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7年注定是中国AI领域不平凡的一年,至少在融投资上而言,我们看到了资本一浪高于一浪的涌入与争夺。
2017年注定是中国AI领域不平凡的一年,至少在融投资上而言,我们看到了资本一浪高于一浪的涌入与争夺。今年10月,旷视科技(Face++)完成了C+轮高达4.6亿美元融资,不仅一举超越了此前商汤科技的4.1亿美元B轮融资,也同时刷新了全球AI领域的融资记录。而到了11月,云从科技完成了B轮5亿元人民币融资,加上此前广州市政府对云从科技的20亿元人民币的政府扶持资金,云从科技总计获得25亿元发展资金。
而以上仅仅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三家头部独角兽公司的融资情况,如果算上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其他玩家,以及如自动驾驶领域蔚来汽车,AI芯片领域的寒武纪、深鉴科技等独角兽,还有智能硬件、机器人领域各种创业公司的融资,2017年国内全年AI领域的融资额将超过200亿人民币。
获得了上述融资以后,目前国内AI公司的估值变得令人咋舌。以计算机视觉龙头商汤科技为例,在传闻阿里巴巴战略投资了15亿元人民币之后,商汤科技的估值达到了30亿美元,折合196亿元人民币,而旷视、云从等估值也早已超越了百亿级。在经历了2016年~2017年的投资热潮以后,中国的AI公司的估值如火箭般上升,甚至与比特币相比也毫不逊色,以至于投资人感叹AI项目太贵的同时,很多业界人士开始质疑中国AI公司的估值是否过高了。
对于当前国内AI公司的估值,我们也许只能说,人工智能对于未来实在太重要了,以至于资本和投资者都愿意付出如此多的溢价去获得“船票”。而最值得我们去考虑的是,未来2年~3年这一批获得了高估值的AI公司应该如何发展才能够长期支撑起估值?为此有必要去建立起一个成熟度模型框架,去观察、跟踪这批正在“通往潜在巨头之路”公司的发展路径。
AI企业成熟度模型
在历史上,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先后经历了两次低谷期。而目前这波人工智能浪潮的再次兴起,其本质原因是孜孜不倦积累30多年的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的集中爆发,在尤其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AlphaGo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让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又一次回到了大众的视野,进而又促进了资本对于人工智能优秀项目的追逐,也使得原本已经四分五裂到各个自学科的人工智能界,又一次大一统地重新回到了人工智能的旗帜之下。
然而这波资本的红利期,目前已经基本属于过去式。
如对于领头羊商汤科技而言,过去一两年支撑起其接近200亿元估值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汤晓鸥教授本人,以及商汤科技自身表述的豪言壮语:“精通深度学习的人基本都读过PHD,中国在这方面目前总共也就一、两百号人,而商汤包揽了120人。”而今后商汤要继续支撑其估值,除了人和团队以外,必定是其AI产品的商业化应用。为了更好地观察、跟踪目前人工智能公司未来的演进,本文专门提出一个AI企业成熟度模型,如下图所示。
阶段一:基础技术服务商。
在AI应用场景尚未成熟和得到市场验证之际,任何AI企业都倾向于从事基础技术的积累,这点无论对于国内外AI初创企业而言都是一样的,最典型的案例是DeepMind。目前大多数国内AI初创公司均属于或者准备脱离这一阶段,基础技术积累阶段的特征是对于人才的争夺,以及采取类似于实验室形式的AI技术与算法研发,而其核心驱动因素是团队与人才。
在此阶段,AI企业们大多热衷于在各个顶级会议发paper以及参与到各项国际AI竞赛的刷榜之中。由于技术的商业化程度不足,往往只能通过项目制形式为客户提供AI技术服务,即简单粗暴地卖模型、卖算法,如人脸识别技术服务、基础语言识别服务、金融领域的知识图谱工程等。但以人和算法作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不可持续的,尤其目前深度学习领域的算法红利期变得越来越短,而人才缺口也在逐渐被填补。
阶段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单点技术本身无法构成一项完整的应用和产品,比如狭义的人脸识别技术,需要与其他业务或者产品结合。比如技术+摄像头,成为智能视频监控设备,或者与传统支付产品结合,在密码/手机验证码上再加一层人脸识别验证,类似还有ATM机上增加人脸识别,才能在特定场景中形成具备商用价值的应用。
阶段三:AI产品化阶段。
单靠基础AI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本身,都难以成就一家伟大的AI公司,因为哪怕再好的技术和解决方案,都逃脱不了作为别人产品附属的定位,AI企业要走得更远的话,产品化是一条难以绕过的道路,这点我们可以在科大讯飞以及前些年百度所走的弯路上,看得再清晰不过了。对于目前国内AI公司的估值,未来离不开推出市场上具有影响力以及粘性的工业级/消费级AI产品,单纯的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很容易就触碰到天花板。
阶段四:协同生态构筑者。
产品背后的协同生态构筑,是AI企业成熟度的最终标志。什么是协同生态?我们以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为例,正如亚马逊Echo推出开始时应用(Alexa的Skill)的数量惨不忍睹,随后当Echo出货量爆炸式增长后,亚马逊吸引了大量开发者融入Alexa生态中,目前Alexa已经有了一万多个Skill。而其中的关键驱动力,是亚马逊强大的云计算能力——通过AVS(Amazon Voice System)以及ASK(Amazon Skills Kit)的开放,搭建了一个开发门槛低得不能再低的生态,开发者甚至完全不需要有任何语音识别的技术积累,AVS会解决所有的语音识别和语义处理等事情。这种类似于Echo的协同生态,能够以AI产品为中心驱动大量的参与者加入到生态之中,并成为企业未来利润的源泉。
演进中的“点、线、面、体”
对于目前国内这批已经取得如此高估值的AI独角兽,其未来最终的使命必定是成为伟大的AI产品公司——即全面产品化、产品协同生态化,否则我们无法想象在一个未来AI算法变得越来越普世、技术方案门槛变得越来越低的时代,一家AI公司仍然依靠单纯的技术服务该如何生存。
上文提出的AI企业成熟度模型,正是一家企业从技术情怀及崇拜出发、逐渐演变为伟大AI产品公司的路径,四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一个从“点”到“线”再到“面”,最终到“体”的演进过程。
“点”,就是单点技术服务商,也是在整个AI产业链上提供单点价值的角色,供给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图像OCR、到娱乐级别的人脸变妆、颜值检测等技术方案,以及产业辅助层面的各类数据标注服务,显而易见单点技术的天花板通常都比较低,至少相比目前大部分AI企业的估值而言。
“线”,即围绕特定细分场景,能够将各个单点连接为线条的角色,也就是上文中AI企业成熟度模型中的第二阶段整体技术提供商。“线”的概念,其实类似于传统管理咨询中的纵向一体化,在特定的垂直行业(或者其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如安防行业中的视频监控),通过整合自身或者上下游的“点”提供全栈服务,形成整体垂直领域的解决方案。以旷视科技为例,目前旷视推出了自身的全帧率、全画幅智能人像抓拍摄像头,里面也使用了旷视自主设计、为自家人脸识别算法优化的FPGA芯片,这样通过算法—芯片—硬件三点为线,形成了安防视频监控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全栈服务从单点的人脸识别算法商走到了上游。
“面”和“体”,即AI产品化阶段,当AI整体解决方案足够标准化,进化为具有市场普遍性和粘性的工业级/消费级AI产品后,就进入了“面”的阶段,从而在面上覆盖更多的市场领域。而当“面”(产品)足够成熟,能够为足够多的第三方合作伙伴赋能时,正如亚马逊Echo案例中,AVS为第三方赋能语音识别和语义处理,就演进为“体”,即协同生态体系。
估值堰塞湖与涟漪效应
在稍早前《500家国内AI企业大数据分析:产业布局与融投风云》一文中,通过梳理目前国内超过500家AI企业的领域分布,我提出了一个接近纺锤体的AI产业形态分布:
大多数AI初创企业集中于通用AI技术以及成为了投资热点的消费级终端(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能硬件)上。行业场景应用方面虽然公司的绝对数量不少但过度集中于自动驾驶、智慧医疗和智慧金融上面,三者占了场景应用层65%的企业数量,融资金额更是占绝对多数。这反映了当前AI产业所面临的一个事实——在本轮AI创业浪潮之中,优秀资源(科学家、资金)集中在通用AI技术上。
通过这项分析发现,根据IT桔子数据,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有超过500家AI初创公司,其中大部分分布于场景应用和消费级终端上,但整体产业大部分融资额都集中在了如商汤、旷视、依图等通用AI技术企业上。原因在于本轮AI领域融投资的核心逻辑在于投人和团队,而杰出科学家创业团队往往热衷于创办通用AI技术企业,其中最热门的莫过于受益于深度学习最多、相对较成熟而且离商业化最近的计算机视觉领域,因此才有了现在由商汤、旷视领衔的计算机视觉独角兽乐园。
估值的终验
我们看到,当前这波AI领域融资红利期目前基本结束,由于优秀科学家团队的稀缺性,使得产业整体融资和估值出现了明显的马太效应,以至于在通用AI技术领域出现了估值的“堰塞湖”。对于湖水中纷纷拿到了巨额融资的独角兽们而言,资本既是一剂贯穿筋脉的强心针,同时也是压力和焦虑的源泉。尤其是对部分习惯于实验室式研究,以及在各类顶级会议上发paper的科学家创业公司,技术的商业化压力变得更大了。
当然,对于部分尤其是中小AI公司而言,继续选择“点”和“线”作为自身产业定位是没有问题的,产业同样需要多样性的生态,但对于估值动辄百亿级别的独角兽们,唯一的一条道路就是成为伟大的AI产品公司,向着全面产品化的“面”和“体”演进。否则,单纯的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基本上难以获得匹配其估值的未来营业收入。
回到估值问题上,目前优秀科学家团队、项目、技术都相对缺乏,明星企业拿到了如此高估值是可以理解的。但真正的问题是,在不远的未来,当上述因素都变得不再稀缺的情况下,谁能够游到全面产品化的岸上。
-
AI
+关注
关注
87文章
31364浏览量
269769
原文标题:科大讯飞、商汤、旷视......国内AI公司靠什么支撑高估值?
文章出处:【微信号:gh_211d74f707ff,微信公众号:重庆人工智能】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