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智能科学研究已经走过了55年的历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也迎来了30年成立纪念。9月,北京还将举行以“智能体验·智慧生活”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智能博览会”。利用这一契机,《科技天地》将陆续向读者介绍我国智能机器人、云计算、物联网、智能仿真、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家电、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希望通过我们的介绍,读者朋友能够品味到“智能生活”的崭新气息,创造更加美好的智能未来。
古代也有“机器人”机器人应用实例
初夏时节,一辆蓝色的面包车正从林荫道上匀速驶过。突然,面包车发现广场上到处是人,便开始不断地拐弯变速,时而避让着人流,时而尾灯闪烁,最后从人群中的通道穿过,稳稳地停在了休息区。此时,围观的人群聚拢过去一看,原来这辆外形古朴的汽车没有驾驶员——这是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无处不在,像这类无人驾驶汽车的上路,也成为了机器人逐步走进普通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
前世:科幻作品衍生的机器人神话
说起机器人,人们不可回避要联想到“智能”。但与“力大无穷”和“坚不可摧”这些令人敬畏的形象相比,“机器人”更代表着一种充满神奇、引发想象和令人向往的美好境界。
西周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造出的歌舞艺人,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造出木牛流马运输粮草,也成为人们可追溯的古代“机器人”身影。无独有偶,西方文学也在《爱里翁》等作品里描绘了各种“无所不能”的机器世界,在那里,一切工作都由智能机器承担和完成。现代西方科幻作家甚至在《星球大战》里,想象出“智勇双全,战无不胜”的机器人群。当人们熟悉了头顶竹蜻蜓的机器猫、脚底喷火的铁臂阿童木,领略过《黑客帝国》、《人工智能》、《熊猫大侠》等科幻大片,就会一直追问:那些“拥有意识和思维的机器人”究竟有何等神奇?
实际上,从1961年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机器人在美国问世,到如今机器人已经从一个梦想中的角色,真正地走入了人类生活。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前赴后继地奔跑在“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发展机器人”这条新路上,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已经发展成了“机器人强国”。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控制、智能传感器,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始进入智能机器人研究与发展阶段。此后,国内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也开始步入了启蒙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黄心汉教授解开了机器人的发展脉络。
现代机器人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不仅在制造业得到成功应用,同时已开始在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其它领域得到应有,并形成了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机器人学(Robotics)。
今生:发展机器人各国“想法”有不同
众所周知,创制具有一定智能水平的机器,是非常典型的交叉科学研究问题,将会涉及到诸如脑科学、生理神经科学、神经解剖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等众多领域。
人们也许要问:机器的大脑为什么会思维?思维的机制和原理是什么?或许有人会质疑,人类大脑思维的机理真的可以被机器人复制吗?这无疑促动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机器人的深度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介绍,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每个国家各有侧重,比如美国重视机器人在航空航天和军事活动中的应用,欧洲国家更多关注交通、医疗智能化,日本重视助老服务等机器人的研制。进入到20世纪中叶以来,包括我国也取得了许多激动人心的进展:超过人类医生水平的血液病诊断与治疗专家系统,在速度上无与伦比的数学定理证明专家系统和气象预报专家系统等等。甚至,计算机还证明了人类自己都不曾证明出来的四色定理,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可以很快求出旅行者的最优路径解答,跳棋专家系统战胜了系统设计者本人,IBM的深蓝(DeeperBlue)系统多次战胜了最负盛名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的确,许多人儿童时代曾梦想过的“猴精三宝”,包括当年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如今早已成为了现实。各种各样的“专家系统”和“智能机器”,正在多个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们虽然还远不能算作是真正的“万灵脑”,但已经让人们领略到了“机器人”的神奇。
-
机器人
+关注
关注
211文章
28490浏览量
207448 -
智能技术
+关注
关注
0文章
297浏览量
12850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