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不仅要求我们的科研能力领跑世界前沿,更要求广大科研机构院所能作为重要“辐射源”带动起全社会的科研创新能力。就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科技部公布了“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来自上海光源的两项用户成果“实验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实现氢气的低温制备和存储”同时入选。
上海光源,大家熟悉的“鹦鹉螺”,聚焦重大基础科学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的国家级大科学装置,也是一个向社会开放的共享实验平台。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有462家单位的2000多个研究组超过2万人利用上海光源开展科学研究,研究成果超过4000项,其中在美国《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的科研论文达80篇。
张立娟,研究员,上海光源科研骨干,物理材料党支部书记。自“鹦鹉螺”运行开放以来,她与光源内部150多名科研人员一样,担起了“双重责任”——不仅自身承担着聚焦世界前沿领域的科研项目,还要为前来光源做实验的社会各方提供技术支持。
上海光源这个大科学装置是完全向社会敞开怀抱的:一方面为海内外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提供高水平的实验平台,支撑各类基础研究项目;同时,也欢迎企业来此开展各类研发工作。
张立娟形象地解释了上海光源大科学装置的工作原理:上海光源是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电子经过加速在“鹦鹉螺”内部高速运转,并沿切线方向辐射出不同波段、不同能量的光束,把这些光束“引”到不同的实验平台,针对不同适用领域进行实验运用。比如,纳米级实验就用纳米级光源,而微米级实验就用适用于微米级的光源。
上海光源现有13个线站,从某种程度上,每个线站就相当于一个实验平台,各自能提供至少四五种实验方法。目前,光源内部的实验平台有85%左右的机时应用于那些承接重大基础项目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15%向高科技企业开放。
这些年,上海光源俨然成为科研界“网红”,越来越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前来预约做实验。每项实验申请都会经过公平公正的专家评审,部分项目顺利取得实验“机时”,即便如此,实验机时供不应求,许多用户需要排队等候,长的将近半年,而光源二期建设将大大缓解这一现象。
“张立娟说,越来越多企业懂得运用大科学装置为自身产品“加码”。比如,有药企前来实验解析药物的蛋白结构,化工企业来实验聚焦牙膏内添加微量元素……这些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光源内的科研人员一方面要轮班值守在每个线站,指导用户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帮助用户解决一切在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同时,上海光源也鼓励一线科研人员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多和用户合作,“事实上,上海光源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科研人员和用户有了更多联结,做实验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的过程。”
张立娟说,近些年,前来做实验的用户水平越来越高,研究团队实力越来越强,“他们对同步辐射的了解越来越多,基于实验在国际顶级科学类期刊上发表了很多高水平文章。同时,也对我们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她举例说,用户们对原位实验中数据和信息处理要求越来越高,促使科研人员不断完善线站的各项功能,提升原位实验条件。再举一个例子,在建的上海光源二期,其中有三条线站是穿墙的,“这正是根据用户做大型样品测试的要求而设立的”。
上海光源还是科普教育基地,专门设立了科学开放日,供社会大众和孩子们来此了解科学家如何借助“高分辨”光源开展实验,比如观察和分析禽流感病毒,推算恐龙化石生产年份等等,助推社会整体科学素养提升。
-
辐射源
+关注
关注
0文章
21浏览量
9026 -
辐射光源
+关注
关注
0文章
2浏览量
1339
原文标题:张江发出“上海光源” 创新驱动从未止步
文章出处:【微信号:zjpark,微信公众号:你好张江】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