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大数据的搜集与分析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之前关于“魏则西事件”的对错争论也是甚嚣尘上,但无论责任在谁,人们对于医疗领域专业性的信息需求是更为急切和强烈的。与其他传统行业转型一样,当下各个医院、健康管理机构、医疗器械公司等都会面临着自身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像不同医院会有自己不同的科研数据收集、不同病人会有各类的诊断状况(慢性病的长期健康监测、孕妇的周期性胎儿检查等),除了要用到不同的医疗电子器械之外,很多会借助一些创新的可穿戴设备。
面对各类to B模式的智慧医疗方案提供商,目前都很难出现一个比较通用的产品或者服务模式,甚至很多医疗健康领域的穿戴新产品数据都分散到各个健康设备公司,我们很难依靠一个简单的搜索页面、电子手环就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详细的身体状况,以及后续的治疗途径和方法。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从实际的行业应用中进行变革,因此在第314期i访谈,联动原素邀请了上海生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孔祥勇,来分享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下,已经落地的智慧医疗方案如何持续进行。+
Q
在生医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当中,客户更愿意为怎样的服务支付费用呢?
孔祥勇:客户更乐意为能解决刚需的服务支付费用,特别是医疗专业领域,有时候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是医学问题,客户希望专业和长期合作的关系。目前来说我们主要是提供一些免费的咨询、人才等非付费服务。这些客户一般也是行业人士,医院的、高校的、企业的都有。
非付费用户一部分是朋友,一部分是潜在客户,我本身还是医疗器械学院教师,所以并不会把非付费看成免费,也是一个自我学习和推广自身专业能力,扩大影响力的方式,是希望通过这些专业的非付费服务能让更多人了解医疗+高科技怎么做,赋能客户,才能推动产业发展。
除开技术和商业的因素,客户一般考虑的还是安全、专业。服务是一个泛泛的概念,你很难用一个标准的服务模式来推动用户付费,而医疗的付费意愿并不容易,往往还是要看客户自身的资源实力,是否真实想做一个项目,以及这个项目是多大程度的,是否商业化有关。
Q
那“医疗+高科技”落地是否还无法有固定的模式或条件?
孔祥勇:定义通用产品很难,但是有规律可循,医疗+高科技也好,还是其他行业,都要先从解决基本需求和问题开始,不要以高科技自己自high的原因去启动一个项目。也就是“科技为人,大道至简,高科技的东西要亲民,要落地。不能搞噱头,否则机构,客户总会发现上当了,而弃之。
要让高科技成为医疗的一部分,渐进式的替代其中一个环节。无论从诊前,诊中,诊后,为医生还是患者,总归要找到一个跟之前成熟的付费结合点。要更加注重医疗的专业性,不能直接移植互联网等技术,要把医疗的知识、业务融入产品设计。
生医目前采用的技术栈
Q
从做产品的角度来看,有哪些技术是智慧医疗产业发展中所必须的呢?
孔祥勇:我们认为,技术本身的成本要控制,需求转换成本不能太高,多为跨平台的技术,对业务的关注和敏捷转化。一是应用,二是数据技术,相对成熟的算法,能否通过数据发现规律,这不只是技术,还有建模和对业务深刻理解。
Q
刚才讲了跨平台的技术,那我们目前可以连接哪些平台呢?除了平台以外还有哪些战略合作伙伴呢?
孔祥勇:pc,微信,android,ios,windows和linux这些平台都可以连接,除此之外我们的合作伙伴还有一些上市的生物公司,也有外企的it公司,国内的华为较大的代理商,甚至也有BAT的一些公司。
Q
具体需要BAT的哪些帮助呢?是基础数据储存还是一些具体应用呢?
孔祥勇:实际上对BAT,我们还真不需要他们什么。比如阿里云,都是公开的,成本不高。今天下午我也去了下百度上海。都是他们需要我们提供一些资源,作为技术公司来说,to B的应用,他们并不能有很大优势,反而成本高。对大公司的原则合作是能合就合,我们反而更倾向于团队一些中小企业,差不多的公司,互通有无,还能走的长远。而BAT提供的是一些通用技术,这是他们的强项,技术成本也低。
Q
目前在医疗领域获得的一些数据价值是否会比较多的应用在慢性病的控制中?
孔祥勇:是的,慢性病是国家的大事,都关注。但数据的价值发现 也需要关注更多疾病,也不能都盯着慢性病,一些专科 也希望大家关注,比如:心理疾病、肾脏病、老年痴呆症等。
Q
生医信息目前对哪些技术支撑的投入成本比较大呢?为什么?
孔祥勇: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本和一些基础设施,我是做教育的,深知培养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能解决产业问题是很难得,但同时,也需要有项目,也需要新技术,也需要更专业的人才,这都是成本。这也跟我们的高定位、高价值输出模式有关,当然我们相信在突破后,成本的投入会形成综合专业壁垒,从而让我们能生存下去,并保持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技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真能培养一个好的工程师,绝非易事,我自己搞教育的,深有体会。所以现在很多企业,以为高薪招个人,就搞定一切那是扯淡的。不止资金成本,团队,经验,时间都是成本。
Q
生医的技术研发人才大概是怎样的占比呢?
孔祥勇:80%硕士,应该说基本都是硕士以上,研发基本不用本科,我们之前还是以后端为主。前端是辅助的,现在花了很多精力来追赶互联网技术,全栈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要求就是,技术为人掌握,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也就是 都要懂,每个领域精通一两个,也不是说精通全部,而是不能有短板。像c#、php、python、javascript、html5,这些是标配,不能偏科。现在VR也在摸,都是结合临床一些项目来做的时候,发现有实际应用就需要弄了,很难说对哪个青睐。
Q
作为企业来讲,生医是如何在物联网产业中定位自己的呢?
孔祥勇:最相关的是我们研发的可穿戴设备,本身都是物联网相关的,嵌入式的;还有健康云,也用到大量的健康物联网设备。我们在物联网产业的定位很清晰,就是产业物联网,即物联网在医疗健康垂直领域的应用。做深,做专,不求短期规模,而在意产业深度和应用需求的挖掘。
“顶天立地”,顶天指要有行业高度、创新的技术前瞻性、立地就是要有交付能力、有足够的人才、人脉支撑为合作方提供持续服务的能力。我们也组织了行业网站www.healthit.cn,让自己变成垂直领域的平台、生态公司。我们的定位是研发创新的技术服务公司,提供智力输出和创新技术,其他的就交给合作方了。
-
物联网
+关注
关注
2900文章
44052浏览量
370077 -
大数据
+关注
关注
64文章
8854浏览量
137207 -
智慧医疗
+关注
关注
9文章
1057浏览量
46421
原文标题:个性化医疗时代,合作BAT不如互通中小型的健康监控平台
文章出处:【微信号:Iotchannel,微信公众号:联动原素】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