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发展由来
数字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电子管、晶体管、小规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不同的阶段。发展到现在,主要有3类电子器件:存储器、处理器和逻辑器件。
存储器保存随机信息(电子数据表或数据库的内容);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以便完成各种任务(运行数据处理程序或视频游戏);而逻辑器件可以提供特殊功能(器件之间的通信和系统必须执行的其他所有功能)。
逻辑器件分成两类:
1.固定的或定制的。
2.可编程的或可变的。
其中,固定的或定制的逻辑器件通常称为专用芯片(ASIC)。ASIC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用途而设计的芯片,例如MP3解码芯片等。其优点是通过固化的逻辑功能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降低了芯片的成本,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随着集成度的提高,ASIC的物理尺寸也在不断的缩小。
FPGA的硬件设计技巧
FPGA的硬件设计不同于DSP和ARM系统,比较灵活和自由,只要设计好专用管脚的电路,通用I/O的连接可以自己定义,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FPGA电路设计中会用到的特殊技巧做参考。
1、管脚兼容性设计
前面的内容提到过,FPGA在芯片选项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兼容性好的封装。那么,在硬件电路设计时,就要考虑如何兼容多种芯片的问题。
例如,红色飓风II代-Altera的开发板就是兼容了EP1C6Q240和EP1C12Q240两个型号的FPGA。这两个芯片有12个I/O管脚定义是不同的。在EP1C6Q240芯片上,这12个I/O是通用I/O管脚,而在EP1C12Q240芯片上,它们是电源和地信号。
为了能保证两个芯片在相同的电路板上都能工作,我们就必须按照EP1C12Q240的要求来把对应管脚连接到电源和地平面。因为,通用的I/O可以连接到电源或者地信号,但是电源或者地信号却不能作为通用I/O。
在相同封装、兼容多个型号FPGA的设计中,一般的原则就是按照通用I/O数量少的芯片来设计电路。
2、根据电路布局来分配管脚功能
FPGA的通用I/O功能定义可以根据需要来指定。在电路图设计的流程中,如果能够根据PCB的布局来对应的调整原理图中FPGA的管脚定义,就可以让后期的布线工作更顺利。
例如,如图2.1所示,SDRAM芯片在FPGA的左侧。在FPGA的管脚分配的时候,应该把与SDRAM相关的信号安排在FPGA的左侧管脚上。这样,可以保证SDRAM信号的布线距离最短,实现最佳的信号完整性。
3、预留测试点
目前FPGA提供的I/O数量越来越多,除了能够满足设计需要的I/O外,还有一些剩余I/O没有定义。这些I/O可以作为预留的测试点来使用。
例如,在测试与FPGA相连的SDRAM工作时序状态的时候,直接用示波器测量SDRAM相关管脚会很困难。而且SDRAM工作频率较高,直接测量会引入额外的阻抗,影响SDRAM的正常工作。
如果FPGA有预留的测试点,那么可以将要测试的信号从FPGA内部指定到这些预留的测试点上。这样既能测试到这些信号的波形,又不会影响SDRAM的工作。
如果电路测试过程中发现需要飞线才能解决问题,那么这些预留的测试点还可以作为飞线的过渡点。
FPGA设计者的5项基本功介绍
在小编看来,成为一名说得过去的FPGA设计者,需要练好5项基本功:仿真、综合、时序分析、调试、验证。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以上基本功是针对FPGA设计者来说的,不是针对IC设计者的。对于IC设计,不太懂,所以不敢妄言。
对于FPGA设计者来说,练好这5项基本功,与用好相应的EDA工具是同一过程,对应关系如下:
1.、仿真:Modelsim, Quartus II(Simulator Tool)
2.、综合:Quartus II (Compiler Tool, RTL Viewer, Technology Map Viewer, Chip Planner)
3、 时序:Quartus II (TimeQuest Timing Analyzer, Technology Map Viewer, Chip Planner)
4、调试:Quartus II (SignalTap II Logic Analyzer, Virtual JTAG, Assignment Editor)
5、验证:Modelsim, Quartus II(Test Bench Template Writer)
掌握HDL语言虽然不是FPGA设计的全部,但是HDL语言对FPGA设计的影响贯穿于整个FPGA设计流程中,与FPGA设计的5项基本功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FPGA设计者来说,用好“HDL语言的可综合子集”可以完成FPGA设计50%的工作——设计编码。练好仿真、综合、时序分析这3项基本功,对于学习“HDL语言的可综合子集”有如下帮助:
1. 通过仿真,可以观察HDL语言在FPGA中的逻辑行为。
2. 通过综合,可以观察HDL语言在FPGA中的物理实现形式。
3. 通过时序分析,可以分析HDL语言在FPGA中的物理实现特性。
对于FPGA设计者来说,用好“HDL语言的验证子集”,可以完成FPGA设计另外50%的工作——调试验证。
1. 搭建验证环境,通过仿真的手段可以检验FPGA设计的正确性。
2. 全面的仿真验证可以减少FPGA硬件调试的工作量。
3.把硬件调试与仿真验证方法结合起来,用调试解决仿真未验证的问题,用仿真保证已经解决的问题不在调试中再现,可以建立一个回归验证流程,有助于FPGA设计项目的维护。
FPGA设计者的这5项基本功不是孤立的,必须结合使用,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FPGA设计流程。反过来说,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才能最有效地练习这5项基本功。对这5项基本功有了初步认识,就可以逐个深入学习一些,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再次用于完整的设计流程。如此反复,就可以逐步提高设计水平。采用这样的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方法,只要通过培训入了门,就可以自学自练,自我提高。
市面上出售的有关FPGA设计的书籍为了保证结构的完整性,对FPGA设计的每一个方面分开介绍,每一方面虽然深入,但是由于缺少其他相关方面的支持,读者很难付诸实践,只有通读完全书才能对FPGA设计获得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的书籍,作为工程培训指导书不行,可以作为某一个方面进阶的参考书。如何使用现有的书籍进行自学,这是后话。
对于新入职的员工来说,他们往往对FPGA的整体设计流程有了初步认识,5项基本功的某几个方面可能很扎实。但是由于某个或某几个方面能力的欠缺,限制了他们独自完成整个设计流程的能力。入职培训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掌握整体设计流程,培养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几个设计流程来回的训练,形成自我促进、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对工作涉及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认识逐步清晰,新员工的自信心也会逐步增强,对个人的发展方向也会逐步明确,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程项目中来。
FPGA的设计流程
FPGA的设计流程就是利用EDA开发软件和编程工具对FPGA芯片进行开发的过程。典型FPGA的开发流程一般如图4.1.1所示,包括功能定义/器件选型、设计输入、功能仿真、综合优化、综合后仿真、实现、布线后仿真、板级仿真以及芯片编程与调试等主要步骤。
1、功能定义/器件选型
在FPGA设计项目开始之前,必须有系统功能的定义和模块的划分,另外就是要根据任务要求,如系统的功能和复杂度,对工作速度和器件本身的资源、成本、以及连线的可布性等方面进行权衡,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和合适的器件类型。 一般都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把系统分成若干个基本单元,然后再把每个基本单元划分为下一层次的基本单元,一直这样做下去,直到可以直接使用EDA元件库为止。
2、 设计输入
设计输入是将所设计的系统或电路以开发软件要求的某种形式表示出来,并输入给EDA工具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硬件描述语言(HDL)和原理图输入方法等。原理图输入方式是一种最直接的描述方式,在可编程芯片发展的早期应用比较广泛,它将所需的器件从元件库中调出来,画出原理图。这种方法虽然直观并易于仿真,但效率很低,且不易维护,不利于模块构造和重用。更主要的缺点是可移植性差,当芯片升级后,所有的原理图都需要作一定的改动。目前,在实际开发中应用最广的就是HDL语言输入法,利用文本描述设计,可以分为普通HDL和行为HDL。普通HDL有ABEL、CUR等,支持逻辑方程、真值表和状态机等表达方式,主要用于简单的小型设计。而在中大型工程中,主要使用行为HDL,其主流语言是Verilog HDL和VHDL。这两种语言都是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标准,其共同的突出特点有:语言与芯片工艺无关,利于自顶向下设计,便于模块的划分与移植,可移植性好,具有很强的逻辑描述和仿真功能,而且输入效率很高。 除了这IEEE标准语言外,还有厂商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用HDL为主,原理图为辅的混合设计方式,以发挥两者的各自特色。
3、 功能仿真
功能仿真也称为前仿真是在编译之前对用户所设计的电路进行逻辑功能验证,此时的仿真没有延迟信息,仅对初步的功能进行检测。仿真前,要先利用波形编辑器和HDL等建立波形文件和测试向量(即将所关心的输入信号组合成序列),仿真结果将会生成报告文件和输出信号波形,从中便可以观察各个节点信号的变化。如果发现错误,则返回设计修改逻辑设计。常用的工具有Model Tech公司的ModelSim、Sysnopsys公司的VCS和Cadence公司的NC-Verilog以及NC-VHDL等软件。
4、 综合优化
所谓综合就是将较高级抽象层次的描述转化成较低层次的描述。综合优化根据目标与要求优化所生成的逻辑连接,使层次设计平面化,供FPGA布局布线软件进行实现。就目前的层次来看,综合优化(Synthesis)是指将设计输入编译成由与门、或门、非门、RAM、触发器等基本逻辑单元组成的逻辑连接网表,而并非真实的门级电路。真实具体的门级电路需要利用FPGA制造商的布局布线功能,根据综合后生成的标准门级结构网表来产生。为了能转换成标准的门级结构网表,HDL程序的编写必须符合特定综合器所要求的风格。由于门级结构、RTL级的HDL程序的综合是很成熟的技术,所有的综合器都可以支持到这一级别的综合。常用的综合工具有Synplicity公司的Synplify/Synplify Pro软件以及各个FPGA厂家自己推出的综合开发工具。
5、 综合后仿真
综合后仿真检查综合结果是否和原设计一致。在仿真时,把综合生成的标准延时文件反标注到综合仿真模型中去,可估计门延时带来的影响。但这一步骤不能估计线延时,因此和布线后的实际情况还有一定的差距,并不十分准确。目前的综合工具较为成熟,对于一般的设计可以省略这一步,但如果在布局布线后发现电路结构和设计意图不符,则需要回溯到综合后仿真来确认问题之所在。在功能仿真中介绍的软件工具一般都支持综合后仿真。
图4-1 FPGA典型设计流程
6、 实现与布局布线
布局布线可理解为利用实现工具把逻辑映射到目标器件结构的资源中,决定逻辑的最佳布局,选择逻辑与输入输出功能链接的布线通道进行连线,并产生相应文件(如配置文件与相关报告),实现是将综合生成的逻辑网表配置到具体的FPGA芯片上,布局布线是其中最重要的过程。布局将逻辑网表中的硬件原语和底层单元合理地配置到芯片内部的固有硬件结构上,并且往往需要在速度最优和面积最优之间作出选择。布线根据布局的拓扑结构,利用芯片内部的各种连线资源,合理正确地连接各个元件。目前,FPGA的结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有时序约束条件时,需要利用时序驱动的引擎进行布局布线。布线结束后,软件工具会自动生成报告,提供有关设计中各部分资源的使用情况。由于只有FPGA芯片生产商对芯片结构最为了解,所以布局布线必须选择芯片开发商提供的工具。
7、 时序仿真
时序仿真,也称为后仿真,是指将布局布线的延时信息反标注到设计网表中来检测有无时序违规(即不满足时序约束条件或器件固有的时序规则,如建立时间、保持时间等)现象。时序仿真包含的延迟信息最全,也最精确,能较好地反映芯片的实际工作情况。由于不同芯片的内部延时不一样,不同的布局布线方案也给延时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布局布线后,通过对系统和各个模块进行时序仿真,分析其时序关系,估计系统性能,以及检查和消除竞争冒险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功能仿真中介绍的软件工具一般都支持综合后仿真。
8、 板级仿真与验证
板级仿真主要应用于高速电路设计中,对高速系统的信号完整性、电磁干扰等特征进行分析,一般都以第三方工具进行仿真和验证。
9、 芯片编程与调试
设计的最后一步就是芯片编程与调试。芯片编程是指产生使用的数据文件(位数据流文件,Bitstream Generation),然后将编程数据下载到FPGA芯片中。其中,芯片编程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编程电压、编程时序和编程算法等方面。逻辑分析仪(Logic Analyzer,LA)是FPGA设计的主要调试工具,但需要引出大量的测试管脚,且LA价格昂贵。目前,主流的FPGA芯片生产商都提供了内嵌的在线逻辑分析仪(如Xilinx ISE中的ChipScope、Altera QuartusII中的SignalTapII以及SignalProb)来解决上述矛盾,它们只需要占用芯片少量的逻辑资源,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FPGA设计心得
工作过的朋友肯定知道,公司里是很强调规范的,特别是对于大的设计(无论软件还是硬件),不按照规范走几乎是不可实现的。逻辑设计也是这样:如果不按规范做的话,过一个月后调试时发现有错,回头再看自己写的代码,估计很多信号功能都忘了,更不要说检错了;如果一个项目做了一半一个人走了,接班的估计得从头开始设计;如果需要在原来的版本基础上增加新功能,很可能也得从头来过,很难做到设计的可重用性。在逻辑方面,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规范有这些:
1.设计必须文档化。要将设计思路,详细实现等写入文档,然后经过严格评审通过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这样做乍看起来很花时间,但是从整个项目过程来看,绝对要比一上来就写代码要节约时间,且这种做法可以使项目处于可控、可实现的状态。
2.代码规范。如果在另一个设计中的时钟是40ns,复位周期不变,我们只需对CLK_PERIOD进行重新例化就行了,从而使得代码更加易于重用。
3.信号命名要规范化。
a.信号名一律小写,参数用大写。
b.对于低电平有效的信号结尾要用_n标记,如rst_n。
c.端口信号排列要统一,一个信号只占一行,最好按输入输出及从哪个模块来到哪个模块去的关系排列,这样在后期仿真验证找错时后方便很多。
d.一个模块尽量只用一个时钟,这里的一个模块是指一个module或者是一个entity。在多时钟域的设计中涉及到跨时钟域的设计中最好有专门一个模块做时钟域的隔离。这样做可以让综合器综合出更优的结果。
e.尽量在底层模块上做逻辑,在高层尽量做例化,顶层模块只能做例化,禁止出现任何胶连逻辑(gluelogic),哪怕仅仅是对某个信号取反。理由同上。
f.在FPGA的设计上禁止用纯组合逻辑产生latch,带D触发器的latch的是允许的,比如配置寄存器就是这种类型。
g.一般来说,进入FPGA的信号必须先同步,以提高系统工作频率(板级)。
h.所有模块的输出都要寄存器化,以提高工作频率,这对设计做到时序收敛也是极有好处的。
i.除非是低功耗设计,不然不要用门控时钟,这会增加设计的不稳定性,在要用到门控时钟的地方,也要将门控信号用时钟的下降沿打一拍再输出与时钟相与。
j.禁止用计数器分频后的信号做其它模块的时钟,而要用改成时钟使能的方式,否则这种时钟满天飞的方式对设计的可靠性极为不利,也大大增加了静态时序分析的复杂性。如FPGA的输入时钟是25M的,现在系统内部要通过RS232与PC通信,要以rs232_1xclk的速率发送数据。
时序是设计出来的
我的boss有在华为及峻龙工作的背景,自然就给我们讲了一些华为及altera做逻辑的一些东西,而我们的项目规范,也基本上是按华为的那一套去做。在工作这几个月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华为的那句话:时序是设计出来的,不是仿出来的,更不是湊出来的。在我们公司,每一个项目都有很严格的评审,只有评审通过了,才能做下一步的工作。以做逻辑为例,并不是一上来就开始写代码,而是要先写总体设计方案和逻辑详细设计方案,要等这些方案评审通过,认为可行了,才能进行编码,一般来说这部分工作所占的时间要远大于编码的时间。
总体方案主要是涉及模块划分,一级模块和二级模块的接口信号和时序(我们要求把接口信号的时序波形描述出来)以及将来如何测试设计。在这一级方案中,要保证在今后的设计中时序要收敛到一级模块(最后是在二级模块中)。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做详细设计的时候,对于一些信号的时序肯定会做一些调整的,但是这种时序的调整最多只能波及到本一级模块,而不能影响到整个设计。记得以前在学校做设计的时候,由于不懂得设计时序,经常因为有一处信号的时序不满足,结果不得不将其它模块信号的时序也改一下,搞得人很郁闷。
在逻辑详细设计方案这一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将各级模块的接口时序都设计出来了,各级模块内部是怎么实现的也基本上确定下来了。由于做到这一点,在编码的时候自然就很快了,最重要的是这样做后可以让设计会一直处于可控的状态,不会因为某一处的错误引起整个设计从头进行。
如何提高电路工作频率
对于设计者来说,当然希望我们设计的电路的工作频率(在这里如无特别说明,工作频率指FPGA片内的工作频率)尽量高。我们也经常听说用资源换速度,用流水的方式可以提高工作频率,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想进一步去分析该如何提高电路的工作频率。
先来分析下是什么影响了电路的工作频率。
电路的工作频率主要与寄存器到寄存器之间的信号传播时延及clock skew有关。在FPGA内部如果时钟走长线的话,clockskew很小,基本上可以忽略, 在这里为了简单起见,只考虑信号的传播时延的因素。信号的传播时延包括寄存器的开关时延、走线时延、经过组合逻辑的时延(这样划分或许不是很准确,不过对分析问题来说应该是没有可以的),要提高电路的工作频率,就要在这三个时延中做文章,使其尽可能的小。先来看开关时延,这个时延是由器件物理特性决定的,没有办法去改变,所以只能通过改变走线方式和减少组合逻辑的方法来提高工作频率。
1.通过改变走线的方式减少时延。
以 Altera的器件为例,在quartus里面的timing closure floorplan 可以看到有很多条条块块,我们可以将条条块块按行和按列分,每一个条块代表1个LAB,每个LAB里有8个或者是10个LE。它们的走线时延的关系如下:同一个LAB中(最快) 同列或者同行 不同行且不同列。
通过给综合器加适当的约束(不可贪心,一般以加5%裕量较为合适,比如电路工作在100Mhz,则加约束加到105Mhz就可以了,贪心效果反而不好,且极大增加综合时间)可以将相关的逻辑在布线时尽量布的靠近一点,从而减少走线的时延。(注:约束的实现不完全是通过改进布局布线方式去提高工作频率,还有其它的改进措施)
2.通过减少组合逻辑的减少时延。
上面讲了可以通过加约束来提高工作频率,但是在做设计之初可万万不可将提高工作频率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加约束上,我们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去避免出现大的组合逻辑,从而提高电路的工作频率,这才能增强设计的可移植性,才可以使得设计在移植到另一同等速度级别的芯片时还能使用。
我们知道,目前大部分FPGA都基于4输入LUT的,如果一个输出对应的判断条件大于四输入的话就要由多个LUT级联才能完成,这样就引入一级组合逻辑时延,我们要减少组合逻辑,无非就是要输入条件尽可能的少,,这样就可以级联的LUT更少,从而减少了组合逻辑引起的时延。
平时听说的流水就是一种通过切割大的组合逻辑(在其中插入一级或多级D触发器,从而使寄存器与寄存器之间的组合逻辑减少)来提高工作频率的方法。比如一个32位的计数器,该计数器的进位链很长,必然会降低工作频率,我们可以将其分割成4位和8位的计数,每当4位的计数器计到15后触发一次8位的计数器,这样就实现了计数器的切割,也提高了工作频率。
在状态机中,一般也要将大的计数器移到状态机外,因为计数器这东西一般是经常是大于4输入的,如果再和其它条件一起做为状态的跳变判据的话,必然会增加LUT的级联,从而增大组合逻辑。以一个6输入的计数器为例,我们原希望当计数器计到111100后状态跳变,现在我们将计数器放到状态机外,当计数器计到111011后产生个enable信号去触发状态跳变,这样就将组合逻辑减少了。
上面说的都是可以通过流水的方式切割组合逻辑的情况,但是有些情况下我们是很难去切割组合逻辑的,在这些情况下又该怎么做呢?
状态机就是这么一个例子,我们不能通过往状态译码组合逻辑中加入流水。如果我们的设计中有一个几十个状态的状态机,它的状态译码逻辑将非常之巨大,毫无疑问,这极有可能是设计中的关键路径。那该怎么做呢?还是老思路,减少组合逻辑。我们可以对状态的输出进行分析,对它们进行重新分类,并根据这个重新定义成一组组小状态机,通过对输入进行选择(case语句)并去触发相应的小状态机,从而实现了将大的状态机切割成小的状态机。在ATA6的规范中(硬盘的标准),输入的命令大概有20十种,每一个命令又对应很多种状态,如果用一个大的状态机(状态套状态)去做那是不可想象的,可以通过case语句去对命令进行译码,并触发相应的状态机,这样做下来这一个模块的频率就可以跑得比较高了。
总结:提高工作频率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寄存器到寄存器的时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出现大的组合逻辑,也就是要尽量去满足四输入的条件,减少LUT级联的数量。我们可以通过加约束、流水、切割状态的方法提高工作频率。
做逻辑的难点在于系统结构设计和仿真验证
刚去公司的时候boss就和我讲,做逻辑的难点不在于RTL级代码的设计,而在于系统结构设计和仿真验证方面。目前国内对可综合的设计强调的比较多,而对系统结构设计和仿真验证方面似乎还没有什么资料,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目前的设计水平还比较低下吧。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总是觉得将RTL级代码做好就行了,仿真验证只是形式而已,所以对HDL的行为描述方面的语法不屑一顾,对testbench也一直不愿意去学--因为觉得画波形图方便;对于系统结构设计更是一点都不懂了。到了公司接触了些东西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其实在国外,花在仿真验证上的时间和人力大概是花在RTL级代码上的两倍,现在仿真验证才是百万门级芯片设计的关键路径。
仿真验证的难点主要在于怎么建模才能完全和准确地去验证设计的正确性(主要是提高代码覆盖),在这过程中,验证速度也是很重要的。
验证说白了也就是怎么产生足够覆盖率的激励源,然后怎么去检测错误。我个人认为,在仿真验证中,最基本就是要做到验证的自动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写testbench的原因。在我现在的一个设计中,每次跑仿真都要一个小时左右(这其实算小设计)由于画波形图无法做到验证自动化,如果用通过画波形图来仿真的话,一是画波形会画死(特别是对于算法复杂的、输入呈统计分布的设计),二是看波形图要看死,三是检错率几乎为零。那么怎么做到自动化呢?我个人的水平还很有限,只能简单地谈下BFM(bus function model,总线功能模型)。
以做一个MAC的core为例(背板是PCI总线),那么我们需要一个MAC_BFM和PCI_BFM及PCI_BM(PCI behavior model)。MAC_BFM的主要功能是产生以太网帧(激励源),随机的长度和帧头,内容也是随机的,在发送的同时也将其复制一份到PCI_BM中;PCI_BFM的功能则是仿PCI总线的行为,比如被测收到了一个正确帧后会向PCI总线发送一个请求,PCI_BFM则会去响应它,并将数据收进来;PCI_BM的主要功能是将MAC_BFM发送出来的东西与PCI_BFM接收到的东西做比较,由于它具有了MAC_BFM的发送信息和PCI_BFM的接收信息,只要设计合理,它总是可以自动地、完全地去测试被测是否工作正常,从而实现自动检测。 华为在仿真验证方面估计在国内来说是做的比较好的,他们已建立起了比较好的验证平台,大部分与通信有关的BFM都做好了,听我朋友说,现在他们只需要将被测放在测试平台中,并配置好参数,就可以自动地检测被测功能的正确与否。
在功能仿真做完后,由于我们做在是FPGA的设计,在设计时已经基本保证RTL级代码在综合结果和功能仿真结果的一致性,只要综合布局布线后的静态时序报告没有违反时序约束的警告,就可以下到板子上去调试了。事实上,在华为中兴,他们做FPGA的设计时也是不做时序仿真的,因为做时序仿真很花时间,且效果也不见得比看静态时序分析报告好。
当然了,如果是ASIC的设计话,它们的仿真验证的工作量要大一些,在涉及到多时钟域的设计时,一般还是做后仿的。不过在做后仿之前,也一般会先用形式验证工具和通过静态时序分序报告去查看有没有违反设计要求的地方,这样做了之后,后仿的工作量可以小很多。
在HDL语言方面,国内语言很多人都在争论VHDL和verilog哪个好,其实我个人认为这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外面的大公司基本上都是用verilog在做RTL级的代码,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学verilog。在仿真方面,由于VHDL在行为级建模方面弱于verilog,用VHDL做仿真模型的很少,当然也不是说verilog就好,其实verilog在复杂的行为级建模方面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比如目前它还不支持数组。在一些复杂的算法设计中,需要高级语言做抽象才能描述出行为级模型。在国外,仿真建模很多都是用System C和E语言,用verilog的都算是很落后的了,国内华为的验证平台好像是用System C写。
在系统结构设计方面,由于我做的设计还不够大,还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觉得必须要具备一些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知识才行。
划分的首要依据是功能,之后是选择合适的,总线结构、存储结构和处理器架构,通过系统结构划分要使各部分功能模块清晰,易于实现。这一部分我想过段时间有一点体会了再和大家分享,就先不误导大家了。
最后简单说一下体会吧,归结起来就多实践、多思考、多问。实践出真知,看100遍别人的方案不如自己去实践一下。实践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兴趣,一方面来自压力,我个人觉得后者更重要。有需求会容易形成压力,也就是说最好能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锻炼,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在实践过程中要多思考,多想想问题出现的原因,问题解决后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也是经验积累的过程,如果有写项目日志的习惯更好,把问题及原因、解决的办法都写进去。最后还要多问,遇到问题思索后还得不到解决就要问了,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问同学同事,问搜索引擎,问网友,都可以,一篇文章、朋友们的点拨都可能帮助自己快速解决问题。
-
FPGA
+关注
关注
1628文章
21722浏览量
602896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