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谷歌年度开发者大会上,谷歌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打电话帮用户预约剪发服务和预定餐厅的录音让人印象深刻。同样,微软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小娜也能够预订会议室,和与会人员打招呼。而令中国大众最熟悉的“语音识别”恐怕就是苹果公司开发的Sire了,作为语音识别的元老,在和使用者直接的交流中以“段子”多,“神回复”而著称,多次登上微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红”。而“语音识别”也让大众对“人工智能”有了最初的认知。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在之前接受采访时介绍,目前,人工智能对语音的反馈包括三个阶段:识别、理解和提供服务。当下人工智能的主要难点在于“理解”。因为人由于语言、思维的多样性,给人工智能理解的场景表现出复杂,繁多等因素使得人工智能去理解的内容本身拥有无穷的组合。没有精确的模型,于是就无法用建模的模式去解决。
对于今天的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为,是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传输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底层架构的设计上,由于逻辑算法的多样性,使得人工智能不可能跟人脑算法相比较。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是,通过所有事件存储,再通过检索,找到对应答案,最终传递速度决定人工智能的流畅性。所以人工智能目前的地位就如同“黑盒”(黑盒测试也称功能测试,它是通过测试来检测每个功能是否都能正常使用。)而人就是“白盒”(代表人的逻辑思维)。
不过,黑盒也有自己的好处。从某个角度来说,黑盒不会存在偏差,是什么就是什么,非常公平。一些推理过程中需要白盒的系统,但这种推理存在着某种既定立场,比如人们对有争议的问题多少会有一些偏见,这些偏见来自于每个人的既定立场。在这些立场下推理出的东西必然会有所偏颇,但黑盒就不会,怎样输入就怎样输出。
科大讯飞的语音产品正是体现了这种“黑盒”特征,它只是一个工具,不能提供“理解”的算法。当前的合理状态应该是人工智能+人类智能(AI+HI),AI致力于流程性分析,人类负责深度分析、理解和创造。
-
语音识别
+关注
关注
38文章
1725浏览量
112575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6915浏览量
237717
原文标题:人工智能探讨升级,“黑盒”理论定义AI分工
文章出处:【微信号:jingzhenglizixun,微信公众号:机器人博览】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