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人工智能未来:脑科学启发的类脑计算

mK5P_AItists 来源:未知 作者:胡薇 2018-04-25 10:07 次阅读

脑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包含了神经科学,医学,数学,计算科学等多门学科。

随着近几年深度学习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成为了无论学术界还是互联网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然而,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从自然界和生物特征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和经验。追根溯源,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脑科学的研究。历史上,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两个领域一直存在交叉,对生物脑更好的理解,将对智能机器的建造上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是模拟脑的一项主要应用,现在深度学习这种生物学简化的模型有它的优点,具有很好的数学解释性,可以在现有的计算机架构(冯诺依曼)上实现,但是同样有瓶颈,例如:计算代价高,不利于硬件实现等。尽管近年来深度学习和大数据的出现使得这种模型在一些任务上超越人类,但是对于人脑可以处理的复杂问题却无能为力,同时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数据资源作为支撑。

相反人类大脑是一个极度优化的系统,它的工作耗能仅为25瓦特,神经元的数量却在10的11次方的数量级上,并且这其中的突触也达到了每个神经元有10000个。这样庞大的网络却有如此低的能耗,这是使得人类大脑在复杂问题的处理有绝对优势。

1. 类脑计算与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

早期的类脑计算(Brian-like Computing)也可以狭义的称为神经计算(Neural Computation),将神经元和突触模型作为基础,把这些模型用在许多现实中的识别任务,从而发挥模拟人脑功能,例如字体识别,人脸识别等等。这就不得不提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机器学习

结合机器学习和神经元模型,最早的神经元网络是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罗森布拉特(F.Roseblatt)于1957年提出的感知机(perceptron),也被称为第一代神经网络。

前两代神经网络都是在以数据科学为背景发展而来,将神经元的输入和输出抽象成向量和矩阵,神经元的功能主要是做矩阵的相乘运算。但是,实际上生物神经元对信息的处理不是由模拟数字组成矩阵,而是以脉冲形式出现的生物电信号,所以前两代神经网络仅保留了神经网络结构,而极大简化了网络中的神经元模型。

类脑计算的研究基础主要是以脉冲神经元模型为基础的神经网络。脉冲神经网络(Spiking Neural Network,SNN)由W.Maass在1997年首次提出,其底层用脉冲函数模仿生物点信号作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以算做第三代神经网络[2]。

SNN的优点是具有更多的生物解释性,一方面可以作为计算神经学对生物脑现象模拟的基础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其信息用脉冲传递的特点,SNN结构更容易在硬件上实现,如FPGA等片上系统(on-chip system)。但是,脉冲函数不可导,因此SNN不能直接应用梯度法进行训练,对SNN的学习算法一直是近年来主要的研究问题。

2. SNN的模型、结构以及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

SNN主要结构有前馈(Feedforward)和循环链接(Recurrent)两种。前馈比较常见,从结构上说与传统的前馈神经网络相似,不同的是单个的神经元模型以及整个网络的数据处理方式。

SNN的神经元模型总体上来说是一类以微分方程构成的模型,带有时间属性。可以理解为传统的神经元只是当前时刻的输入与权重的加权和,SNN的神经元则是在一定宽度的时间窗内的输入与权重的加权和。其中最常见的神经元模型是L&F(Leak and Fire)模型,也可以把这种神经元看做为一个店带有电容的电路,按照电路原理来定义可以有如下形式:

图1. I&F神经元的模拟电路[3]

具体模型公式为:

其中 表示膜电位,  表示输入突触电流,每当膜电位达到一个阈值  ,便会产生一个脉冲,并将膜电位恢复到复位电位  ,同时在一段时间内会产生一个不应期(refractory),在此期间,模电位保持在  ,不对输入的突触电流做出响应。

L&F是一阶微分方程的形式,因此是一种线性响应模型,但是由于脉冲阈值以及不应期等机制的存在,使得L&F同样变成了一种对输入的非线性映射。

利用L&F构成网络就涉及到如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脉冲信号,这就是突触电流的响应模型。常用的电流模型是一种基于指数衰减的模型(与膜电位的模型很相似),改进的模型可以是两个衰减模型的叠加,来模拟平滑的脉冲信号(代替阶跃函数表示的脉冲):

其中 和是时间常数,  是表示一个脉冲的单位阶跃函数。

由于SNN存在大量的微分方程计算并依赖于计算机仿真,SNN中的数值基本是通过数值方法计算的微分方程的状态。因此,具体的仿真过程中,与传统神经网络的最大区别在于时间步的概念,与硬件中的时钟十分相似。所以突触模型中还可以带有一个熟悉就是延迟(delay),可以和权重一样被训练成为表达输入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SNN的学习算法很多基于脉冲的间隔的精确时间而不是一段时间的脉冲的数量来调整网络参数,如根据hebbian规则演变而来的STDP(Spike time dependance plasicity)。

图2. STDP的生物学特性[4]

另一种结构是带有循环链接,主要的代表模型是液体状态机(liquid state machine, LSM)。模型结构属于水库计算[5](Reservoir Computing)的一种,是一种结构更复杂,用来处理高维时序问题的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结构[6, 7]。LSM的提出主要是通过循环链接表示了对时序问题的记忆能力,通过对输入的高维映射,可以用线性模型进行分类和回归。LSM的结构主要分为3层:

输入层:主要负责将输入的模拟数值编码成脉冲序列(Spike Trains)并按照 一定比例输入到水库层中。

水库层:根据生物脑中的神经元类型比例,包含80%的兴奋神经元和20%的抑制神经元,链接是随机的循环链接。

输出层:读取每个水库层中神经元的状态,并用逻辑回归等进线性分类。

从机器学习的角度出发,SNN的应用主要分为分类和回归两种任务,这两种任务主要涉及到数据的组织和处理。因此,数据进入SNN之前需要先进行编码成为脉冲序列,经典的编码方式有频率(Rate),二进制(Binary),排序(Rank)等[4, 8]。

3. 类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研究趋势

目前类脑计算的主要研究趋势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基础的生物脑中的神经元,突触及记忆,注意等机制的建模;

第二,基于生物机制建模的神经网络学习算法以及在模式识别等机器学习任务中的应用;

最后,基于生物激励的算法和神经网络的硬件系统研究。

目前对于脑的认知机制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空白,生物脑的运转机制的神秘面纱没有被彻底解开,只有少部分现象被发现[9]。脑建模是在认知脑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的类脑计算算法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目前发现的生物学机制只有少部分使用了计算神经学的方式进行模拟,被用在类脑计算中的机制则更加有限。另外,计算机仿真工具和数学的理论分析仍然不够完善,类脑计算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面对大数据时代还没办法取代深度学习等成熟算法和工具的地位。在软件仿真方面,一些小规模的仿真工具相继出现,在研究类脑计算机理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10, 11]。由于近年来深度学习发展,同样有很多工作结合了深度学习相关概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12, 13]。

能耗高一直是传统神经网络领域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只能通过云技术对小型便携设备和需要单独处理任务的设备提供快速响应的人工智能服务。而类脑计算具有更好的硬件亲和力,不需要复杂的硬件进行矩阵运算,只需在接收到脉冲时处理脉冲信号,计算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目前已经有一些片上系统的原型出现,初步提供了SNN构建的人工智能框架[14, 15]。

总之,类脑计算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大量的有趣的、未知的和有挑战的问题需要解决,但这也是类脑研究的魅力所在。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

    文章

    46863

    浏览量

    237587
  • 神经计算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2

    浏览量

    4130

原文标题:综述AI未来:神经科学启发的类脑计算

文章出处:【微信号:AItists,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学家】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嵌入式和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关系?

    领域,如工业控制、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 人工智能计算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具备像人类一样思考、学习、推理和决策的能力。
    发表于 11-14 16:39

    陈天桥雒芊芊脑科学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陈天桥雒芊芊脑科学研究院(TCCI)的人工智能团队,凭借其在大脑与记忆领域的深厚造诣,于人工智能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自主研发的OMNE多智能体框架,在由Meta AI、Hugging
    的头像 发表于 11-01 11:11 417次阅读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6章人AI与能源科学读后感

    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科学的进步,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首先,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这使得我对
    发表于 10-14 09:27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AI与生命科学读后感

    。 4. 对未来生命科学发展的展望 在阅读这一章后,我对未来生命科学的发展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生命科学将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例如,在药物研发领域,AI技术将帮助
    发表于 10-14 09:21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二章AI for Science的技术支撑学习心得

    非常高兴本周末收到一本新书,也非常感谢平台提供阅读机会。 这是一本挺好的书,包装精美,内容详实,干活满满。 关于《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二章“AI
    发表于 10-14 09:16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创新学习心得

    的同时,确保其公正性、透明度和可持续性,是当前和未来科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此外,培养具备AI技能的科研人才,也是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关键。 4. 激发创新思维 阅读这一章,我被深深启发的是
    发表于 10-14 09:12

    risc-v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应用前景分析

    RISC-V和Arm内核及其定制的机器学习和浮点运算单元,用于处理复杂的人工智能图像处理任务。 四、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RISC-V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领域的
    发表于 09-28 11:00

    名单公布!【书籍评测活动NO.44】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

    !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 这本书便将为读者徐徐展开AI for Science的美丽图景,与大家一起去了解: 人工智能究竟帮科学家做了什么?
    发表于 09-09 13:54

    报名开启!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将启幕,国内外大咖齐聚话AI

    8月28日至30日,2024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暨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博览会将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举办。大会以“魅力AI·无限未来”为主题,致力于打造全球通用人工智能
    发表于 08-22 15:00

    FPGA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有哪些?

    定制化的硬件设计,提高了硬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FPGA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不仅可以用于深度学习的加速和云计算的加速,还可以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计算,为人工智能
    发表于 07-29 17:05

    基于1024通道柔性微丝电极的“北二号”智能机接口系统正式发布

    4月25日上午,2024中关村论坛正式开幕,北京脑科学研究所(“北京所”)通过论坛发布机接口、基因治疗、研究技术等一系列最新研究成
    的头像 发表于 04-29 11:10 739次阅读

    IBM芯片NorthPole实现快速高效的人工智能

    来源:《半导体芯科技》杂志文章 美国IBM公司最新推出一款芯片-NorthPole,将220亿个晶体管封装在仅800平方毫米的面积内。这款芯片将其计算模块与存储信息的模块交织在一起,允许每个
    的头像 发表于 03-05 16:58 465次阅读

    嵌入式人工智能的就业方向有哪些?

    嵌入式人工智能的就业方向有哪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嵌入式人工智能成为国家新型基础建设与传统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同时在此背景驱动下,众多名企也纷纷在嵌入式人工智能领域布局
    发表于 02-26 10:17

    NVIDIA 人工智能开讲 | 什么是 AI For Science?详解 AI 助力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突破

    ”两大音频 APP上搜索“ NVIDIA 人工智能开讲 ”专辑,众多技术大咖带你深度剖析核心技术,把脉未来科技发展方向! AI For Science (亦称 “AI In Science” ),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大热门话题,
    的头像 发表于 12-25 18:30 953次阅读
    NVIDIA <b class='flag-5'>人工智能</b>开讲 | 什么是 AI For Science?详解 AI 助力<b class='flag-5'>科学</b>研究领域的新突破

    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点亮,元生态共建计划在AICC大会签约

    11月29日,以"智算力就是创新力"为主题的2023人工智能计算大会(AICC)在北京召开。 会上举行了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点亮仪式,同时21家北京市人工智能企业共同签署"共建
    的头像 发表于 12-05 13:24 700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