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京东保险 王奕龙
到本节 Mybatis 源码中核心逻辑基本已经介绍完了,在这里我想借助 Mybatis 其他部分源码来介绍一些我认为在编程中能 最快提高编码质量的小方法,它们可能比较细碎,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于方法的长度和方法拆分
之前我在读完《代码整洁之道》时,非常痴迷于写小方法这件事,它强调“每个方法只做一件事,方法的长度不能超过 5 行”等观点。
记得某次代码评审时,有同事对将一个大方法拆分成多个小方法提出了异议:拆分出的小方法不能算作做了一件事,它们都只是大方法中的一个“动作”而已,所以不应该拆分巴拉巴拉。
这个观点让我说不出什么,后来我也在想:如果按照这个观点,多大的方法都可以概括成只做了一件事,那么我们就需要将所有的逻辑都“摊”到一个方法中吗?我觉得拆分方法目的不是在界定一件事还是一个动作上,而是 关注方法的可读性,拆分方法太多确实让代码变得不好读,需要辗转在多个方法之间,但是不拆的可读性也会差,所以接下来我想根据 Mybatis 这段代码来简单谈谈我对写方法的观点:
public class XMLConfigBuilder extends BaseBuilder { private void parseConfiguration(XNode root) { try { propertiesElement(root.evalNode("properties")); Properties settings = settingsAsProperties(root.evalNode("settings")); loadCustomVfsImpl(settings); loadCustomLogImpl(settings); typeAliasesElement(root.evalNode("typeAliases")); pluginsElement(root.evalNode("plugins")); objectFactoryElement(root.evalNode("objectFactory")); objectWrapperFactoryElement(root.evalNode("objectWrapperFactory")); reflectorFactoryElement(root.evalNode("reflectorFactory")); settingsElement(settings); environmentsElement(root.evalNode("environments")); databaseIdProviderElement(root.evalNode("databaseIdProvider")); typeHandlersElement(root.evalNode("typeHandlers")); mappersElement(root.evalNode("mappers")); } catch (Exception e) { throw new BuilderException("Error parsing SQL Mapper Configuration. Cause: " + e, e); } } }
如上是 Mybatis 解析配置文件中各个标签的方法,它将每个标签的解析都单独定义出了一个方法,这也是我一直遵循的写方法的观点:最顶层的入口方法应该是短小清晰的步骤,在主方法中编排好方法的执行内容,这样主方法便是清晰明了的执行流程,我们便能一眼清晰的知道该方法做了什么事情,而针对各个具体的环节或者要改动哪些逻辑,直接跳转到对应的方法即可。
至于该不该将某段逻辑抽象成一个方法,我的观点是 能不能一眼看明白这段逻辑在干什么,如果不能,那么就应该被抽象到一个方法中,否则将其保留在原方法中也是没有问题的,对方法的抽象从来都不在于方法的长度,可读性 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此外,还有一个能提高代码可读性的方法是: “合理使用换行符” ,如下代码所示:
public class Configuration { // ... public Configuration() {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JDBC", JdbcTransactionFactory.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MANAGED", ManagedTransactionFactory.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JNDI", JndiDataSourceFactory.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POOLED", PooledDataSourceFactory.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UNPOOLED", UnpooledDataSourceFactory.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PERPETUAL", PerpetualCache.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FIFO", FifoCache.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LRU", LruCache.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SOFT", SoftCache.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WEAK", WeakCache.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DB_VENDOR", VendorDatabaseIdProvider.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XML", XMLLanguageDriver.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RAW", RawLanguageDriver.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SLF4J", Slf4jImpl.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COMMONS_LOGGING", JakartaCommonsLoggingImpl.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LOG4J", Log4jImpl.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LOG4J2", Log4j2Impl.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JDK_LOGGING", Jdk14LoggingImpl.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STDOUT_LOGGING", StdOutImpl.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NO_LOGGING", NoLoggingImpl.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CGLIB", CglibProxyFactory.class); typeAliasRegistry.registerAlias("JAVASSIST", JavassistProxyFactory.class); languageRegistry.setDefaultDriverClass(XMLLanguageDriver.class); languageRegistry.register(RawLanguageDriver.class); } }
在 Configuration 的构造方法中,进行注册别名操作时使用了换行符进行分割,它将 TransactionFactory 相关的紧挨在一起作为一组,再将 DataSourceFactory 相关的紧挨在一起等等,这样在分门别类查看这段代码便是清晰的,即使它们都在一个方法中。
方法的编排
在《代码整洁之道》中提出了代码中 方法要从上到下排列,读方法就像读报纸一样,因为方法被抽象提炼出来,阅读时必然会造成在多个方法间切换的问题,那么如果我们将方法从上到下依次排列,能够在屏幕中同时看到所有相关方法的话,那么这样的确方便了阅读,比如 methodA 依赖 commonMethod 方法的排列:
@Override public void methodA() { commonMethod(); } private void commonMethod() { // ... }
此时如果增加 methodB() 也要复用 commonMethod() 的话,那么我并不会像下面这样排列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methodA() { commonMethod(); } private void commonMethod() { // ... } @Override public void methodB() { commonMethod(); }
因为我们在看一个方法时,始终要坚持 自上往下读 的原则,不能在看 methodB() 的时候,再跳回到上面去,而是需要像这样:
@Override public void methodA() { commonMethod(); } @Override public void methodB() { commonMethod(); } private void commonMethod() { // ... }
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如果 某个方法被复用的次数过多,它的位置则越靠近类的下方。在《软件设计哲学》中也提到过 专用方法上移,通用方法下移 的观点,这也是在提醒开发者,当看见某个私有方法在类的尾部时,它可能是一个非常通用的方法,对它的修改就需要特别谨慎。
方法的声明
在业务代码中经常会看到接口中某方法声明抛出异常:
public interface Demo { void method(Object parameter) throws Exception; }
但是对要抛出的异常类型并没有明确的声明,只知道会抛出 Exception,对于具体的原因一无所知。如果想清楚的了解,可以借助注释(如果有的话),否则就需要去探究它的具体实现,这对想直接调用该方法的研发人员来说非常不友好,增加了 “认知负荷” ,那该怎么办呢?
《图解Java多线程设计模式》中提到过一个例子非常有启发性,它说方法签名中标记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能表示两种含义:第一种比较容易被想到,表示该方法可以被打断/取消;第二种含义是,这个方法耗时可能比较长。
比如 Thread.join() 方法,它声明了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它的作用是让当前执行的线程暂停运行,直到调用 join() 方法的线程执行完毕。当我们在一个线程实例上调用 join() 方法时,当前执行的线程将被阻塞,阻塞时间可能会很长,如果在阻塞期间如果另一个线程中断(interrupt)了它,那么它将抛出一个 InterruptedException。所以,我们能够在 throws 声明中,获取某方法关于某异常的信息。
在 Mybatis 源码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下:
public interface Executor { int update(MappedStatement ms, Object parameter) throws SQLException; }
它声明出 throws SQLException 表示 SQL 执行的异常,它被抛出了我们便能知道是 SQL 写的有问题。我认为直接将方法上声明 throws Exception 的签名并不添加任何注释是一种懒惰。异常精细化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比如日常报警容易看,增加方法可读性,能够通过声明知道这个方法会抛出关于什么类型的异常,便能让接口的调用者判断是处理异常还是抛出异常。
方法的参数声明也很重要,我认为在业务代码中除了要遵循方法入参不要过多以外,还需要遵循 随着重要程度向后排序 的原则,以 Mybatis 中如下方法为反例:
public class DefaultResultSetHandler implements ResultSetHandler { // ... private final Map< String, Object > ancestorObjects = new HashMap< >(); private void putAncestor(Object resultObject, String resultMapId) { ancestorObjects.put(resultMapId, resultObject); } }
向缓存中添加元素的方法 putAncestor 将入参 String resultMapId 放在第一位更合适。
关于代码自解释
每次提到命名或者在为接口命名时,之前我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让它自解释的想法,但是随着对软件开发理解的变化,这种想法的欲望在逐渐降低,原因有二:
阅读习惯:对国人来说,可能大多数人没有先去读英文的习惯,更倾向于读中文相关的内容,比如注释
英语水平参差:可能有时候想要自解释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如果使接口名变成了长难句,可读性将降低
当然,花时间来好好为变量和方法命名,是非常值得的,它能大大的提高可读性,最好的情况是:当读者看到它时,就已经基本领会了它的作用。尽可能的让它们明确、直观且不太长。如果很难为变量或方法找到一个简单的名称,这可能暗示底层对象的设计不够简洁,《软件设计哲学》提出了一种观点:考虑 拆分成多个分别定义 或者为其 添加上必要的注释。此外,我觉得命名保持一致性也非常重要,比如在项目中对于补购已经命名为 AddBuy,那么便不要再引入 SupplementaryPurchase 和 Replenishment 等命名,团队内成员将知识统一才是最好的,并不在于它在英文语境下是否表达准确。
但是,Mybatis 为什么能够在很少注释的情况下又保证了它的源码自解释呢?而且在《代码整洁之道》中也持有对注释的消极观点:
... 注释最多只能算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若编程语言有足够的表达力,或者我们长于用这些语言来表达意图,就不那么需要注释——也许根本不需要。 注释的恰当用法是弥补我们在代码中未能表达清楚的内容... 注释总是代表着失败,我们总有不用注释便很难表达代码意图的时候,所以总要有注释,这并不值得庆贺。
因为 Mybatis 中方法做的事情足够简单,像简单的 query 和 doQuery 方法,或者再复杂一些的 handleRowValuesForNestedResultMap 也能知道它是在处理循环引用的结果映射集。而在业务代码中就不太一样了,仅靠几个简短的词语并不能将方法的作用解释清楚,想让它自解释就会导致方法名写的很长,而且多数情况下,研发同事并不愿意花精力去翻译那冗长又蹩脚的方法名,给人更多的感受是:“这写的都是什么?”。如果想在业务代码中保证“代码自解释”的话,还是需要认真的去写注释。因为业务功能相对复杂,而方法名本身所能表现的东西又非常有限,通常并不能仅通过方法名来表达其含义,注释能够在此处为方法表达带来增益。但因此认为注释是弥补方法名表达能力欠佳的补丁,就有些偏颇了,因为随着注释写的越来越多,你会发现:注释其实是代码的一部分,它不光提供代码之外的重要信息,还能隐藏复杂性,提高抽象程度,这还反映了开发者对代码的设计和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新的开发者加入时,也能让他快速理解代码,降低出现 Bug 的概率。
不过,也有一些命名方法能够帮我们提高方法的可读性,比如 instantiateXxx 表示创建某对象,initialXxx 表示为某对象中字段赋值。
还有一点值得学习,Mybatis 源码中会在目录下创建 package-info.java 来注释包路径,以 src/main/java/org/apache/ibatis/cache/decorators/package-info.java 为例,它注释了该目录都是缓存的装饰器:
/** * Contains cache decorators. */ package org.apache.ibatis.cache.decorators;
这样我们就能够知道该路径下的定义是与什么有关了。不过,这会使得该文件夹杂在各个类之中,如果能在命名前加上 a- 成为 a-package-info.java 被置于顶部的话,会更整洁一些:
“能用就行” 其实远远不够
“代码整洁与否不是一件主观的事情,这需要始终站在阅读者的角度考虑”是学习软件设计带给我最大的启发,“该如何设计能让开发者更轻松得读懂”也成了在写代码时常常考虑的问题。《软件设计哲学》中提到过“永远不要反驳他人对代码可读性的评价”的观点也正是在强调这些。
到现在回看本专栏,发现真正的讲好设计原则和代码的写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不想只讲理论,而想结合实践又需要结合大部分 Mybatis 源码,所以它们在内容上,源码介绍会占得更多一些,当然这也是我觉得稍有遗憾的点,如果这都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的话,实在感激涕零。
虽然本专栏始终围绕着如何将代码写得更整洁和优雅做讨论,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学会“负重前行”:和凌乱的代码相处。一些凌乱的代码可能写过一次后便不再变更,所以有时候没有必要为了优雅强迫症而去重构它们,它们可能始终会被隐藏在某个方法后面,默默地提供着稳定的功能,如果你深受其扰,可以考虑在你读过之后为这段代码添加注释,之后看这段代码的开发者也能理解和感谢你的用心,否则因为优雅的重构导致线上生产事故,可就得不偿失了。
实际上,能写好代码对于程序员来说并不是一件特别厉害的事情,它只能算是一项基本要求,而且随着 AI 的不断发展,它在未来可能会帮我们生成很好的设计。当然,这也不是放任的理由,写烂代码的行为还是需要被摒弃的。在最后我想借先前读过的雷军的博客《我十年的程序员生涯》的节选来结束本专栏:
有的人学习编程技术,是把高级程序员做为追求的目标,甚至是终身的奋斗目标。后来参与了真正的商品化软件开发后,反而困惑了,茫然了。
一个人只要有韧性和灵性,有机会接触并学习电脑的编程技术,就会成为一个不错的程序员。刚开始写程序,这时候学得多的人写的好,到了后来,大家都上了一个层次,谁写的好只取决于这个人是否细心、有韧性、有灵性。掌握多一点或少一点,很快就能补上。成为一个高级程序员并不是件困难的事。
当我上学的时候,高级程序员也曾是我的目标,我希望我的技术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后来发现无论多么高级的程序员都没用,关键是你是否能够出想法出产品,你的劳动是否能被社会承认,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成为高级程序员绝对不是追求的目标。
希望大家不仅能写出好代码,还能做出属于自己的产品,为生活乃至世界添一份彩。
审核编辑 黄宇
-
源码
+关注
关注
8文章
651浏览量
29341 -
mybatis
+关注
关注
0文章
61浏览量
6730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