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不能只考虑制造,通过与消费者的信息技术串联,后台的制造厂商走向前端,要向全链条的服务转变,其中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定位的改变;
做软件的企业,也可能不是单纯的码农,精通生物医药的不在少数;
生物医药也不再是一门心思的做药,而是与AI融合,构建全生命周期。
这正是张江目前的现状:
自由流动 充分融合
业界也认为:下一个风口,是AI,不如说是跨界融合。而这一点,在张江的“e”(数字信息)产业和“医”(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AI,正在快速改变医疗大健康行业
“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创新,例如移动医疗、医疗大数据;这不仅推动了相关技术的重大突破,也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产业的融合;尤其是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运用,也推动精准医疗、个性化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 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总经理楼琦在张江生命科学沙龙(2018第一季)曾这样表述。
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持续时间久、效率低,一直是医药领域的“心腹大患”。根据相关药物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一款新药的面市从药物发现到获得FDA批准平均大约需要96.8个月。而在成本上,德勤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12家主要制药公司的获批药物开发成本已经增加了33%,每年约16亿美元。
AI的加入,让人看到了可喜的改变。根据TechEmergence的研究报告,AI可以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从12%提升至14%,这仅有的2%的增长不容小觑,可以为整个生物制药行业节省数十亿美元,同时,还可以省下很多研发时间。
今年4月,将总部迁至张江的西比曼生物科技集团宣布,与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和医疗技术服务商——GE医疗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西比曼新建的上海张江GMP生产基地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CAR-T细胞)和干细胞的高质量工业生产工艺,用于联合研发高度整合且自动化的细胞制备体系。
西比曼生物科技集团与GE医疗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值得关注的是,该合作引入了蕴含人工智能“GE的灵活生产平台”——一种可扩展的半自动化端到端平台技术。
一般来说,生物药生产商建设一个实验室,并要使其具备最高效的工业级生产能力,需要18个月,而GE的灵活生产平台可缩短多达一半工程周期,仅9个月就能让生产商实现规模生产的能力,从而使药物上市时间得以提前。
以人工智能(AI)技术为驱动力的“AI+”概念,正在快速改变医疗大健康行业,运用于智能医械设备(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及图像分析等方面。
由此也引发了新一轮的企业崛起:包括傅利叶的康复机器人,以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为核心,对医疗健康大数据,尤其是临床病历方面,进行深度治理和挖掘的森亿智能等。
从纵向走向横向深度融合
上海已正式下发《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称,上海将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机器人及智能硬件、智能无人系统及软件等为重点的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在布局上,“张江-临港”人工智能创新承载区是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毛军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毛军发认为, “人工智能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正在促进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可以把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抓手,来促进科创中心建设,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主要是算法和芯片。”
从张江发展历史来看,集成电路、信息技术已具备雄厚实力,在互联网、大数据高速发展,AI概念的加持下,正从各自领域的纵向发展走向了深度的横向融合。
业内专家认为,互联网的竞争早已变成生态的角逐,其中传统企业愈发成为互联网跨界融合的座上宾,互联网行业的痛点是一直浮在空中和线上,必须落地。未来线上线下融合既是痛点,也是巨大的风口和机会。
如何做到融合?张江先行一步:
位于张江科学城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张江中区C-2-4地块(即科创园)北侧,占地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人工智能岛”(AIsland)已经启动建设。
“张江人工智能岛”
未来,张江将以“人工智能岛”为主轴,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VR/AR等数字产业项目加快在张江中区集聚,将技术和应用扩散至整个科学城,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有望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张江的数字产业规模由当前的2000亿元攀升至3000亿元。
而这一创举,一经发布,已得到如达观数据等一批“准独角兽”企业的关注,他们希望在那里寻找到伙伴和新应用,“期待能够在张江地区‘实业落地’,这是每个创新者希望能把技术用上的心愿。”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7314浏览量
238610 -
机器学习
+关注
关注
66文章
8420浏览量
132680
原文标题:下一个风口,是AI?不如说是……
文章出处:【微信号:zjpark,微信公众号:你好张江】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