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主要跟一位香港的老硬件工程师聊天,向他请教一些电源方面的问题。老人家年龄也不是很大,只有50多岁,但看起来却有60多岁,尤其看他们的全家福,都容易把他的老婆看成他的小三了。
老人家wenge后去的香港,接受了一些美国的思维模式,尤其有一段时间与美国宇航局的技术人员沟通比较多,对美国的那一套技术比较迷信,加上他的弟弟在***做DSP方面的,帮他一起做伺服电机和高频等离子放电电源,言必高、精、尖,尤其是对信号完整性,高可靠设计,高速采样分析方面有独到的理解。
刚认识他的时候,对他不感冒,因为他讲的那一套在国内,往往行不通,比如他要求静电直接打晶体,还要系统稳定工作,说这事美国宇航局标准,听的我直摇头,其它的电路设计方面,他要求从顶往底设计,一步步的都有标准、数据,而我们都是先模仿的,哪有什么标准,只以能否做出来,稳定工作能卖出去为标准的,所以理念不同,虽然有来往,但不深入探讨。
这次高频焊接机研发完了,性能很不错,客户想着让这个老人家来看看,一是显示一下我们的实力,算是显摆吧,二是听听人家意见,看看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我也欣然接受,说实在,高频焊接机做到现在,确实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了,也需要再跟外面的沟通一下,提高一下层次。
因为老人家擅长的是硬件,为了摸他的底,我事先问了他很多关于硬件的问题,发现他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信号完整性方面,尤其擅长用示波器看波形来判断,本来以为他对电磁场方面水平不错,专门挑了一些传输线方面的问题问他,比如USB为什么比RS232在物理层上速度快等问题,他虽然不能从电磁场角度来分析,但却能从信号完整性上看待,也算是很不错的一种思路。通过这些提问,对他肚子里的货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带他看了高频机的波形,老人家尤其重视死区的波形,对整体比较满意,也算是对我工作的承认吧,因为他以前就曾说过,我这么做,是做不出来的,只会放鞭炮。
昨天去了一家做高频机的公司,这家公司做了10来年了,两三个差不多完全不懂电子的人,结果去模仿一家比较出名的高频机公司,在很多物料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居然让他们做起来了,甚至我问他用的磁环的磁导率是多少,他们都不知道,他们说我就按照一样的,多买几种,买来一一测试,让我很是我感叹,尊敬,是这帮无知无畏的人,在扛着中国民用工业产品的旗帜。虽然前期不停的炸机,不停的维修,但做到今天,也基本上稳定了。创业里面,胆量是第一位的,若想着没有技术就不敢动,那什么都做不了,若想着按美国思想,等自己都会了之后再做,黄花菜也凉了,只有大胆的去做,跌到了再爬起来,想尽各种办法去解决,只要有这份精神,老天也会帮你的。
昨夜回去后又见到老人家,以前老人家对国内的很多东西都不认可的,比如说人才培养方式,他老是说美国的因材施教的好,学生出来后可以强于老师,还有说国内做东西没有标准,做不好东西等等。我结合昨天那家公司的例子一一分析给他听当前的形势,因为我发现他考虑问题是脱离国情考虑的,只是参考美国标准而已。
建国后,国内什么都缺,尤其是人才,工业体系,好不容易因为朝鲜战争引入了苏联工业体系,培养了一些人才,但主要集中在军工、大型国企方面,但很快就面临wenge等问题,导致人才死的死,走的走,并且有一个断档。改革开放后,大家都知道美国好了,于是仅有的一些人才也都出口了,留下的一些精英,都下海做民用轻工业了,急着赚钱啊,而教育方面,因为断层,人才培养前期也非常缓慢,而这个时候,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大,国家这个时候只能实行批量式生产人才,而不是因材施教,要知道,很多没有读过书的,因为就是要赚钱,都自己自学成才了,赚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是最好的指挥棒了。而在民用工业方面,大部分是进口的设备,或者是国内大型的国企等,但国内的很少,只是到了现在多一些而已,这样就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让这些胆子大的,敢于闯的,但知识呢,只有一点点,比如维修经验,做过销售之类的因为自己的无知却杀入了这个行业,靠自己的汗水,也做的七七八八,经过几年的完善,在国内站稳了脚跟。但对于出口,却没有办法,毕竟是模仿来的,原理理解不深,稳定性做不好,很多指标也达不到出口标准,而这个恰好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机会。因为我们毕竟是有良好的科班底蕴,通过扎实的理论基础,完全可以把产品稳定性做到跟进口的差不多,实现国际化。当然这个机会也差不多是最后一波了,看今年的招聘,高层次人才主要涌向了军工,大型国企那边,等大国企实力很强后,小民企就别想着出头了。现在国家对高科技,比如装备类的投入很大,而因为之前的人才问题,这方面国家的实力还不是很强,若在这个阶段能够介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我们来说,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结合理论,把产品做稳定,挤入国际市场和国家高端装备行业。
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固然好,但很多项目都是第一次接触的,若没有做过,都不可能理解的很深,往往都是做完后,才真正明白,这个国内跟美国有极大的差异。何况是改革开放后的那个年代,那帮人因为历史原因不可能接触到理论体系,若他们还缺少胆量的话,他们将一事无成,难道非要等到什么都学会了,才去做吗?那个时候还你有的机会吗?
创业,胆量是第一位的,美国新技术开发,也是在不停的试错,而不是用理论指导,尤其是量子理论的产生,就是实践的结果。
今天对于中国来说,高层次的技术人员还是很少很少,就算有,他们也不可能免费教我们,我们往往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不停的试错,而不是坐以待毙什么都不做。书上的理论讲的再透彻,也需要我们做实验验证,产品研发也是如此,大家不要理想化。
-
工程师
+关注
关注
59文章
1571浏览量
6853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