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技术领域,政府支持是有效的,换句话说,就是当技术开发不需要以原创思想和独创性研究取得胜负,而需要大量人员和大型设备即巨额资金时,政府可以给予支持。然而,在高新技术领域,政府支持不但无效而且有害。
通过国家力量,谋求某一个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世界领先地位,是任何国家执政者都想得到的简单事情,与社会制度无关。付诸行动的国家中,有两个国家曾一度取得巨大成功,即苏联和日本。苏联模式一言以概之,叫“集中资金办大事”。到70年代这一模式宣告失效,砸入再多的钱也无益于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苏联经济因此全面进入停滞和徘徊。日本模式是“政府+企业”,又称为“政府主导模式”。进入90年代终于败相毕露,日本经济出现了为期十年的“失落期”。苏联来不及反思,或者苏联模式根本就不容许反思,因此其重大教训似废水一样流失了。日本终归不一样,日本朝野上下进行了全面深刻长期的反思。
那场日本反思运动的一个最重大结论是:“在传统技术领域,政府支持是有效的,换句话说,就是当技术开发不需要以原创思想和独创性研究取得胜负,而需要大量人员和大型设备即巨额资金时,政府可以给予支持。然而,在高新技术领域,政府支持不但无效而且有害。”当时,曾经闻名世界的通产省(相当于中国发改委,后来一蹶不振、成为政府的鸡肋部),正是在这上面坑了日本,最终也砸了自己的脚。
80年代,在日本称为“日美两国并肩竞争的年代”,通产省制订了雄心勃勃的超越美国十年计划,企图在新材料、生物技术、新功能元件为核心的未来技术领域一举领先,十年后才发现事与愿违,甚至一败涂地。
如今,中美冲突不断,中国亦认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想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并开始展开一些扶持、鼓励计划。但在发展的路上,一定要多汲取别国教训,以免误入歧途。
日本总结的失败原因大致有以下十点。
1、高技术领域的一个特点是产品技术含量高而产量小,如精密仪器仪表等。政府投资却倾向于能够批量和大量生产的产品上,天然与市场背道而驰。
2、高科技领域的又一个特点是产品的多样性。如化工行业,每年推向市场的产品高达四、五百种。政府支持的项目,常常还在研究中就被市场淘汰。
3、高科技领域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具有突变性。靠政府计划或投入永远做不到,甚至想不到。如软件产业的异军突起和“车库企业”的突然勃兴。
4、有些产业如化工产业,从原料到产品,简而言之靠一根“管道”实现,可以引进成套设备,但想在技术上消化、吸收、改进则行不通,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本无从下手或不敢下手,局部改良在化工产业失灵。日本人曾感叹:化学工业是适合欧洲的产业。
5、政府支持产业的一个必然后果是业界过度竞争或产能过剩。美国、欧洲的企业因为不靠政府支持,努力方向始终朝向产品的独特性或专业性,避免了同行互相倾轧等不良竞争。
6、越前沿的技术越具有个人主义特色。在日本,从事研究工作的人被业内戏称为“不务正业的浪荡公子”,这类人才与政府那一套注定相克。政府组织再多的人投入再多的钱,都是白搭。
7、高科技产业依赖于人才高流动性,即全社会的优秀人才自由流向新兴产业或有希望的产业。政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稳定”,甚至以振兴为名一再投资停滞产业,影响人才合理流动。
8、一项新产品开发或一个新产业的培育,除了人才和资金,还需要专业的工程管理人才去推进。这类工程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综合性知识和高度的敏锐性,而政府显然无力担任这样的角色。
9、创新研究靠大学,产品开发靠企业,二者之间的鸿沟还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趋势。政府无从弥合,也无从发力,处于“二律背反”的窘境:投给大学的钱,不产生经济效益;投给企业的钱,不产生技术效益。
10、前沿和新兴产业天生属于风险产业,而政府偏重于投资已有和成熟产业。政府往往既不知道风向,又抓不住风头,不该收手的时候收手了,不应该出手的时候非要砸出一个毫无价值的无底洞(美国政府也没有少干这样的蠢事,如量子通讯)。
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学家与科学院相关机构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和脑科学交叉研究机构。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
高科技
+关注
关注
0文章
68浏览量
11386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7200浏览量
238270
原文标题:惨痛教训:政府投资高科技必然失败的十大原因
文章出处:【微信号:AItists,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学家】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