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产业衰落
智能穿戴设备已经进入人们视野很多年,但是大多数人对于智能穿戴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甚至以为最常见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也就代表了智能穿戴。其实,智能穿戴本义是指对用户日常穿戴的东西进行智能化设计,除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项链等等,还有VR或者其他高科技的穿戴设备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作为智能手机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科技概念,智能穿戴设备标志着电子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智能穿戴技术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从产品定义、生产、营销、供应链、销售等各个环节,均出现互联网化的特点,对创业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智能穿戴这场革命的火种源自硅谷,然而真正蔓延却是在中国。近几年,从谷歌眼镜到Eyephone,从Fitbit到inWatch,一股酷炫的智能穿戴之风正刮向传统商业领域。据相关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资本实验室共收录智能穿戴技术创业投资案例25起,披露融资额共计3.14亿美元,累计融资额达到5.87亿美元;而在所有的投资案例中,有13家企业将智能穿戴技术带到军事、运动、健康医疗等专业领域。
前几年,我国各种智能硬件层出不穷,最通用的做法就是做个app,将设备和手机连在一起,在手机端通过app来查看设备的状态,这种以手机作为智能载体的智能穿戴产品实现方式最为常见。此后,以手机作为智能载体的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服饰、智能首饰等等智能产品接二连三的被生产出来。
但是,从去年开始智能穿戴市场热度大幅退减。2016年底,摩托罗拉表示由于市场吸引力不足,将无限期推迟旗下搭载Android Wear系统的智能手表Moto360;而最早涉足有着智能手表鼻祖称谓的Pebble,经历大裁员之后,折价十余倍被Fitbit收购。智能穿戴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就连被无数人推测将要再一次改变世界的谷歌眼镜项目也停摆了。
曾几何时,用30到50美元,就能买到一块带蓝牙操控、可通话功能的国产“智能手表”。然而,现在它们都逐渐“逝去”了。唱衰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主流的声音,前几年的风口论早以销声匿迹。
智能穿戴想要死灰复燃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在唱衰智能穿戴设备,但各大数据调研和分析公司认为:它们还有更大发展空间。市场研究机构IDC报告称,健康和健身似乎仍是可穿戴设备最受欢迎的应用领域。
其实就在前两年,智能穿戴设备还人气满满,看惯了手机平板的人们,面对能够随身穿戴、检测心率的小玩意十分感兴趣。一时间智能穿戴产品遍地开花,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T恤、智能跑鞋……切切实实给了我们一种“万物皆智能”的感觉,不过未来真的来了么?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这些曾经心爱的产品渐渐成为了鸡肋。
目前可穿戴设备在运动、医疗等很多垂直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是当前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未能掀起大的浪花。以苹果智能手表AppleWatch为例,苹果公司正在探索如何帮助用户减轻慢性病负担,而这一举动可能促使保险公司与苹果这样的公司合作的可能性。
对此,风投公司BessemerVenturePartners关注健康领域的投资家史蒂芬·克劳斯(StephenKraus)指出,穿戴设备的重点应该针对拥有特殊需求的人群,这其中还蕴含着巨大的机遇。这也会帮助将可穿戴设备从“拥有很好产品”向“必须拥有产品”过渡。无独有偶,Fitbit也看到了这个机会。该公司目前不仅仅追踪健康数据,还在开发可监控睡眠暂停现象的睡眠障碍症。
或许从这点上来说,可穿戴设备不是没机会。IDC数据显示,从2016年第4季度开始,可穿戴市场开始出现了回暖迹象,2017年的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总量达到2470万块,同比增长17.9%。同时,今年的智能服饰市场全球出货量也有望突破300万件。毫无疑问,对于智能穿戴设备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市场调研公司StrategyAnalytics预计,2022年可穿戴设备的整体销售收入将达到450亿美元。在他们看来,呈指数级增长的智能穿戴行业,将是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
智能可穿戴设备要想“死灰复燃”,企业就必须重新聚焦打造价值闭环,同时需要解决“产品和服务的稳定可靠性”、“完善的场景应用和数据服务”和“完整的个人行为和健康数据服务体系”三大问题。
智能穿戴的潜力如何
根据IDC的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苹果Apple Watch系列出货量为800万左右,占据该季度智能穿戴市场的榜首,Fitbit位居第二,出货量为540万左右。在2017年全年数据中,苹果的Apple Watch系列总销量为1770万支,高居第一;国内厂商小米凭借小米手环系列产品位居第二,出货量为1570万支。苹果的Apple Watch系列产品在2017年表现抢眼,增长率55.9%。小米位居第二,但是出货量较去年出现了0.3%的下滑。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指可直接穿在身上或整合到衣服、配件中,且可以通过软件支持和云端进行数据交互的设备。其思想和雏形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70-80年代有概念设备推出,2012年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终端开始爆发,2013年下半年进入产品密集发布期。当前可穿戴终端多以手机辅助设备出现,其中以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最为常见,三者占据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70%以上。
从IDC现在及以往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国外企业依然在智能穿戴市场中占据主导,但是小米、华为等国产品牌在数量上已经迎头赶上,随着国内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相信国产品牌也会越来越不逊色与国外品牌。而且国内对于儿童和老人的安全问题更为关注,因此以精准定位和独立通话为基础的智能手表未来依然会是一个需求旺盛的品类,对于国内智能穿戴市场的发展是一个不小的助力。在健康观念不断深入、白领工作压力过大和生活水平提高等各方面因素的促进下,应用于运动健康领域的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的增长潜力也很大。因此,国内智能穿戴设备的潜在市场依然广阔,未来大有可为。
但是,目前的智能穿戴设备并不能摆脱手机的控制,使用体验并不尽如人意,而且电池续航能力不足,导致智能穿戴设备连续使用的时间较短,消费者购买后的使用频率大为下降,从而使得智能穿戴设备在许多消费者眼中更像是一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不过这并不妨碍智能穿戴设备成为市场的“宠儿”,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独立连接和续航等问题得到解决,智能穿戴设备将会呈现更为繁荣的局面。
-
智能穿戴
+关注
关注
2文章
389浏览量
39606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