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加工产业总体情况主要表现为:经济运行指标平稳,利润微增,行业整体利润率仍偏低,但相比2016年有所增加,负债率下降;产量逐年增加,各分品种产量增加;长期处于净进口,进口替代缓慢。板带、箔、棒、线均是净进口,铜管和覆铜板为净出口。
其中,铜板带产量逐年增加,产业集中度低。产量排名前20的企业合计产量108万吨,全国占比39.7%,产业集中度属于低集中竞争型,龙头企业为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兴业盛泰集团有限公司,产量均超过10万吨。进口量近3年有所增加,并且几乎所有分品种均为净进口,铜板带替代进口形势严峻。产能扩张适度,面向高端,在未来的3~5年内,中国的铜板带行业会出现一轮转型升级的发展高潮,逼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会出现几个国际性先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箔材产量逐年增加,产业集中度较高。2017年,铜箔产量40.6万吨,其中电解铜箔的产量为33.7万吨;国内10家电解铜箔企业产量达到26.4万吨,占国内电解铜箔总产量的82.5%。箔材近3年进口量逐年增加。2017年进口铜箔13.8万吨,其中电子铜箔11.84万吨,电子铜箔中,从我国***地区进口8.4万吨、韩国进口1.9万吨。箔材新增产能较快,国产铜箔高端市场占有率极低。国内众多铜箔企业将经营重点转到锂电池铜箔。然而,海外(外资)铜箔企业在高档、高性能、特种电子电路铜箔的市场占有率却在上升,达到90%以上。覆铜板进口高端,出口低端,贸易额为净进口。虽然从2012年起,覆铜板呈现为净出口状态,但出口量逐年减少,进口单价逐年增加,且远超出口单价,实际贸易额为贸易逆差。
铜棒产量逐年增加,产业集中度较低。铜棒仅有龙头企业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量16.3万吨,产业集中度属于低集中竞争型。铜棒型材一直为净进口,进口量最大的为黄铜棒。铜棒2017年进口6.2万吨,出口0.9万吨,其中黄铜棒及型材进口5.53万吨。
铜管产量逐年增加,两家龙头企业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海亮集团合计产量92万吨,占国内总产量的35%,产业集中度较高。铜管为净出口。在铜管分品种进口中,外径超过70毫米的精炼铜管还为净进口,2017年进口1.02万吨,且进口量逐年增加,出口近3年减少。
铜线产量逐年增加,产能排名前20的企业合计产能728万吨,产量528万吨,7家超过70万吨,平均综合产能利用率达72.5%,产业集中度属于低集中寡占型。铜线为净进口,但近3年进口逐年减少,出口增加。
纵观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发展趋势,一是防范企业金融风险,谨慎投资,避免相互担保。发改委提出2018年企业债要把风险防范放在工作首位。二是环保具有“一票否决制”,应将环保放在重要位置。废杂铜进口受限,一系列环保法律出台,环保事故问责力度加大。三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铜加工领域相关重要电子元件、铜板带箔原料依赖进口,铜管遭遇反倾销,应强化自主创新。四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铜加工作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融资成本高,大型企业将呈现规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而中小型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五是部分铜加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具有劳动力、成本、土地、原料、政策、市场等优势,国内部分铜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向中西部转移。六是新兴产业的兴起为铜加工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我国新兴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培育时期,铜加工行业应该主动出击,积极为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服务,开发新兴产业用铜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抢占新兴领域高端市场。
目前,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端产品开发未获突破,实施进口替代进程缓慢;高端装备、检测设备依赖进口;受国内资源、能源、环境、成本等因素刚性制约,我国铜加工国际比较优势在逐渐下降;部分产品同构性严重,导致价格恶性竞争,企业盈利能力不强;铜价走高将对铜加工的长期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对行业提出的对策建议有:鼓励自主创新,加强技术研发,促进铜材生产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赶上并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避免受制于人;推进两化融合,提高铜加工业的现代化制造水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铜加工产业并购重组,化解过剩产能。
-
铜箔
+关注
关注
5文章
218浏览量
16284 -
电解
+关注
关注
1文章
76浏览量
17821 -
电子电路
+关注
关注
78文章
1195浏览量
66816
原文标题:【行业】中国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文章出处:【微信号:pcbinfo88,微信公众号:pcbinfo88】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