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直以来,文字创作被视为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精粹与灵魂,是人类思想与经验的具体化体现。在人工智能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写作领域也成为人们自以为能够坚守的为数不多的“高地”之一。然后,如今这片“高地”正面临人工智能浪潮越来越强劲的冲击。
人工智能“作者”频出
随着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蛰伏”多年的人工智能领域一鸣惊人。除了在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的基本优势外,人工智能加速延伸应用范围,席卷医疗、金融、交通等行业。现在,就连文化行业也难以“幸免”,音乐、绘画、写作等领域相继被“攻破”。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震后不久,最新发布地震消息的是中国地震台网一个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这一消息的曝出,在媒体界引发了又一场“地震”。实际上,在写作地震新闻之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为世界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并尝试应用。
在国外,有纽约时报旗下的Blossom、美联社的WordSmith和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等;在国内,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腾讯的Dreamwriter等亦不惶多让。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的确让新闻传媒行业又迎来了新的改变。人类得以从繁重的资料整合、分析等工作中脱身,去从事更具价值的写作;人工智能也能全面提升一般性新闻的产出效率;同时,人工智能的投入使用还能帮媒体机构节约一笔成本。几番比较下来,人工智能在写作领域的“势如破竹”似乎情有可原。
不过,固然人工智能优势不少,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另外还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正确弥补短板,看待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人工智能未来能否在写作领域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应用领域尚存局限
人工智能在写作领域的应用早已有之。除了新闻写作外,人工智能还曾经在高考作文写作、升学考试、文学创作等方面进行尝试,但是大多成绩不佳或者逻辑混乱、用词用句不适,表现不如人意。但是,在新闻写作方面,人工智能却取得了较为亮相的表现,因而成为了最受关注的技术转化应用场景之一。
然而,即便是在表现较好的新闻写作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依然局限于一些特定领域。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人工智能写作大多为气象、财经、体育等类型的新闻内容,特点是风格简略、篇幅较短、撰写容易。而一些有创新、深度、情感需求的文章,往往不会出现人工智能的身影,依然由人类完成创作。
因此,可见人工智能在写作领域的应用还存在局限。在当前技术水平以及市场需求下,气象、财经、体育等部分新闻领域,以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资讯平台,或将是人工智能最主要的产业化发展突破口。
目前难以取代人类
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其在写作领域的应用主要还是以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等技术为核心。虽然人工智能能够借助大数据分析,快速“学会”大量词汇、字句的使用,但是套用模板创作出来的“成果”几乎都需要人工进行校正、审核。
事实上,人工智能并不像人类一样,可以掌握字句、文章的含义与思想。对于人工智能而言,这只是文字的组合使用。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写作”其实称不上是写作,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没有思维能力的人工智能无法进行实际意义上的创作。
因而,业内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写作方面的应用远未达到成熟阶段。人工智能写作更多的只是帮助人类完成一部分繁琐、重复的劳动,其扮演的是帮助作者进行优质内容创作与一般内容生产的助理角色,而不是真正取代人类。
-
机器人
+关注
关注
211文章
28468浏览量
207369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2文章
47354浏览量
238834 -
深度学习
+关注
关注
73文章
5504浏览量
121248
原文标题:一大波机器人写手已上岗,小编们要集体失业了?
文章出处:【微信号:robotn,微信公众号:产业大视野】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