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正值毕业季,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因为那年在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中的一些切身感受,本着分享技术经验和职场感悟的想法在EDN上开了博客,希望结识更多的同行,也从了当时个人的职业规划,取名“用芯创造未来”。
五年后的今天,因为关注到中美贸易摩擦以及中兴事件的发酵,想起了5年前研电赛颁奖礼上第一次听说芯片进口远超石油时的情景(常识被刷新),以及当时在个人博客上写的些有关技术“芯”规划的博文。
因为网站改版,先附上当年的一篇博文《对做技术的一点思考》,感兴趣的同行们可以先看一下,也许会勾起你的青涩记忆也说不定。
先聊聊近五年,期间抵抗各种诱惑没跳槽,并一直坚持技术积累,参与团队并作为骨干研制了国内第一款星载抗辐加固ASIC,更多关于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不便过多透露。
但可以明确一点,作为国内航天科技从业者,正直国内外商业航天兴起阶段,开放交流与创新创业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这里不谈关于芯片产业链,以及国内缺芯的种种现状,相信同行们早已感同身受,甚至遭其软硬件绑架。还是回到我个人的理解边界上,和大家分享下为什么五年前的“芯”思考会影响到今天的自己,并从中寻求核心竞争力。
很久以前我就将我的本科生涯划进了入行(电子信息)时间,因为沿用至今的数学、专业与工程基础知识均从大学四年的自学与电赛培训交流中得来。而研究生生涯,通过接触国内一流学术创新团队和不同背景老中轻科技工作者,从学各种技能转成干一个又一个的系统项目,虽然不是面向市场应用的产品型号,但足以接触到当前国内电子信息行业技术从业者所使用的所有设计工具、开发平台以及测试测量仪器,这些东西毫无例外均来自于外企。
唯独使我感到难的东西只有认识自然层面的工程理论(比如统计信号检测与估计、现代信号处理,数字通信与编码等),当然这些经典工程理论也都来自于别人的英文版教材。经历了这些,当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坚持技术道路,选择国防事业无疑是合适的。
现在看来,当时的我是站在多高的战略层面来思考职业选择问题,究其原因,也许因为深处内陆视野受限,但我个人以为主要源于雷达项目经历。
对比今天中兴困局,如果它的战略制定者能深入研究中国雷达甚至航天发展史,又何尝会有今天的这般窘境。事已至此,我们不必责怪,核心知识体系还在,大不了把产品推倒从来,再也不用美国芯。
特朗普这招“精准打击”式禁令给很多电子信息领域都敲响了警钟,但反过来想,只要特朗普敢动芯片商的核心利益,中国国产半导体的机会也将重现(听长辈们说过以前三极管,二极管国产厂商如何被招商引资来的外来半导体企业断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希望不再重蹈覆辙)。
作为一个资深理科男,最大的特质就是喜欢迎难而上,不管是面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还是面对体量巨大的行业竞争者,不为别的,性格使然。作为一个萌芽时期的毕业生,听闻一个又一个雷达人终其一生只干雷达的事迹,如何自立根深,发奋图强,我想任何热爱科学技术的年轻人都会深受感染。
面对今天中美在航天技术与体制创新力上的差距,在立足自身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一直希望将其数倍放大切入某个关键技术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比如从软硬架构上一统测控、数传与定轨)。也许有人会觉得,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或者资历不够什么的。
在我看来,这都不是问题,从这些年干成的事情中明白一个重要道理:只要确定方向没错全靠坚持与实干,与最直接的参与者们达成共识形成默契就足够了。
关于平台,关键在利益分配、人才培养与保有量,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一拍不和就不欢而散的风险总是有的。这里不妨分享一个朋友经历,深圳互联网程序员,兴致冲冲在初创企业干一个共享项目,一个不务实只说不干的老板,在产品推出评测的关键点才发现重大结构性问题导致项目胎死腹中,企业一拍而散,老板跑路致使下面多次讨薪无果。最后老板能够摆脱公司债务跳到朋友公司,苦了一些平民员工的青春。
通过类似的眼见耳闻分享下个人感悟,任何人的青春都是无价的,只有自己能够对自己负责,但对于一些物质尚在缺乏中的年轻人,当你决定付出自己的青春去干一件大事的时候,请务必以上面的例子为鉴。
相比之下,以团队形式,核心成员志同道合,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坚持实干,全力培养年轻人共谋大事,并建有一套顾全企业发展与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这样的平台,在国防科技领域不是没有先例,相信军民融大背景下将会有更多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出现。
贸易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脚踏实地只说不干。
-
半导体
+关注
关注
334文章
27390浏览量
219100 -
数字通信
+关注
关注
1文章
145浏览量
22498
原文标题:一名国产IC工程师的“芯”声:贸易战并不可怕
文章出处:【微信号:gh_bee81f890fc1,微信公众号:面包板社区】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