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大事件,是”如何看待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被杀害一事?此类事件应如何避免?“,这个核心问题是司机与乘客的双方关系的问题。这个事情本身与之前的黑车司机杀害乘客是相似的,区别是滴滴平台让人产生信任,这事情就从本质上来审视出行服务运营商需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是否能保证乘客和车主的双方的安全。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在全国层面严控司机的信用,与大量的成交和应急性的角度来看,并不能完全保证服务的安全性。这个突出的矛盾其实也是接下来我们思考的重点,凸显了亮点
A)政策要求管不住公司
B)出行服务公司管不住每次服务
从单个案例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发现出行服务本质上有很多特性是相通的,但全球各个区域的玩家,都要把握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Uber专车司机射杀7人杀人间隙不忘接单
美国一名16岁女孩涉嫌杀害一名Uber司机被捕
女乘客熟睡被华裔UBER司机带回家性侵
1)出行服务提供商的
Uber、滴滴等各个区域市场的老大,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建立起来了行业地位,根基依然不稳。那么,共享出行的立身之本到底在哪里?
图1 出行服务的竞争要素
提升出行服务质量的关键管控元素
一是对司机的管控
在竞争初期,出行公司花了大量推广的费用,去教司机安装和使用打车 APP。
在接近垄断的时期,出行公司具备了筛选司机和掌控司机流量的资本,但是依然很难建立一个完整的司机可服务时间和服务信用体系。
到了竞争的白热化阶段,司机们学会了货比三家,通过多部手机(不同时段多家接单记录结果),比较各个出行公司的奖励和派单量形成KPI,哪里赚钱选择去哪里。
这里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让司机在运营中获取满意的收入,这实质上是全国各地的出租车牌照发放的矛盾所在。僧多粥少的问题必然会存在,周期性收入波动也会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机端的筛查,能过滤一些恶意的成分,但是对于整个出行服务的安全,并不能完完全全覆盖司机在单次服务中产生的争执,应激性的各种可能性。
二是对出行者的管控
滴滴在很多方面做的很细,细分了企业版和个人客户版,在个人客户方面又细分了各种需求——站点拼车、快车、优享快车、各种不同的专车等,但是这里分解的维度比较多,核心特质是:出行服务在短期内还是消费者出行方式的一种补充,存在应急、相对特殊的情况,例如不便于开车或者停车,消费者使用的频次在价格稳定之后,与自身的实际需求紧密相关。
而非必须类的出行服务商,展现出非常强的“逐利”特性,加上出行服务公司,为了维系稳定的出行消费,不免向新客户提供资费倾斜,这样双向的结果就是大部分消费者对平台毫无忠诚度。
三是对车辆的管控
如何管控车是个大问题。资金方面,要通过融资租赁来掌握大量合规车辆;技术层面,自动驾驶的实际大规模商用之路还还比较漫长。
网约车长期来看有较强的地方政府管控特性,比如各个区域的法规合规性,法务和运营受到地区性的牵制,当稳定到一定阶段,就需要进行合规性考虑,否则砸了大钱,却来个区域关停就前功尽弃了。
由于车价持续下降,对于牌照,以及可网约车的运营权力问题,也是网约和分时租赁的共性问题,前者由于司机和车辆捆绑,车况条件比较好,但是也出现App显示车辆和实际车型不符合的情况(往往有1/10的情况发生);而后者则存在车况和被动使用率的问题。
运营车辆作为出行服务中的关键主体,其有效管控的有效方式是通过运营来定制车辆。车辆的特性比较多,车价、空间、后备箱、平顺性等等,网约车公司可以在很多特性上进行定制,不仅仅是减配那么简单,目前可能主要还是以这种初级定制为主。随着出行服务的继续发展,运营车辆甚至可以进入深度定制阶段。
从安全角度来看,我们如何在运营期间,记录整个运行的言谈是否处在不安全的情况,都需要一个独立的数据采集和控制设备,来对整个车辆进行一些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说,车辆作为运营的空间,内部的数据和记录,是接下来管控的重点,也是未来我们面向出行服务,车辆内哪些电子设备的发展的机会。
整车公司进入出行领域,虽然亏了不少钱,但是也在慢慢摸索未来出行服务对于车辆的功能需求,这点对于未来车辆服务的发展还是非常重要的。
小结:每次大的舆论事件,我们可能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网约车
+关注
关注
3文章
222浏览量
11366 -
滴滴
+关注
关注
1文章
193浏览量
12969
原文标题:如何保证出行服务过程中的安全?
文章出处:【微信号:QCDZSJ,微信公众号:汽车电子设计】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