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一直在将国内的设计与国外的设计做对比,一直在与以前主管国内设计的工程师了解现实的困境与约束,我大概整理了大概能列出的所有的现实的约束。
做项目时间太紧:时间点都是客户与项目经理定的,工程师并没有决定权,因此为了时间点与进度不得不去赶时间。
做分析需要人员与成本:熟练运用并理解最坏分析分析方法,通过极端值甚至概率方法分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与人员,采用软件需要购买数据库和软件费用。包括那些与质量相关的东西,可靠性预测缺乏软件和人员。做热分析也是同样的,甚至包括故障树与故障模式分析,一句话一个项目没那么多人。
做实验缺乏时间与经费:实验缺乏指导,只能根据项目工程师有限的经验去评估最可能发生错误的情况,不可能做run to fail和失效率最高的问题电路。实验意味着大量的测试设备与金钱投入,比如与EMC相关的实验和与寿命有关的实验。
缺乏可靠的数据:国内的芯片支持与国外的芯片支持力度完全不同,无法得到有效的芯片数据,无法避免芯片可能的潜在问题。
没有系统的失误积累系统:没有时间与人力将实验验证结果整理,为下一次设计作出有益的结论,也没有人整合已有的设计经验作出系统级的分析。
老大们无法接受工程师的反馈意见:某些暂时降低项目工作效率,提高部门工作效率的措施反馈没有得到支持,某些质量考虑因素以成本原因被回避,等等数次沟通无果使得向上反馈的渠道堵死。
开会REVIEW无效果:大部分工程师太忙,没时间或者不认真对待他人的设计,开会和研讨走形式,没有实质性的结果。
与平行部门工程师沟通不善:平行部门的工程师只考虑自己的工作量,并不考虑系统策略以及涉及的相关问题。
成本:成本只能向下不能向上,初期往往为了价格策略将起点定太低,后期根本无法满足不断的设计变更。
以上是我大概总结的现实性的问题,不断加入中。
怎么说了,个人无力对抗这些问题,但是只能在纸面上去追求理想的方法吧。
补充,岩兄的个人观点:
1、项目的沟通和协调:主要由销售和项目经理与客户谈判,潜在的问题是销售大部分不懂技术方面潜在的问题,项目经理的背景往往是软件工程师或者硬件工程师较为优秀者,没有系统方面的经验,缺乏项目整体把握的能力,定价(往往是低价策略,方案上需要极度压缩成本)和时间节点制定的不合理,需求上倾听客户不足,项目开头和客户联络的很好,但是中期后期又不与客户沟通;
2、客户提不出需求与详细的工程规范,由于没有项目积累只能推测客户的需求;
3、方案设计上也没有积累,没有系统工程师,只能靠单个的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设计方案,系统方案只是非常简单的把硬件方案和软件方案拷贝到一起;
4、模块的测试问题:由于定价和时间节点的问题,加上国内的优势是响应迅速和服务,为了体现快速服务,往往测试不足或者没条件测试(很多时候连真实的负载样件都不舍得买,比如做某个控制模块,项目测试过程中没有实际负载【机械结构和电机】,即将使用模拟负载调试的模块作为样品交给客户调试);
5、团队建设:个人理解可靠性等设计是需要数据和失败教训积累的,但是公司有大大小的项目,每个人的设计数据都在自己的电脑里,工程师之间不交换数据、不共享、只交换结论。造成很多情况下,知道结论但是不知道过程中很多东西,很多设计都犯错误,不错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很多次教训后有改进,但是只限于我们再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了,以前总犯同样的错误;
6、部门接口:基本上这个还属于团队的问题,很多时候觉得公司的管理是个大问题,管理十几个人还可以,但是人多了就乱套了,往往机械的不理解电气的,电气中软件不理解硬件,硬件不理解软件,更重要的是质量不理解设计,生产工艺也理解设计,设计如果不够强势和自信(因为总隐约觉得设计不如老外)为了质量生产工艺往往更改的是设计;
7、售后问题:控制器交付客户,往往设计就结项了,因为对于设计员来说,下一个任务又来了。往往控制器量产后团队已经解散大半了,剩下一小部分跟踪生产,这个时候往往不愿意对设计的硬件和软件做大的变动,修修补补,时间长了,品牌口碑就在客户变差,质量不好等缺点就暴漏出来,个人觉得产品量产的几年内是比较危险的时期。
8、无序的开发过程: 原理样机->统计成本->冻结初期硬件版本和软件版本->硬件测试和软件测试->电性能、环境试验、EMC 试验->升级冻结中期硬件和软件->生产、工艺->升级冻结后期硬件和软件->定价->销售到主机厂。
-
工程师
+关注
关注
59文章
1564浏览量
6839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