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大部分说它是embedded SIM,就是嵌入式SIM卡,也有人说是electronic SIM,就是电子SIM卡。无论哪种含义,对于末端用户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卡槽不见了,不用去运营商的营业厅办卡了,在苹果华为OV小米的手机上就可以直接办理了。
对于经历过CDMA时代的用户来说,这个场景似曾相识。那时候机卡一体,手机也没有卡槽,不需要插sim卡进去,用户需要号码的时候,打个特服电话(*228)向运营商申请号码就行了。
那CDMA时代的机卡一体和现在的eSIM有什么不同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CDMA时代的机卡一体的手机只能从归属运营商申请号码,手机是哪个运营商的,就只能从哪个运营商申请号码。而当代的eSIM业务从技术上可以做到,让用户从不同的运营商申请号码,比如今天是移动的号码,明天切换成联通号码,后天又是电信的号码,而不是只归(kun)属(si)于一家运营商,而且切换过程完全点点手指就可以在手机上办好了,不用跑营业厅了。
本质上讲,码号还是运营商的资产,只不过码号的载体由运营商制作发行的放在卡槽里易于更换的卡片,变成了终端产品里的一个焊接在PCB上不可更换的元器件(目前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一个贴片卡,以后趋势是集成在了主芯片里)。
接下来就可以看看对产业链各方的影响了。
1. 最懵圈的就属于卡商了,以前的客户就是几家运营商而已,搞定运营商就能获得稳定的出货。而现在运营商不买卡了,改由成千上万家终端厂家像采购容阻感一样采购贴片卡了。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越来越多的主芯片商已经在主芯片里集成了esim卡。以后独立esim卡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小。不过运营商依旧会要求制卡写号环境的SAS认证,这个认证不太容易拿,所以SAS认证会成为一段时期内传统卡商的护城河。对于实力比较弱的卡商,出租自己的生产环境,也许是个生意。
2. 最受伤的当属运营商们了(M记、T记和U记)。原来辛辛苦苦建设的实体渠道,无论是最正经的自有营业厅,还是各种社会化渠道,根本目的就是卖卡。实体渠道是与用户接触的界面。esim一来,客户买卡不用去营业厅了,直接在终端设备上(甚至是手机上)直接就点点点做完实名认证就可以了。如果用户都不来营业厅办业务了,那实体渠道说有的打击就太大了。
3. 最想笑又憋不住的当然就是终端厂家们了。目前国内市场TOP6厂家集中度已经达到90%,每一家厂家都有足够多的用户,每一家的设备都可以变为发卡界面。如果你是终端厂家,你会怎么做?你会不会举着“一切为了用户”的大牌子,拿着每年大几千万的新增终端的销量莱跟运营商们谈发卡量、谈资费、谈佣金、谈各种各样的资源政策了?要知道,中国从来都不是三家基础运营商,而是93家。从2018年7月1日起,国内漫游费取消后,国内市场实际上有1000多家运营商在同台竞争。一个漠河的用户完全可以躺在家里,看着手机突然弹出来的提示,“主人,给你推荐一张不要钱的流量卡,要不要试试?”,而这张卡是来腾冲的。在当下这个一个号打电话当主号,另一个号走流量当副号的时代,有谁不会换呢?
那运营商们该怎么办呢?
集团级的三家基础运营商或(bu)许(hui)有些默契,但是能指望1000多家本地网运营商有这个默契吗?尤其是M记这种财主级运营商一旦发生大省成本换用户的竞争,必定是运营商收入锐减。运营商毕竟是是央企,没了收入就等着合并吧。
也许还有一种相对温柔的可能性,M记实施自主标准,以足够大的体量博弈市场,限定esim卡只能在本网内切换,相当于重回定制机时代,对T记和U记的压力小一些。
除了拼资费,还有没有更正经一点的方法?那就做泛智能吧。下一个时代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万物互联的时代,终端即服务(DaaS,Device as a Service)。每一种泛智能终端都包含一种服务,不同的泛智能终端可以组合出各式各样的服务场景,而这些服务场景需要更好的体验式营销。空出来的营业厅正好是场景体验式营销的好场所。深圳一家著名的智慧家庭产品厂家也提供了类似的观点,他们的产品在网上销售的用户以男性居多,但是在华强北体验店里销售的用户却是以女性为主。另外泛智能终端场景组合不是以单一的广域或者短距离为主,而是需要有什么样的场景就有什么技术。每一个读者都有一个他喜欢的哈姆雷特,每一种需求都有最合适它的技术。把这些场景和技术融合起来,做综合服务提供商,这也许也是一种内容运营。
-
元器件
+关注
关注
112文章
4730浏览量
92516 -
运营商
+关注
关注
4文章
2398浏览量
44504 -
eSIM
+关注
关注
3文章
241浏览量
26627
原文标题:耿炎:eSIM业务的几则推演
文章出处:【微信号:txdoutiao,微信公众号:通信首条】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