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从创业初期,就擅长利用媒体舆论进行饥饿营销,制造产品热销假象,到上市前夕,小米已经成为一家世人瞩目的明星企业,却再次利用媒体舆论去编制了一个“千亿美金市值互联网公司”的谎言,借此推高上市估值。我们从中没有看到一家卓越企业应有的诚信,而没有诚信的小米,怎能卓越?
打造卓越企业,是很多企业家的毕生追求,小米创始人雷军也不例外,其在最近的公开信《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一文中写道,“优秀的公司赚的是利润,卓越的公司赢的是人心”,雷军也希望不仅只是一家优秀的公司,而是成为一家卓越的企业。
我们研究全球的卓越企业,发现诚信是这些企业核心价值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由此可见,诚信对于一个卓越企业的形成至关重要,其是赢取人心的关键。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诚信,就很难长期赢得用户、员工、投资者与合作伙伴的信任,也很难成就卓越。
小米创业只有8年,营收就已经突破千亿,创造了中国商业界享有盛名的小米奇迹。不可否认,小米是一家优秀的企业,小米创始人雷军也是一位聪明、勤奋的企业家。
但在小米成立的这8年历程中,关于小米的批评与争议却一直不断,其也始终没有赢得主流商业媒体与主流企业家们的足够尊重。究其原因,是因为小米的诸多表现,并没有展现出一家卓越企业所应有的诚信与大气。
1不上市的谎言
2018年5月3日,小米正式向香港证券交易所递交了申请版本的招股说明书,申请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坐实了小米筹划上市的传言。
而就在两年前,2016年3月,小米创始人雷军还在公开场合信誓旦旦的表示“小米5年之内绝不会上市”,同年,雷军在另外一次公开活动上再次表示,小米将把上市时间推延至2025年。
但在2017年11月的一次采访中,雷军态度出现明显转变,当谈到小米上市的话题时,其颇为谨慎的说,“小米会在业务比较舒服的时候选择IPO。”
“在业务比较舒服的时候IPO”,雷军这句话也间接的承认了小米公司之前并不理想的经营状况,小米并非不想上市,而是小米在2016年根本不具备上市的业绩基础。
小米最新提交的招股说明书也显示,小米公司2015年手机销量为6654.6万部,2016年大幅下滑为5541.9万部,跌幅近两成。
小米公司于2010年成立,随着2011年小米手机的上市与热销,其受到众多机构投资者的追捧,相继完成了多轮融资。2014年,随着小米手机的声誉达到巅峰,其在年底又以450亿美金(折合近3000亿人民币)的天价估值完成了11亿美元的F轮融资。
小米在2014年之所以能取得450亿美金的天价估值,一方面源于小米手机当时在市场上保持高速成长,势如破竹,还没遇到明显的增长天花板。另外,小米模式当时备受行业追捧,其弊端还没有显现,投资者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憧憬。
但是,小米公司在2015年突遭业绩滑铁卢。业绩下滑一方面源于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环境发生剧变,在荣耀、乐视、魅族、360与锤子等一众互联网手机的贴身围攻下,小米在性价比与互联网体验上的核心优势不再,用户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小米自己在产品、定价与品牌策略上都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供应链也出现了严重的供货短缺问题。
在内外部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2015、2016年小米销量急剧下滑,品牌力也急剧下降,沦落为用户心目中的屌丝品牌。同时,小米在资本市场上也遇到巨大挫折,先是传出估值腰斩,后又有外媒宣称小米的估值下降到不足F轮融资估值的十分之一,也就是45亿美金。
一时间,小米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很多专家断定“三年再无小米”的言论也甚嚣尘上。
在销量大幅下滑,发展前景黯淡,投资者与行业专家一致看衰的情况下,小米公司也基本丧失了上市的可能性。所以雷军才在2016年对外坚定的喊出了5年不上市的承诺,在当时,雷军并没有预料到小米的业绩会在2017年出现较大反转。
在经历了2015与2016两年的乱战后,中国智能手机行业格局逐渐明朗。
三星、LG等外资品牌在中国大溃败,联想、酷派与中兴等传统手机巨头基本退出市场,小米最大的对手乐视手机因为战略激进导致的资金危机而自毁江山,魅族、360与锤子迫于亏损压力开始收缩战线,国外品牌只剩下苹果一家独大,国内品牌华为、oppo与vivo成为这场智能手机乱战的最大赢家,呈三足鼎立局面。
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在华为、oppo与vivo的引领下,中国智能手机企业都纷纷意识到了在低端的价格战并非未来,各家都开始放弃在低端市场的红海竞争,向中高端挺进。这也给了当时岌岌可危的小米较为理想的市场竞争环境。
2016年,雷军对小米的溃败进行了深刻反思,换掉供应链负责人周光平,召回赴美学习的品牌与市场负责人黎万强,带领小米手机在产品、供应链、品牌、营销与渠道上进行了一系列系统改造,这些系统改造都是卓有成效的,并于2017年开始收获战果,在这一年小米逆势而上,业绩实现大反转,手机销量大增65.2%,达到9141万部。
雷军对小米的这次业绩反转非常自豪,他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除了小米,全球范围还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在销量下滑之后能够成功逆转。”
不可否认,小米这次业绩反转一方面受益于小米自身的变革与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受益于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竞争格局出现的剧变,在这一年,三星、LG、HTC、摩托罗拉、联想、酷派、中兴与乐视等企业都选择在中国市场收缩,将自己原有的市场份额拱手相让,除了小米,这次行业剧变的受益者还有华为、oppo与vivo。
2017年的业绩反转,让熟稔资本市场的雷军看到了小米上市的最好时机,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因为智能手机行业风云变幻,未来有太多变数,如果错过这个可遇不可求的时间窗口,随着小米势能褪去与小米模式弊端的暴露,其在未来很难再有机会以较理想的估值上市。
所以雷军也不再顾及之前“小米5年不上市”的公开言论,紧急启动了小米的上市计划。
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调整企业策略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好的影响再次伤害了小米与雷军的信誉。因为失言多了,就会给人造成不诚信的认知,这对一个志在成就卓越的企业与企业家来说,绝对是大忌。
除了这次上市乌龙事件,小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还透支了太多的信誉。
从雷军被魅族手机创始人黄章怒骂为小偷,通过接近魅族偷师学艺,到小米手机早期在线上一机难求,大量产品却被输送给黄牛,黄牛在线下加价销售,通过饥饿营销制造产品紧俏的假象,再到后来红米手机瞒天过海,在不被用户关注的零部件领域采用超低配置......这一系列事件都极大的消耗了小米的诚信名声,小米创始人雷军也因此被很多人戏谑称为“雷猴王”,意思是其经常把用户当猴耍。
雷军最近又对外宣称小米硬件业务永远不超过5%的综合净利率,如果超过将以合适的方式返还给消费者。由于雷军与小米之前透支了太多的信誉,这让很多用户理解为又是小米的营销套路。
真相可能也确是如此,5%的硬件利润率并非一个较低的利润率,对于小米目前的产品力和品牌力来说,本来就很难支撑。另外,综合净利率应该如何定义,解释权在小米;超过5%净利部分如何返还给消费者,决定权也在小米,小米大有可能会选择在活动节点使用返券或买赠的方式,但活动时的返券或买赠的方式不应该算作企业的营销费用吗?
再过几年,如果小米的产品力与品牌力能像苹果一样,足以支撑10%甚至20%的净利率时,我想小米也会再次把5%的净利率承诺抛之脑后。
2小米的千亿美金市值梦
确定了小米上市计划后,如何能够以更高的估值上市,从资本市场上拿回更多的钱,就成了雷军与小米公司早期投资者的首要目标。
招股说明书显示,小米公司2017年营收为1146亿元,如果按照对传统硬件企业常用的1倍市销率的估值方式,小米的估值大概在1000亿人民币上下,这很难让雷军与小米的早期投资者感到满意。
接下来,我们就看到了一出小米公司致力于利用媒体声音制造舆论势能,进而推高企业上市估值的荒唐剧。
2018年初,小米公司就迫不及待的放出拟以2000亿美金估值IPO的烟雾弹,故意以此来试探公众对小米估值的反应。小米的2000亿美金估值是极为离谱的,消息一出,便惹来行业专家的很多非议,之后小米将估值预期调低至1000亿美元,公众还是不买账,最后小米又将估值预期降低至700亿美金。
即使700亿美金,雷军对小米的估值预期也远远超过了它的真实价值。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研究部主管洪灏在接受腾讯财经《一线》采访时表示,“小米700亿美元估值太高了,高过很多同类型的公司。”
为了拉高小米公司的估值,雷军必须不竭余力的与同类型的硬件公司撇开关系。其一方面宣称小米不是一家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希望投资者能以互联网企业估值的方式来给小米估值;另一方面,小米公司利用大量媒体与自媒体,竭力通过公关传播的手段来粉饰企业,引导舆论,为小米IPO的高估值积造势。
那么,小米到底是不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呢?小米的合理估值到底应该是多少?投资者不应该只被铺天盖地的公关舆论所误导,而是需要解构小米公司的具体业务,进行深刻与清醒的思考。
3小米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吗?
大家熟知的典型互联网企业有美国的谷歌、亚马逊与Facebook,有中国的腾讯、阿里巴巴与百度(以下简称BAT),这些企业都具有互联网企业所特有的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谷歌、亚马逊、Facebook与BAT,它们都是在搜索、电商与社交等某一特定互联网服务领域的专家企业,而小米并没有自己核心的互联网服务,只是基于自有硬件提供一些简单的软件与游戏下载服务。
第二,谷歌、亚马逊、Facebook与BAT都具有非常高的用户粘性,用户无论是在PC端还是手机端,无论使用的是苹果手机还是安卓手机,都对上述企业提供的互联网服务高度忠诚。而小米手机的用户一旦转向其他手机品牌,就不会再使用小米手机提供的软件与游戏下载等服务。
第三,谷歌、亚马逊、Facebook与BAT等企业服务用户的边际成本无限降低,无论其服务1亿用户还是10亿用户,固定成本不会发生太大增长。而小米互联网用户的增加,是以用户使用小米手机的数量为前提,而每一部小米手机销量的增加,都伴随着高昂的固定成本,而不具备互联网企业所特有的边际成本无限下降的特点。
第四,谷歌、亚马逊、Facebook与BAT等企业提供的搜索、电商与社交这些互联网服务市场空间巨大,具有较好的盈利模式。而小米提供的软件与游戏下载等服务本质上还是互联网广告服务,市场空间与盈利能力非常有限。我们可以看到,以互联网广告为核心商业模式的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都江河日下,是因为广告收入很难覆盖高昂的成本与费用。
上述典型互联网企业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小米公司无一具备,其如何称得上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呢?
根据小米递交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年底,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分别贡献总收入的80.4%、71.3%与70.3%,而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只占总收入的4.9%、9.6%及 8.6%,从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来看,小米也只是一家互联网服务占很小比例的智能手机企业。
除了小米手机,小米供公司还陆续延伸了电视、电视盒子、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耳机、音箱与移动电源等产品,但这些产品也都属于硬件业务,与互联网服务并无较大关系。
除了小米自有品牌产品,小米还以投资的形式孵化了多个领域的智能硬件类和生活类产品,例如空气净化器、净水器与电饭煲等生活类小家电,无人机、平衡车与机器人等较具科技感的智能硬件,还有如毛巾、牙刷、旅行箱、跑鞋和背包等生活类用品。这些产品相对于各垂直领域的专家品牌,都不具有任何核心竞争力,只是高度依附小米手机的销售渠道,与小米手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小米唯一能与互联网企业相关联的,是雷军在公开信中提到的“小米用户每天使用小米手机的平均时间约4.5小时,MIUI月活用户超过了1.9亿”,雷军还声称小米的用户规模、活跃度与使用时长等指标均达到国际一流互联网公司水平。
但这只是雷军的自欺欺人,小米的用户规模、活跃度、使用时长与BAT等互联网企业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商业价值也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用户每天使用小米手机的平均时间约4.5小时,但这4.5小时主要消耗在微信、淘宝、百度、优酷与爱奇艺等超级App上,这些App所产生的商业价值与小米公司毫无关系。
第二,MIUI月活用户超过了1.9亿,但这些用户都是低价值用户,他们的生命周期与用户使用小米的生命周期一致,只有1-2年,用户不再使用小米手机,也意味着用户不再使用小米提供的互联网服务。
小米能获得的互联网收入主要源于手机应用、游戏分发以及在MIUI系统内提供的在线广告服务,而这些互联网服务的市场空间与盈利能力极为有限,也与华为、荣耀、oppo、vivo与魅族等手机并无本质差异,上述手机企业同样在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应用与游戏下载服务,用户每天使用它们手机的时间也很长,操作系统用户数量也不菲。
如果小米可以定义为一家互联网企业,那么华为、荣耀、oppo、vivo与魅族也都可以自称为互联网企业,显然这个逻辑并说不通。即使互联网服务用户、收入与利润远超小米的苹果,也从来不敢宣称自己是一家互联网企业。
成也手机,败也手机,小米本质上就是一家手机企业,这是无法掩盖的事实。
所谓的小米模式,只是在智能手机业务的基础上,一方面开发新的产品品类来共享手机的品牌与线上线下渠道,雷军美其名曰为新零售;另一方面,小米利用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的互联联网功能,提供一些应用与游戏下载等较为简单的互联网服务,雷军美其名曰为创新驱动的互联网企业。
讽刺的是,虽然小米公司口口声声称自己是一家互联网企业,但在2015至2016年,小米遭遇业绩滑铁卢,正是源于其智能手机业务的溃败,2017年小米实现反转,也正是源于其高度重视手机业务产品、供应链,品牌与线下渠道,更像一家真正的硬件企业来运作。
在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的招股说明书中,小米用了这样一句自相矛盾的话来概括自己,“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与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这就像皇帝新装故事中的皇帝,本是赤身裸体却说自己身着一身华丽的衣裳。
4小米的真实估值
那么应该如何给小米进行合理估值呢,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给企业估值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只是后来很多投融资从业者,为了粉饰企业估值而发明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估值工具。
万变不离其宗,对企业估值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企业的市盈率。市盈率全称市价盈利比率,即企业的每股股价除以企业的每股年度收益,也等同于企业总市值除以企业的年度净利润。
我们先以苹果、阿里巴巴与腾讯为例。
苹果公司2017财年(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83.51亿美金,当前市值为9247.84亿美金,苹果市盈率计算方式为9247.84亿美金市值除以483.51亿美金净利润,市盈率约为19倍。
阿里巴巴集团2018财年(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832.14亿元(约合132.66亿美元),当前市值为5056亿美金,阿里巴巴集团市盈率计算方式为5056亿美金市值除以132.66亿美元净利润,市盈率约为38倍。
腾讯控股2017年全年净利润为715亿元人民币,当前市值为38185.81亿港元(折合30874.68亿人民币),腾讯控股的市盈率计算方式为30874.68亿人民币市值除以71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市盈率约为43倍。
不同企业的市盈率倍数会有很大不同,净利润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企业市盈率就会很高,净利润处于停滞或者萎缩阶段的企业,其市盈率会非常低。
苹果、阿里巴巴与腾讯的市盈率分别为19、38与43,这源于投资者对三者未来的盈利增长预期不同。苹果公司业务已经成熟,收入与盈利都遇到天花板,所以市盈率较低;阿里巴巴与腾讯还具有较大的盈利增长潜力,所以市盈率较高。
市盈率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金融市场的无风险存款利率,比如用户拿自有资金去购买国债等无风险理财产品,每年的收益在5%,则折合市盈率为20倍,那么20倍就是一个企业估值的重要参考标准。如果一个企业的净利润处于停滞或者缓慢增长状态,那么企业的市盈率就在20倍上下,如果企业的净利润在高速增长状态,市盈率就会高于20倍,并且盈利增长速度越快,周期越长,市盈率越高;如果企业的净利润处于衰减状态,市盈率就会低于20倍,衰减速度越快,周期越长,市盈率越低。这是影决定企业市盈率的主要因素,当然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业务特点,不同行业之间的市盈率也会有较大差别。
所以,决定小米企业估值最核心的指标是其当期的盈利能力,以及未来净利润保持增长的速度与时间周期,与其是不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并无根本关系。
2014年年底,小米公司估值450亿美金,源于当时投资者对其抱有较高的成长预期,而2015年估值腰斩甚至跌至十分之一,源于投资者对其未来成长失去信心。
根据招股书数据显示,小米2015年收入668亿元,经营利润为13.73亿元,2016年收入684亿元,经营利润为37.85亿元;2017年收入1146亿元,经营利润122.16亿元。经营利润并非企业的真实净利润,一方面其没有扣除企业的财务成本与所得税,另一方面没有扣除企业用于股权激励的成本与费用。企业股权激励替代员工工资开支,很大程度上粉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我们将小米的净利润进行更进一步的拆分,一部分是硬件业务利润,另一部分是互联网服务的利润。
硬件业务部分,小米主要包括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与其他智能硬件,在这些领域小米都面临着极为强大的专业品牌的竞争。尤其在核心主业智能手机业务,小米手机在全球市场面临的是苹果、三星、华为、荣耀、oppo与vivo等强敌的竞争,另外魅族、360与锤子等雄心不死,联想集团也携联想与摩托罗拉双品牌卷土重来。
2017年,小米手机高达65%的业绩增长,除了自身努力,还有非常大的运气成分。一方面得益于联想、酷派、中兴与乐视等企业主动收缩而拱手相让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得益于苹果、三星、华为、oppo与vivo主动舍弃的千元以下市场,这都给了小米业绩反转的大好机遇。所以这也导致小米的手机均价只有800多人民币,远低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均价。
小米在2017年的高速增长注定只是昙花一现,当前的竞争格局不会再给它那样的机遇。
2017年,小米硬件业务营收在1000亿人民币左右,按照雷军给硬件业务设定的最高5%净利率,其硬件净利润在50亿人民币,按照远高于苹果的30倍市盈率率计算,小米硬件业务的估值上限在1500亿人民币。
30倍的市盈率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市盈率,因为手机市场是变数最大的一个产业,每年变幻大王旗,这也是手机企业为什么很难上市,也很难获得高估值的一个重要原因。小米的手机业务在接下来几年很难保持高速增长,甚至存在极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小米成也手机,败也手机,如果小米的手机业务出现问题,就像2015-2016年一样,小米的整个硬件业务也将随之衰退。
我们再看小米公司的互联网服务部分,智能手机的寿命周期只有1-2年,所以小米手机每年会有新的增量,也会有大量被弃用。我们按照小米手机每年平均2亿存量用户的规模,平均每个用户在互联网服务领域的单年贡献为50元,小米的互联网服务年营收可达到100亿,按照15%的净利率,30倍的市盈率测算,其互联网服务部分估值在450亿人民币上下。
将小米公司硬件业务部分估值与互联网服务部分估值相加,其较为理想的估值也只有1950亿人民币,折合为300亿美金上下。
香港是一个比A股更成熟的资本市场,价值投资者居多,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厂商联想集团营收超过430亿美金,但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也只有465亿港币的市值。
对于小米这样一家处于充分竞争市场,行业风险极高,盈利能力一般,同时不具有明显品牌与技术护城河的企业,香港投资者是否会给到其300亿美金的估值尚是未知数。
5不诚信,怎能卓越?
在小米提交招股说明书后的连续几天,铺天盖地都是对小米极尽吹捧的公关文章,吹捧小米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吹捧小米的千亿美金估值。但当这一波公关传播过后,媒体界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理性的声音。
腾讯财经旗下的《棱镜》发表了深度研究文章《我们用几天白话了小米招股说明书,告诉你它估值为何太高》,彭博旗下的《商业周刊》发表了文章《小米估值比百度、京东还高,靠谱吗?》,科技媒体虎嗅也发表了《小米对投资者厚道吗?》的文章,都对小米的互联网公司定位与高估值提出质疑。
小米哪是什么一家互联网企业,其就是彻彻底底的硬件企业逻辑,小米哪值什么千亿美金,300亿美金是其真实价值的上限。
熟知资本市场的雷军,不会不了解小米真实的商业逻辑,也不会不清楚小米的真实价值。但为了推高企业的上市估值,小米公司、投资机构与行业媒体联手给小米编织了一个“千亿美金互联网公司”的谎言,把上市演绎成了一场“皇帝新装”的荒唐剧。
即使在各方配合下,小米公司实现较高估值上市后,其很快也会像周鸿祎的360,史玉柱的巨人网络与江南春的分众传媒一样,荒唐剧过后,一地鸡毛,机构投资者套现走人,最终中小投资者买单。目前,证券市场正逐渐沦落成为上市公司、一级市场投资者与投行联合洗劫中小投资者的杀戮场。
雷军在招股说明书开篇《董事长的公开信》中写到,优秀的公司赚的是利润,卓越的公司赢的是人心,雷军致力于将小米打造成一家赢得人心的卓越企业。
但小米从创业初期,就擅长利用媒体舆论进行饥饿营销,制造产品热销假象,到上市前夕,小米已经成为一家世人瞩目的明星企业,却再次利用媒体舆论去编制一个“千亿美金市值互联网公司”的谎言,借此推高上市估值。
我们从中没有看到一家卓越企业应有的诚信,而没有诚信,小米怎能卓越?
-
小米
+关注
关注
70文章
14380浏览量
144594
原文标题:小米没有诚信,怎能卓越? | 砺石
文章出处:【微信号:libusiness,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