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是一个需要付出“成本”的过程,所以“理性”是“痛苦”的。
因为人是自私的,虽有爱心 ,却爱心有限,所以爱心不能扩张(随着距离加大爱心减少)。于是我们需要一个陌生人互助的平台,那就是市场。
因此,在人际关系的“二元世界”中,熟人之间讲“爱心”,陌生之间在乎“规则”,也因此市场有反馈慈善则无反馈。
“稀缺”无处不在。因为“稀缺”,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区别对待”;因为“区别对待”,所以形成“歧视”。稀缺、选择、区别对待、歧视,就形成了四位一体,而最终的落脚点表现在了“歧视”上。
“歧视”遍布于社会经济生活中,而“歧视”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歧视所产生的“后果”的大小。后果越小,歧视越严重;相反,歧视越不严重,远见、眼光、胸怀也就越具有局限性,这是环境塑造的客观结果。
在此泛学科中,“歧视”并不具有贬义,而是中性所指。
成本是你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所放弃最大获取的选择项),所以在做选择时要恰当运用“比较优势”原理;
“沉默成本不是成本”(因为已经发生)具有两面性,所以在现实中理解这句话时考量的关键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权衡.
经济行为中的“盈利”或“亏损”都是瞬间的“时间点”上的意外结果,新的经济行为“主体”也始于这个“时间点”。
在交易过程中,“售价”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而非传统认识中的“成本决定论”。也因此没有所谓的“合理利润率(亏损率)”——商人从来都是“能赚多少就赚多少”,即“利润最大化”。
针对经济行为中的“盈利”或“亏损”,有必要进行各种生产要素“归功”或“归咎”的分析,并且逆向对生产要素进行“犒赏”或“惩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应该尽量压缩各种生产要素的“租”(rent)而使其逼近成本。
这也可以视为“结果导向”理论在经济过程中的表现。
经济学认为“所有的伤害是相互的”,在此“伤害”过程中,谁避免意外的成本更低,谁避免意外的责任就更大。
换句话讲,资源在成本足够低的时候,“谁用得最好就归谁”(科斯定律的核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正或者道德规范都是效率的考量。
小时候自恃特立独行,不肯也不屑“随大流”,事实证明我错了。
因为那时不懂——其实在生活中“制度成本越低越好”!
这个意义上讲,初始的制度很重要,大众认同的规则、法律,风俗、习惯等等也都很重要,这些都是交易成本的雏形,是交易成本的初始界定。
用“成本”概念可以诠释或解决很多“社会交易”,更多的时候无须“讲理”(因为理讲不清楚); 而要“讲数”,——即寻找平衡点,寻找合作解。
-
Maxim
+关注
关注
8文章
859浏览量
87202 -
电源管理
+关注
关注
115文章
6183浏览量
144505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