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系统性反映制造强国发展进程,继2014年和2016年后,中国工程院于2018年4月2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三次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为系统性反映制造强国发展进程,继2014年和2016年后,中国工程院于2018年4月2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三次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院士、国家开发银行胡东升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王德成院长、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尹丽波主任等出席了发布会。
《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沿用完善优化后的制造强国指标体系,基于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各国统计局等十余家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对各国2015-2016年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进行了跟踪测评,并对我国2012—2016年制造强国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总结及未来趋势预判。
报告比较了各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近两年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2015—2016年各主要国家制造强国发展进程整体向好。
其中,美国持续大幅领跑各国,制造业综合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
德国稳步前进,工业4.0战略成效显著;
日本触底反弹,其规模受日元汇率反转上升影响较大;
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下滑、国际市场不景气导致出口下降等因素同时作用于中国制造业,造成2016年中国指数首次下滑。
同时,综观2012—2016年五年间,各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情况差异较大。
在此情况下,中国是指数值增长最大的国家,总体上符合制造强国战略的预期。
报告还分析了中国制造强国四项分项指数值及占比情况。
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发展”传统优势不断强化,但尚未有效带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的提高,整体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培育。
2012-2016年,中国“规模发展”指数值和占比均为最高,说明发展趋势的持续性。然而“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三项变化不大。
从各细分项指标变化情况来看,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明显提高,但与美、德、日等相比仍差距巨大,一国制造业拥有的世界知名品牌数指标提升明显;而制造业增加值率、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等指标出现下滑。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同时指出,2017年尽管人民币兑美元全年平均汇率仍有小幅下滑,但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利好的推动下,2017年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将小幅回升。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在美国制造强国指数稳步较快增长的压力下,我国制造强国指数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缩小进程不显著,要在2025年实现初步目标,203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仍旧需要做出更大努力。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院士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仍处在起步阶段,制造业总体仍未摆脱规模拉动的路径依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将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其间还可能有起伏。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院士)
质量效益、结构优化以及持续发展三项指数相较美、德、日等制造强国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其中,质量效益虽差距最大,也是追赶的主要着力点,未来应是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要突破方向,质量效益应面向制造业整体而不是局限在一些重点领域;
结构优化必须与质量效益相辅相成匹配发展,更多体现在向质量效益高的产业和环节上发力,而不是停留在“高”和“新”的发展概念上,可持续发展中研发创新投入的增加也要与产业效果挂钩。
未来一段时间,由于汇率波动、国际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我国制造强国指数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波动,但不会改变制造强国发展进程总体向好的趋势。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加快推进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性转变,要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推进制造业整体提升,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制造体系,为早日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
通信
+关注
关注
18文章
6024浏览量
135949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