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是近年来智能产品市场上最火热的话题之一,甚至有人说年年都是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元年,可见在很多人看来,智能穿戴产品的市场前景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和智能眼镜,更是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饽饽”,但是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真的一片光明吗?
可穿戴设备叫好不叫座
尽管可穿戴设备在全球快速升温,但由于其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等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客户体验差、售价昂贵、服务领域有限、缺乏“杀手级”应用等原因,让众多消费者仍在隔岸看花。可穿戴设备仍处于宣传炒作过多、实用性有限的尴尬境地,产品成熟尚早。
产品实用性有限
首先,缺乏精确的产品界定。可穿戴设备领域尚无完全被认可,并吸引消费者的理念。比如说,谷歌眼镜的许多功能如打电话、拍照、收发邮件等与智能手机如出一辙,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解决需求。Power Welties充电靴穿12小时,才能给手机充1小时电,着实考验耐心。更有甚者,Argus 2作为世界首款仿生眼球,需植入人体,令人寒噤。
其次,设计美观是硬伤。试想戴着一副样式古怪的眼镜或是一块屏幕过大的手表,如同科幻电影里的人物,怎么也难以让人提起兴趣。一款外观精巧别致的产品才会让消费者购买并使用。目前可穿戴产品总体外表不够时尚,缺乏工艺设计美感。
再次,解决问题有限。目前大部分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集中在健康管理等方面。以果壳发布的智能手表GEAK Watch为例,其内置多种传感器,主要实现对睡眠、心跳、体温和血压等的检测,功能简单。而映趣inWatch也只有查看时间、拍照和运动计量等功能。很多智能手表还无法独立使用,需通过蓝牙或无线连接到智能手机上,只是智能手机的第二块屏幕。
核心应用缺乏 当前,可穿戴设备没有固定的操作系统和统一的应用开发平台,应用服务局限于健康管理和智能手机服务,缺乏独立的功能。尽管可穿戴设备提供了数据采集的入口,但能够分析数据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应用才是王道。从软件角度来看,没有专属的“杀手级”应用和差异化的应用服务等决定了消费者将其束之高阁。此外,由于屏幕尺寸的限制,目前海量级的移动应用无法直接应用于可穿戴设备上,而应用的匮乏又反过来制约硬件的发展。
缺乏产业链整合
首先,市场需求不足。消费者目前仍沉迷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带来的极大乐趣之中,对可穿戴设备的应用领域和实用性认知相当少。而可穿戴设备能够发挥较大作用的体育运动和医疗健康领域,也只占市场的很小一部分,属于智能手机无法独立完成的领域。消费者需求量极为有限,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规模。
其次,市场售价昂贵。作为配件或装饰品,可穿戴设备要具有体积小巧、方便佩戴、坚固耐用等特性,因此其硬件结构要大大区别于其他智能终端——芯片集成度要更高,计算响应速度要更快;电池容量要更大,续航能力要更强,目前小尺寸锂电池难以满足需求;显示屏需要可弯曲的柔性显示面板。诸如此类的硬件结构,决定其高成本、高售价。
最后,缺乏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可穿戴设备产业链涉及芯片、电池、传感器、软件程序和操作系统等方面。目前上游的设计研发、中游的生产制造和下游的市场销售等环节,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就国内来说,缺乏一个能引导市场、让用户惊艳的产品,缺乏一个带动整合的标志性大企业。很多企业还处于概念炒作及盲目跟风的状态,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离散化的产业链,无闭合的产业链条,都将导致其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化、商业化。
可穿戴要培养哪些与移动医疗契合的气质?
1、便捷性。未来,智能终端要更方便地采集数据、更方便地提供医疗服务。在将来,更多的测量仪器会向小型化、移动化发展,不仅仅是血压、心率的测量,还会有白细胞、B超、脑电波等。针对主要的“老、幼、病、孕”用户群体,设备的设计理念、应用手段、操作方法都应做到“傻瓜式”便捷,以达到可穿戴设备的最高境界——“人机合一”。
2、交互性。从上世纪60年代可穿戴技术提出后,该创新技术所倡导的人机交互历史经历了很多伟大的节点。但自从乔帮主将触摸引入苹果的人机交互之后,这六七年来技术并没有太多质的飞跃。
对于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与身体交互,可以让人们活得更健康。与眼球的交互、与鼻子、耳朵的交互……当然,在健康医疗方面更高级的交互绝远不止现在如此:比如同样是“医疗”类设备,既然能实现人体指标的西医式检测,为什么不能尝试下“把脉问诊”的中医式看病?
3、专业性。不可否认,目前从事健康医疗类的可穿戴设备大多是国内的科技类公司。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很多产品是按照理工科的工程师思维开发的,很少有医生或医学专业出身的科班人士参与开发。纯粹按照工程师思维设计的产品会带有浓重的技术色彩,这样的智能终端到了用户手中,更多地还是在玩可穿戴方面的科技元素和炫酷概念,在性能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漏洞,缺乏了健康医疗类应具备的专业性。
另外一些觊觎该领域的健康服务公司或医院,在互联网思维又相对弱势一些。所以,未来如何打通相关行业,做到资源共享,或是保证设备专业性的万全之策。
总之,建设移动医疗需要从传统的医院线下模式过渡到以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线上模式,终端、平台、医患双方太多的东西需要改变,更无法抛开一个更上层的问题——现行的医疗体制与制度。
就像有业者此前低调地“唱衰”自己行业的节奏一样,现在移动健康及医疗行业已经很混乱了,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重点注意这个行业所出现的问题。那么未来,移动医疗的发展是否会像现在的健康应用一样被政府政策步步紧盯?
Apple Watch颠覆传统腕表市场?
现象:瑞表出口数据下滑, 部分品牌减产裁员
瑞士钟表业在腕表业的地位有目共睹,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也成为其重要的出口市场。而自2012年开始,瑞士钟表对华出口的增速开始出现下滑态势,部分腕表品牌也频频出现业绩预警。在此背景下,不少瑞士手表品牌开始诉诸于消极措施以求自保。
据无时尚中文网报道,隶属于全球第二大奢侈品集团历峰集团的Cartier 卡地亚日前表示由于市场需求减弱,品牌将会减产,具体措施为从11月开始减少其位于瑞士Villars-sur-Glane的一间制表工场中230名职工的工作时间至每周四天。品牌发言人称减产决定“旨在保护就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是“必要的”措施,而且品牌尚未决定减产的限期。
无独有偶,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手表部门总监Jean-Claude Biver 也对外透露Tag Heuer 豪雅也将减产,同时会裁减46个管理和生产职位以及置49个员工于部分失业状态。
据称,瑞士腕表近一两年出口增长轻微,2014年至今整体增幅仅2.7%,远差过Jean-Claude Biver 预期的4%-6%,8月份出口额更因香港告急下跌0.2%至14.934亿瑞士法郎。对于瑞士腕表来说,未来的日子或许更难熬。瑞士宝盛银行分析师Patrik Lang 接受彭博社访问时称,瑞表当前的出口形势“显然比2009年更差”,在瑞士拥有6个制表工场约1600名职工的Cartier卡地亚亦曾于2009年连续减产几个月,当时涉及500名职工。他认为行业未来数月内将难以复苏,因此品牌需采取措施控制库存。
观点:智能腕表与高端腕表的竞争不在一个维度
“现在的市场的确存在一些挑战,”谈及腕表市场的一些变化,伯爵中国行政总裁 Thomas Bouillonnec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但其对未来市场持非常乐观的态度。“长期来说,这个市场还是很大的。伯爵同时也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我们始终提供好的产品,在质量和设计方面都走在前列。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对未来市场还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现在的市场虽然存在一些挑战,但是我们注重质量,我们有好的产品。基于此,我们整体还是比较乐观的。”
对于Apple Watch是否会对传统腕表行业产生强烈冲击的问题,Thomas Bouillonnec则表示,“智能手表市场会变大,但是智能手表和我们传统手表是两种不同的表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智能手表市场的变大也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市场,不过我也很好奇将来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目前我们还是坚持自己传统机芯的制造和生产。”
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坦言,智能手机、移动终端设备的发达,对于大众群体的腕表消费的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颠覆了人们的时间习惯。这也让很多品牌不得不改变其产品的研发策略,包括产品定价和品牌定位等。但要说,Apple Watch将颠覆传统腕表市场,也没有那么夸张。
“因为其实这种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Apple Watch的出现,我觉得是一个阶段下的这种移动终端设备经历的升级和过渡。这种产品我觉得会回归一个本质,Pad、笔记本、手机,最后它会回归成单一设备。所以现在智能市场出现的一切设备我觉得都是为了未来的极致单品在做准备。因此我觉得它会短期内对一些石英表、电子表产生较大冲击。而对于一些高端腕表,特别是机械表,它们不是从一个维度来竞争的。”
预测:腕表市场将走向两极
对于卡地亚、豪雅的产能收缩,周婷认为这只是单个品牌的问题。“这跟品牌当前的经营状况是有关系的,可能短期内需要通过裁员减产来降低成本。这是单一品牌的问题,不具备代表性。”她还表示,对于一些腕表品牌的增速下滑,其实是跟品牌自身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是有直接关系的。特别是走礼品路线为主的腕表,其受的打击是最严重的。对于腕表市场的前景,周婷还是充满信心。其告诉本报记者,“这个高端腕表市场其实还是在扩容的,而且从消费需求上讲也没有减弱,只是消费外流还是比较严重的。”
她分析,整个腕表市场整体来讲是走向两极的:一极是时尚化大众化。这类腕表的佩戴不是为了计时,而是为了装饰,把它当珠宝配饰一样去佩戴。这意味着大价格在3千到3万之间的以装饰功能为主的时尚型手表,是整个市场的大众型消费者的需求主流;另外一极则走向超高端,就是真正的高端腕表和顶级腕表。高资产人群还有专业的手表消费者欢迎。
“未来腕表市场是走向这两极,和现在很多各种品牌杂乱在一起的这种发展状况是不一样了。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腕表品牌一直是靠市场需求把品牌的销售推动起来的,并不是很多腕表品牌真正自己做出来的一个市场,营销出来的一个市场。所以当消费逐渐回归理性、消费出现升级的这种情况下,很多腕表品牌的反应速度是比较慢的,它不能很有效地在短期内快速检验市场调研市场策略,又相应地没有有效地一个市场应对。所以它们现在受到影响是特别特别大。不过从消费的角度来讲,我依然看好整个腕表市场的发展,特别是高端腕表这一块。”
可穿戴生存论:刚需是王道
中国市场上目前主流的可穿戴或者智能硬件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种类:智能手表、手环、智能眼镜、智能血压仪器、空气质量检测仪器等等。在笔者看来,任何不以实用为目的的可穿戴产品都是耍流氓,而现在看来医疗服务领域的穿戴设备是最符合“实用”二字,最能满足用户刚性需求的。这个领域的相关产品,只要能真正解决用户的刚性需求,就会持续火爆下去,这类型产品可以是测量身体血压的工具、可以是戒严滤嘴产品、可以是母婴胎仪、可以是辅助走路的假肢、可以是按摩器,总之实用又好用就会有市场。除此之外,防止儿童走丢或者丈夫出轨的定位仪器也是刚性需求。
就此我看可以预见,大部分的智能手环、眼镜这种产品由于自身的使用局限性,最终会逐步被淘汰(当然,作为一个精美的装饰品和装逼神器还是有存在价值),而且这种产品主打小众路线,自身的功能完全可以被一步手机所取代,真正有价值的就是前文我提过的能和家庭健康相结合的产品,尤其是和健康智能检测想结合的穿戴式产品。
这两年来可穿戴设备在中国异军突起,而可穿戴设备能真正火爆的原因就在于医疗市场的需求广阔,并且这种需求正在和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全面链接。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这组数据,在2012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30万部,2013年暴涨到765万部,2014年的数据虽然没有出来,但我们预测能够突破2000万台。我在2014年8月底采访康康血压CEO曾明发的时候探讨过可穿戴设备和医疗健康的关系,曾明发也认同二者相互促进的观点。在曾明发看来,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的首位(41%),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病。所以康康血压应市场需求而推出,能够让原本需要去医院做的事情,在家里面自己就可以搞定。
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电子信息发展,让我们对人的自身健康的探知变成可能,比如要想了解健康相关的数据和信息的话要通过医院,现在有可穿戴设备变得容易。现在通过我们设备采集懂啊的各种身体的相关的数据可以放在云端,而云端的各种数据又可以相互印证和交互,再配合其他过往的历史数据和临床经验,这样根据数据的变化也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做出一些预判。
使用人越多,数据采集越多样化,结果就越准确。未来中国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群如果使用可穿戴设备人群足够多,而且数据都能通过第三方的平台进行交换,那么这会是一场改变中国健康史的革命。
而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一定是和健康相关的数据之间息息相关的,比如说血压、心率,对于一些已经患有疾病的人来说血糖、心电图等也非常重要,只有这些数据提供给医疗机构是有价值的。医疗机构也会认真分析这些关键生理健康数据,给出如何保健和用药方面的建议等等。所以,大数据要想和可穿戴医疗设备结合,也必须是一些靠谱的有价值的数据,而非那些表面数据。
-
智能医疗
+关注
关注
27文章
1380浏览量
74429 -
可穿戴设备
+关注
关注
55文章
3806浏览量
166820
原文标题:可穿戴设备市场:与理想不止一点点差距
文章出处:【微信号:ofweekwearable,微信公众号:OFweek可穿戴设备网】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