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个专门从事雾计算技术研究的上海雾计算实验室坐落于张江上海科技大学。有别于云计算,雾计算通过分散的架构,更接近终端用户,利用靠近服务需求的计算资源进行数据处理。雾计算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热点。
▲ 上海雾计算实验室
更符合物联网应用
雾计算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思科公司在2012年提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研发和推广应用,学术界和工业界对于将计算下沉这一方面很快达成共识。
▲ 雾计算节点与机器人协同配合避障实验
相较于家喻户晓的云计算,“雾计算”可以说是个新鲜词。云计算通过大量数据搜集,解决的是智能集中化。“好比家庭中,妈妈是‘云’,孩子是‘需求端’,爸爸是‘管道’。管道负责将需求传递给云,云来做决策。”中科院无线传感网与通信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雾计算实验室联合主任杨旸打了个生动的比方。
雾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就存在于我们每天交互的众多智能产品中。雾计算就处于云的边缘和各个传感器之间,既可以高到云端做决策,也可以在每一个终端上进行分析。大部分情况下,雾计算是局部集中,这也更符合物联网在诸多行业中的广泛应用需求。
二
雾计算是云计算的延伸
云计算是集中式的、不实时互通的、很难进行数据迁移,雾计算却恰好与之互补。“雾计算设计的初衷就是为本地的节点和应用做服务的,注定了它是一个分布式的计算系统,也是一个共享的计算平台。”杨旸说。雾计算胜在数量庞大,尽管各个节点的计算能力有限,但都会发挥作用;云计算则强调整体计算能力,由集中的高性能计算设备完成计算。
“雾计算也是从云计算延伸来的,雾和云之间也有接口。”杨旸介绍,“其实一直以来,大家都希望让计算离用户更近。更分散、更迷你、更贴近用户的‘雾’无疑会受到对数据处理的本地化和实时性有要求的物联网应用的欢迎。”
三
雾计算节点冲刺3.0时代
2017年4月24日,国际雾计算产学研联盟大中华区在上海宣布成立。同日,上海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创办“上海雾计算实验室”,2017年7月,上海雾计算实验室发布第一代雾计算节点原型。“2017年年底,第二代雾计算节点面世。在第一代的基础上,第二代雾计算节点朝小型化、便携式方向发展。“3.0时代,我们想把节点做成有指向性的SoC芯片,当然它同样具有计算、通信和信号处理等能力。”上海雾计算实验室联合主任、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罗喜良表示。
四
前景广阔但挑战不小
罗喜良表示,“‘双十一’那天相信很多人都有网卡的经历,这就是数据集中到云端延时的一个典型表现。当数据处理分散到本地后,这样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在解决交通拥堵、勘测复杂地形、视频监控等方面,雾计算也都能大显身手。
资源的共享是雾计算的创新之处,也是其面临的挑战。陌生人的节点是否值得信任、能否处于可控状态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计算与通信之间谋求平衡也是下一阶段要攻克的难题。“此外,各行业应用各有所需,如何让雾计算与应用适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规律。”杨旸表示。
-
云计算
+关注
关注
39文章
7701浏览量
137097 -
物联网
+关注
关注
2900文章
44053浏览量
370113 -
无线传感
+关注
关注
0文章
75浏览量
22622
原文标题:云计算不够用 全球首个雾计算实验室落户张江
文章出处:【微信号:zjpark,微信公众号:你好张江】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