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兴事件、中美贸易战等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芯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差距的反思。对此,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邓仰东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集成电路的设计、核心件制造等领域,中国想与欧美国家比肩,可能仍需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积累。但中国在结合传感和智能处理的芯片制造业领域,有较明显优势,未来会有更多机会。
集成电路领域比肩欧美仍需积累
“中兴事件敲响了中国芯片自主研发的警钟,也确实暴露了中国与欧美国家在芯片等高端技术领域方面的差距。”邓仰东说。 邓仰东介绍说,集成电路分设计和制造等工序,一片集成电路上面动辄几十亿个晶体管,现在集成电路的设计已经全靠自动工具来做,但这些主流的设计工具现在都在美国,中国是没有。制造方面的差距某种意义上就更大了,比如,***这一集成电路制造核心装备,中国迄今为止依然做不了,虽然政府很支持,投入了很多项目,但目前可以说依然处于一个相对原始的状态。
邓仰东于90年代末赴美留学,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从一开始的集成电路、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到GPU通用计算逐步进入机器学习领域。在美国的十年间,他在芯片研究和产业领域积累了大量技术和管理经验,2013年,邓仰东回国担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注于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和工业大数据相关领域的研究。
对于很多人提出的中国在集成电路制造巨大产能的疑问。邓仰东表示,中国确实有生产集成电路不小的产能,但主要是代工厂或者叫集成电路制造厂,比如国内最好的中芯国际,产能能排在全球前五,工艺先进程度要比英特尔落后两到三代。
据介绍,目前世界最新的芯片制造工艺掌握在美国和***企业手中,分成两大流派。第一大流派目前只剩下英特尔一家,其模式是自己设计集成电路,同时也拥有自己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因此电路和工业可以协同优化,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另一流派以台积电为代表,即代工模式,以通用工艺满足各种芯片的制造。
智能芯片制造业或有更多机会
虽然在集成电路设计、核心工艺等方面的赶超和积累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邓仰东同时表示,中国在支持智能互联网、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对芯片的需求巨大,因此,结合传感和智能处理的芯片制造业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CPU和GPU还是比较难追赶的,因为CPU是强调一个产业链,中国自己设计一个CPU问题不大,但是让别人用就很难了。”邓仰东表示,比如说目前的电脑都用英特尔的处理器,这个处理器后面都有操作系统支持,新的CPU,没有操作系统支持,没有应用软件,也就很难推广和普及。
邓仰东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对智能终端的需求巨大,比如高铁、飞机,智能终端的传输力不能太高,因为没有无线网络,但是采集的数据量远大于需要传输的数据量,所以有一部分数据可以在智能终端先做处理然后再传输,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因此,结合传感和智能处理的芯片,因在中国市场本身有需求,制造又有主宰性优势,因此未来会很有发展。
“未来,人工智能芯片是有一席之地的,像智能终端,我们就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做处理,这些芯片是支持智能互联网、智能物联网的,这种芯片中国需求巨大,若能够集中这一块发展,其实是一个优势。”邓仰东表示。
需要人才的积累和良好技术文化
“集成电路不管是设计,还是制造工艺的追赶和发展,人才至关重要。”邓仰东认为,而专业人才的积累和培养,需要有好的技术文化和理念。
邓仰东举例说,在美国,一些专业技术公司里都会有一群老工程师,这批人一辈子专心做CPU,他们从第一代起就开始做,一直到五六十岁还在做技术,每一代技术每一个陷阱他都摸索过了,他们的这种积累就很厉害,是轻易超越不了的。很多这样的技术专家,就是喜欢搞技术,高薪还挖不出来。而且它是一个群体,在公司里面按不同的层级,有的负责管理,有的从事技术,管理的并不见得就比技术的层级高,但做技术的仍然接受管理。
“中国比较难有这种机制,年龄一大就不干技术了,导致有经验的老工程师就特别少,这是一个难点。需要去塑造像美国一些技术公司那样的良好的技术文化。”邓仰东表示。
但邓仰东同时表示,从中长期来看,虽然历史积累不如美国,但中国在集成电路方面的人才储备比较多,每年高校都培养了大批年轻的专业人才,这将是优势。
关于技术攻关和组织,邓仰东建议,可以借鉴美国一些研究所,多鼓励发展小而精、小而多的项目,每个项目体量不是特别大,但都有自己的特色。
-
芯片
+关注
关注
454文章
50480浏览量
422194 -
集成电路
+关注
关注
5382文章
11403浏览量
361024 -
cpu
+关注
关注
68文章
10832浏览量
211270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