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7月10日报道,顶级NAND闪存芯片制造商三星宣布已开始大规模生产其第五代V-NAND闪存芯片。
三星第五代V-NAND内存芯片是业内第一个利用Toggle DDR 4.0接口的产品。该接口被称为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在存储之间的传输速度可达1.4 Gbps。与前一代产品相比,后者使存储的传输速度提高了40%。此外,新的V-NAND数据写入速度仅延迟了500微妙,与前一代相比改进了30%,读取信号时间已降低到50微妙。值得一提的是新的96层V-NAND闪存芯片也更加节能,电压从1.8V降至1.2V。
为了实现上述所有的改进,新一代V-NAND配备了90层的3D TLC 闪存存储单元。它们堆叠成金字塔状结构,中间有微小孔。这些小孔用作通道,尺度仅有几百微米宽,包含超过850亿个闪存单元,每个单元存储多达3比特数据,单Die容量达256Gb(32GB)。这种制造方法包括了许多先进技术,比如电路设计、新工艺技术等。具体细节三星未详述,但该公司称,V-NAND的改进使其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原文标题:三星宣布大规模生产第五代V-NAND闪存芯片
文章出处:【微信号:icsmart,微信公众号:芯智讯】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三星电子在NAND闪存技术领域再次迈出重要一步,其最新推出的QLC V-NAND第九代产品,集成了多项前沿技术突破,标志着数据存储性能与容量
发表于 09-23 14:53
•536次阅读
三星电子今日宣布了一项重大里程碑——其自主研发的1太比特(Tb)容量四层单元(QLC)第九代V-NAND闪存已正式迈入量产阶段。这一成就不仅
发表于 09-12 16:27
•500次阅读
据韩国媒体最新报道,三星电子在其第9代V-NAND闪存技术中实现了重大突破,首次在“金属布线”工艺中引入了钼(Mo)技术。这一创新标志着三星
发表于 07-04 09:23
•657次阅读
据报道,三星电子在最新的半导体技术探索中遭遇了挑战。其第五代10nm级(1b)制程DRAM的良率尚未达到业界通常期望的80%~90%的水平,这一状况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发表于 06-13 09:41
•676次阅读
1 比亚迪第五代DM混动技术正式发布 5月28日,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发布暨秦L DM-i、海豹06 DM-i发布会在西安举行。第五代DM技术实现全球最高发动机热效率46.06%、全球最低百公里亏电
发表于 05-30 10:53
•760次阅读
V-NAND 1Tb TLC达290层,已开始量产。根据规划,2025年主流闪存厂商的产品都将进入300层+,甚至400层以上。至于远期,到2030年
发表于 05-25 00:55
•3537次阅读
和第五代似乎别无二致,我想知道是不是第四代capsense技术只是不能同时支持这三种模式,但是可以不同时支持?
发表于 05-23 06:24
据悉,Switch 2游戏机可能搭载由三星代工厂生产的SoC(英伟达Tegra T239芯片,采用三星7LPH工艺节点)。此外,任天堂还计划采用三星
发表于 04-29 10:23
•807次阅读
在技术层面,第九代V-NAND无疑展现出了三星的卓越技术实力。它采用了双重堆叠技术,在原有的旗舰V8闪存236层的基础上,再次实现了技术上的
发表于 04-28 16:02
•1068次阅读
作为九代V-NAND的核心技术,双重堆叠技术使旗舰V8闪存的层数从236层增至290层,主要应用于大型企业服务器及人工智能与云计算领域。据了解,三星
发表于 04-28 10:08
•716次阅读
近日,三星宣布其第九代V-NAND 1Tb TLC产品开始量产,这将有助于巩固其在NAND闪存市
发表于 04-23 11:48
•605次阅读
三星公司预计将于今年四月份大批量生产目前行业内为止密度最大的290层第九代V-NAND (3D NAND)
发表于 04-18 09:49
•609次阅读
据韩国业界消息,三星最早将于本月开始量产当前业界密度最高的290层第九代V-NAND(3D NAND)闪
发表于 04-17 15:06
•561次阅读
据韩媒Hankyung透露,第九代V-NAND闪存的堆叠层数将高达290层,但IT之家此前曾报道过,三星在学术会议上展示了280层堆叠的QLC闪存
发表于 04-12 16:05
•813次阅读
据悉,第五代超级电池既继承前四代智能电池的优势,又在重要技术升级中取得突破,包括能量密度和放电倍率等指标。相较于第四代智能电池,第五代超级电池能量密度显著提升 20%。
发表于 02-22 14:14
•828次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