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家公司的时候,由于依托母公司在品牌和生态上的强大优势,得以接触到大量的嵌入式算法的创业团队,集中在AR、VR、AI、无人机、汽车电子、可穿戴等领域内的核心技术。这类群体其实应该是中国最具技术能力的创业群体之一,基本都是名校、海归、博士,且很多都是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是过去几十年在嵌入式领域沉淀出的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回顾这些企业这几年的发展,绝大多数都未能达到原来的预期,最好的结局似乎是被BAT等大公司收购。这个局似乎很难破,我也经常想,如果是我创业,又该如何破。
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原因是市场对这些新方向的认可度还不是那么高。一个新品类要获得认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嵌入式算法类公司是这些领域的拓荒者。基于嵌入式的芯片,在功耗、性能、价格等受限的条件下,不断的基于底层和算法的优化,研发出最优解的产品,是嵌入式算法类公司最大的优势。过去几年在智能硬件领域,我们看到很多新的东西,有很多都是嵌入式算法类公司的功劳,而且往往起着最大的作用。
存粹做软件算法在国内的环境下是很难生存的,所以这些公司会演变出各种形态,或模组,或解决方案,或终端方案,甚至或芯片,但是其核心技术还是在于算法层面的优势。商业模式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只是要在当时当地的环境下,创业团队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是否与商业模式相匹配。如果想以模组+算法立足,无疑需要本身在算法方面有独到之处且模组产品相对通用,能够以通用配件或组件的形式提供给下游厂商,且希望下游的厂商本身具有一定的量的需求。如果以解决方案的形式立足,定制化在所难免,当然核心的技术都是通用化的,但是面对客户多元化需求的反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还要非常熟悉供应链、生产、制造等所有情况,最好是能提供一站式的Turnkey服务,在智能手机的年代其实诞生了很多的方案公司。但是这个活往往又是很辛苦的,具有高大上基因的团队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时从毛利情况来看,主要还是取决于技术的稀缺性,当产业成熟,技术特别是算法上不那么稀缺时,解决方案公司的毛利肯定不高。自己做终端产品也是很多嵌入式算法的公司的选择,因为自己可以掌控的更多,但是在渠道、销售、供应链管理、品牌建设方面需要有足够的能力。算法公司自己做芯片似乎是当前国内时髦的策略,把部分算法固化到芯片中,一方面可以对自己的技术最大化的保护,同时芯片产业本身是个高壁垒的产业,似乎是个终极方案。但是芯片本身的周期漫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同时需要招聘很多经验丰富的芯片设计工程师,在供应链管理、芯片产品定义、同时失去产品的灵活性等方面也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大部分的算法类公司还是不建议自己去做芯片。
作为嵌入式算法类的公司,似乎永远存在着与芯片公司的纠结关系。一方面希望得到芯片原厂的特殊支持,特别是在底层软件技术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不希望自己是小白鼠的角色,透露自己在基于芯片上软件算法的技术。所以在与芯片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也一直会谨防芯片公司。因为对芯片公司来说,利益的最大化绝不是扶持一家嵌入式算法类公司,而是如何让自己的芯片更易用,卖出更多的芯片,所以基因上就是想扶持更多地企业参与进来,而且MTK的Turnkey策略在很多领域成为一种潮流。所以对嵌入式算法公司来说,如何一直保持自己在算法上的优势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算法的开源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虽然基于某颗芯片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开源的算法往往不是最优解。但是开源的意义在于,是缩减了更多公司进入该领域的门槛,有可能让初创的算法公司多年的技术积累一下子被抹平不少,这是对算法类公司巨大的打击。
对嵌入式算法公司来说,虽然拥有最好的技术素养团队,但同时面对的是最复杂的商业环境。需要随时捕捉产业环境的动向、竞争对手的动向、上游芯片公司的动向、开源的动向、下游客户的动向、需求的动向,一切都随时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可能最适合在该环境下生存的公司是拥有开放的心态/生态、敏锐的商业嗅觉,而且最大的优势是既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厨房,即既可以在算法层面、技术层面具有前瞻性的成果并快速产品化,同时又能用其他的语言,与集成商、与工厂、与传统企业很好的磨合,赢得他们认可的公司。
-
嵌入式算法
+关注
关注
0文章
4浏览量
7764
原文标题:嵌入式算法创业的窘境与思考
文章出处:【微信号:gh_0cdc890e93ea,微信公众号:电子信息产业洞察】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