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的又一个春天到了。”国内机构预测,对于海上风电市场的全面启动,2018年极可能会被定义为“黄金期”。但就这块群雄竞逐的蛋糕而言,运维技术及海上风电后期配套服务更将成为各个企业实力互争雄长的关键所在。
进入“十三五”以来,随着风电布局将逐渐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转移,海上风电终于驶入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海上风电是风电技术的前沿领地,也是近年来风电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陆地风电相比,海上风电利用小时数高出20%至70%,且出力过程更加平稳。在东南部,大规模利用海上风电具有天然优势。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其中目前已建好的海上风电场主要分布东海,东海以南的中低纬海域风能密度在200—500㎡之间。
从2007年上海东海大桥项目立项算起,我国海上风电已经走过11个年头。2017年以来,随着陆上能源开发受限,一直被边缘化的海上风电装机实现大幅度增长。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核准和新开工的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均达到400万千瓦。2018年初,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年内计划安排新开工建设规模约2500万千瓦,新增装机规模约2000万千瓦。
而在政策大力支持引导、解禁部分省份风电投资建设限制等多重积极因素的推动下,多个沿海省份也开始纷纷布局海上风电。根据水电水利规划总院的统计,东南沿海地区的各省(市)已规划的海上风电容量合计超过了56GW。“在巨大的能源结构调整压力下,未来这些省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非常大。”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规划处处长苏辛一说。目前,上述地区还在积极为发展海上风电完善配套政策。
未来三年内,这种建设速度将继续保持。《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底,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近年来,三峡集团、国投电力等国内能源企业积极收购欧洲地区成熟的海上风电项目。除了产能规模持续提升之外,海上风电行业在整机制造、施工建设、运维等方面的能力亦得到大幅提升。在产业链建设方面,海上风电在项目开发上逐渐由近海到远海,由浅水到深水,由小规模示范到大规模集中开发转变。
虽然海上风电发展风光无限好,但随着海上风电开发向远海、深海区域迈进,一系列发展难题开始浮出水面。业内分析普遍指出,由于技术难度大,要求高,海上风电需要克服海上施工、抗海水和盐雾腐蚀、电缆远距离铺设等多个技术难题,有些甚至是世界级的难题。同时,受到渔业养殖、通航等因素影响,海域面积受限,这也要求上马更大容量的机组,在大大增加了成本的同时,投资的风险也增大了。
相对于技术路线问题,目前经济性仍然是高悬于海上风电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不堪重负的补贴压力和密集出台的政策风向看,补贴红利期已进入尾声。有测算显示,目前含税海上风电成本超过0.82元/千瓦时。所幸随着技术成熟、规模扩大,加之更大的风能储量和更高的风能质量,海上风电将拥有更大的成本下降空间以及发展空间,其中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的大型化被业内人士视为降低海上风电成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到2020年,海上风电的度电成本有望接近陆上风电。因而对于已进入海上风电领域的企业来说,如何做好、做大这一产业,还有不少功课要做。但可以预见的是,类似于2017年的分布式光伏,2018年海上风电有望持续超出市场预期,贡献可观装机增量。
-
海上风电
+关注
关注
0文章
185浏览量
7532
原文标题:2018年装机量继续冲高 海上风电契机与挑战并存
文章出处:【微信号:offshorewindpower,微信公众号:海上风电网】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