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从大学毕业到从事进入网络这个行业从事网络工程师已经有5个年头了,回忆这几年的心理历程,有收获也有遗憾,有痛苦也有快乐,真是如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全都有。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的工作经历,能对大家有些帮助。
在继续读下去之前,读者应认识到一点:个人观点的独特性与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千万不要盲从,而应时刻保持一种批判接受的态度。或者说,你得有自己的观点,你(也只有你自己)得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责。
我高中毕业考上了一家还算不错的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是因为学校是想国内某垄断行业输送人才的,而我们的计算机专业在学校基本是一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角色,毕业并不能在该行业找到理想的工作,面临就业的压力,在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以及详细的调查,懵懵懂懂的就参加了工作。现在回想虽然我们说,先就业再择业,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的首个就业的单位我们应该塌下心来好好地充实自己要做比较长的时间,如果前期做好规划和调查研究工作,起点好的话对未来的发展也必然很有利。
也是机缘巧合,我在进入了一家通信网络集成公司后被派到一家大型国企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机房管理员。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特别不适应,主要是工作模式,机房的值班员实行3班倒的制度,上24小时休息48小时,开始的时候我就在想上半应该是每周5天每天8小时啊,还有就是值班员的工作内容,值班员的工作很繁杂,基本上是重复性的没有建设性意义的工作,比方说绑定个IP了啦,接个电话啦,然后每2小时一次的机房巡检,等等这些事。实际上就是熟知《值班员规范》、《机房出入管理制度》、《机房设备上下线规范》、《日常巡检制度》等等这些企业的规范制度,就本人而言,压根没有机会基础到网络的设计、实施等工作,就是一个值班的小网管。从事这种基础性的工作的人很多,但是往往这种岗位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其中有很大原因就是这里面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力量。
这种上班的形式和状态就导致上完一天班之后有两天的时间无所事事,宅在家里打游戏上网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近1年的值班时间内,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质工作之外,基本没有其他需要操心的事情,仿佛还是在上大学时候一样,但是当一年过后,看着空空的荷包,看着相同岗位干了4.5年的老工程师还在继续每天这样周而复始的工作,自己突然觉得这种状态很可怕,因为这段时间内自己压根没有任何新的收获,在这个时候突然感觉到想要改变现状还得靠自己努力,因为本身机房的运维工作与网络和主机都接触的比较多,因为对网络比较感兴趣因此就对开始自己找网络方面的书去学校,因为没有人指导自己,只能随便去网上找一些资料,然后就捧着本TCP/IP详解去看。在这个阶段我总结了一个道理:自学能力是竞争力之本,但是要有兴趣和比较明确的方向。
然后就是每周一参加一下机房的周例会,当时的机房人很少,也没有那么多事情,大家在小会议室围着一张不大的桌子每个工程师都说说自己的工作,当然我作为值班员一般就是一个旁听的,周会的气氛深深吸引了我,我非常羡慕每个工程师,因为都有好多有建设性的没听过的工作比方说网络方案的设计规划,与H3C厂商、IBM厂商等的沟通,与值班的工作很不一样,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能真正融入这个团队,不去做哪些值班这些当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重复性工作呢?只能开始缠着负责网络的工程师,去跟着他们学习。在这个阶段我体会到:学习应给自己设置虚拟的项目目标,以做项目的形式提升学习效果,只有这样学到的内容才会深入而实用,切忌无目标地学到哪算哪。
因为我单位的设备都是带生产业务的,而我又是一名值班工程师,平时压根没有时间也没有权利去动这些设备,我只能在实验室针对较低端的设备进行试验,但是可以通过机房的真实案例进行模拟,从理论的强化到案例的学习,再到真实项目的演练,我觉得短时间内,我在学到的知识,我都可以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收获简直太大了。慢慢的也就在工作中找到了乐趣,做值班员又没有机会做项目,就这样一边值班,一边学习积累。实际动手中获得的经验和技能,比看书的理论来的要深刻的多。
时间到了2009年正好赶上数据中心机房搬迁,当时比较缺人,赶上这个机会,领导就问我,你能不能参与到搬迁的工作中,懂不懂网络,能不能加入到项目里面。我理所当然的拍胸脯说我能,我在通过学习后对网络的理论以及架构模型都有了很深的理解,同时我也很了解本网络的部署情况,也参与到了一些网络小项目当中,然后值班过程中,我就逐渐转变角色,从接电话然后向工程师转述变成开始靠自己判断和处理问题,我想正是值班员那段时间的积累,让我能后在未来的日子里在运行维护和项目建设等岗位上能够迅速的开展工作吧。机遇很重要,但你得有能力才能抓住它。
随着时间的发展,机房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壮大。在值班岗位上呆了1年左右,网络相关工作人手匮乏,我从值班员岗位转行开始进行网络工程师,网络的关键性和特殊性注定了我们工程师时刻都绷着一根筋,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晚上从家中跑到单位来解决突发的网络问题,也记不得有多少次配合晚上的实施操作加班到深夜。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工程师本身的使命感,责任、努力与坚持支持着我前行。终于我从一个小小的值班员完成了到一个网络工程师,最后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小小项目经理。
总结我的学习历程大概分为这几个阶段:
1. 理论的自我强化:首先给个人一些网络相关理论的资料,主要是协议层次,不涉及配置命令,此过程没有人指导,但可以不懂就问,这个阶段结束后,个人对网络有了很朦胧的意识,在没有接触实际项目之前,即使他能把整个一本命令手册都背下来,他也不可能对网络有更深的认识。
2. 自我实验式的演练:初步接触了一些理论基础后,可能只是知道有哪几个协议,但不清楚协议如何使用,这时候需要利用闲置设备进行必要的配置和操作方面的简单组网,主要是针对企业常用协议,这个阶段完成后对理论的理解还是孤岛式的,相关理论没有做到融会贯通。
3. 参与实际项目:企业里有大量的组网项目,个人在具备初步的理论基础,能简单配置设备后,就参与实际项目,具体是方案讨论会,规划编写,以及实际组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之前所学的知识,逐渐跟企业的组网需求联系了起来,逐渐知道如何综合利用各协议进行组网,同时对单个协议的用途,使用范围,优缺点逐渐清晰,达到了理解和会用的阶段,这个阶段完成后,虽然只掌握了常用的配置命令,但是脑子里已经建立了企业的网络组建模型和常规套路,初步具备独立规划,设计,组网,实施的能力。
4. 规划设计能力的强化:个人在具备初步规划能力的条件下,可以逐渐参与更多的实际项目,通过操作更大型的企业设备,组建更复杂的网络,遇到更困惑的运维问题,理论能力和实战能力,极大增强。这个阶段结束后,悟性好的个人,已经可以不用再配置和操作设备,进入规划和设计部门,跟客户直接面对面沟通,从此走入管理阶层,对技术感兴趣的人,可能一直做基础的配置和维护工作。但随着项目经验的增加,会遇到并解决更为复杂的技术和工程问题,他的经验将成为宝贵的财富,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技术专家。
从以上个人成长过程中看,我得到这样几个结论:
1.穷尽所有命令的方式根本不适用于企业,企业不需要活字典,企业只需要书本上10%的知识和命令就足够了,但是企业对于某个单项技术要求理解的深度非常大。一般的培训机构培训到他是什么,他是怎么组成的,但是企业要求知道,他是为谁服务的,他应用在什么情况,他怎么跟企业需求结合等等;
2.个人在没有接触项目前,命令记的再多,协议学的再多,都是死的,会忘;
3.只有通过项目来学习,才能真正把道理搞通,最终永远不会忘,就跟加减乘除法一样。你只有在每次跑步或运动之后才会觉得轻松,?因为血脉通畅了。
4.项目是必要的,但项目也不是目的,真正学会原理才是目的,学了原理就可以超越设备配置的局限,进入规划设计的层面,所以通过项目最终要掌握原理。
5.在一个大型企业里网络人才的层次:什么都不会--会敲命令,配单个—看破网络的优缺点,能搞设计—会运维—会培训咨询,所以最顶级的人才是一辈子都脱离配置,命令,操作。
仅仅是个人的一点看法,共大家参考。
-
工程师
+关注
关注
59文章
1569浏览量
68510 -
网络
+关注
关注
14文章
7557浏览量
8874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