电路连接保持不变),发现辐射在A电路板(姑且如此称呼)经由一条约半米长的线缆和电刷环到B电路板这条路径上非常强烈。打开原理图,发现该线缆为一条4芯的USB2.0线缆(5V,DM,DP,GND)。而750M定位的位置为一块激光管驱动板的对外连接处。
至此,大抵是破案了。
接下来该考虑的就是如何搞定他们了。
首先,分析USB信号辐射超标的原因,这个usb网络经由未加屏蔽且较长的线缆,以及电刷环,即使两根差分线进行了双绞,但是阻抗肯定存在相当程度的突变,而且信号在途径电刷环这里时,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更是加强了信号的辐射。
怎么解决呢?无非是将信号源的强度减弱,或者是使用屏蔽材料吸收辐射这两种思路。由于usb的host端是SOC,在跟固件同事沟通后,无奈的确认无法在软件层面通过USB配置去降低驱动能力,那么只能在硬件上面着手了。
因为USB过了很长的线缆,在不考虑换用带双屏蔽的线缆的情况下(成本达咩~),首先在预留的两个匹配电阻处(实际焊接0R电阻)处加入了一个共模电感,3个频点的辐射强度均有了一定降低(2~4dbm不等),但是仍然不够。看着这么长的线,考虑再使用磁环进行抑制,根据工作频率选择了镍锌铁氧体材质(高频频段效果较好),测量过线缆直径后选择了能套进去的最小内径磁环(贴合越紧密效果越好),接下来淘宝寻找物料ing,在跟商家确认可以开发票后(笑)遂下单,到手串上去一个磁环后,发现辐射确实有一丢丢降低,那么——加大剂量!在串了五六个磁环后,发现再增加磁环的效果已经微乎其微了(最佳剂量),480M频点的辐射强度相比之前降低了6dbm左右,但是诡异的是,960M频点的强度相对之前竟然有略微增强!!!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暂时还没有想通,以后想通了再补上吧~
但是不论什么原因,960M的辐射还是要压下去的,加磁环没用了,那么我们就换一种方法。既然高频部分超标,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个低通滤波器把它给吸收呢。行动起来,以600M为截止频率,在反复的计算,试,凑(玄学ing)下,最终在USB的差分线上各自对地接了一个pF级电容,960M频点的辐射强度低于预期值。
至此USB信号的辐射问题暂时告一段落了,可是别忘了,750M频点还在等着呢。
750M辐射点位于激光驱动板与激光器线缆的连接处,通过线缆连接激光器,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对这个驱动板进行电路上的变更,所以只剩下抑制(大力出奇迹)这一条路了,套了4个磁环(我发现即使是镍锌铁氧体这种材料,对750M频率的抑制能力也并不是很强,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材料),在连接处贴了五六层屏蔽铜箔,终于勉强将辐射降低至限值以下了。时候在跟负责这块电路的工程师沟通的时候,我们一致猜测可能是此处同轴连接线和PCB焊接处出现了阻抗突变,导致了频谱能量的泄露,当然,具体是什么原因还得靠他们在下一次迭代中去进行排查了。
至此设备A的整改告一段落。
设备B,多位客户反馈,因为使用场景的原因,客户在一边使用设备一边使用对讲机通信的时候,设备上面的某个传感器数据会出现错误甚至死机的情况。
设备到手,还是老三样,拉去暗室用频谱仪扫描复现问题。查询原理图,发现异常的数据来自于一块通过较长连接线(又是连接线 —_— )连接主控板的传感器数据板。示波器设置交流耦合,探头怼上传感器数据板的线缆3V3电源网络,打开对讲机——电源纹波从20mv左右陡然升至300+mv,好家伙,线缆貌似成天线了(笑),接下来同样的方法继续测试两个IIC信号线,发现耦合进来的对讲机信号均是非常大的,基本上可以确定,这就是导致数据乱码以及小板上面单片机的死机停发的原因。
怎么处理呢,有了对付设备A的经验后,先上磁环抑制线缆的信号突变 —— 这里可能会疑惑了,前面用磁环不是为了阻止信号向外辐射吗?这里不是辐射出去啊。即使是吸收进来的高频信号,只要在线缆上存在,也一样可以进行抑制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了解一下磁环的抑制原理。
在使用磁环大法后,设备B对于对讲机的抗干扰能力确实好了一些,当时在对讲机贴近设备时,仍然会出现乱码的情况,这个时候使用示波器继续观测线缆传输过来的信号波形,发现以电源网络为例,纹波叠加外部干扰后的幅度仍然高达120mv+。还是从降低信号干扰幅度的角度出发,因为板子安装的位置比较刁钻且不能拆卸,不好加共模电感,看原理图,在连接器入口位置也有nF电容滤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接口处额外加了一颗220uF的聚合物电容充当“大水塘”作为电源的缓冲。在这里实现类似“阻尼”的效果。装机通电实测纹波叠加外部干扰后的幅度降低至约80mv,虽然仍然不算很低,但是没有再复现数据乱码或者死机的情况了。
至此,设备B的整改也完成了。
总结一下这两次整改经历,在遇到EMC问题时,应该先复现问题,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使用工具(示波器,频谱仪等)定位问题点(具体的电路,模块)。解决思路基本上是降低信号强度(减弱信号源)和屏蔽吸收(传播过程中减弱)两种,具体使用的手段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辐射频率利用不同材料,规格的共模电感,滤波器,磁珠等器件或者电路,亦或者增加金属屏蔽层(同轴电缆,金属壳等)达到目的。
当然,作为行业新人,若有错漏,欢迎大佬指正(严肃脸),另外转载请注明出处。
-
电路设计
+关注
关注
6673文章
2449浏览量
204026 -
硬件设计
+关注
关注
18文章
396浏览量
44562 -
EMC兼容
+关注
关注
0文章
22浏览量
4231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