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关于卷积码编码器的相关介绍,并对卷积码编码器的设计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卷积码编码器
卷积码是通信编码中纠错编码的一种,它可以将原来的信息码打乱,这时尽管出现大面积突发性错误,这些可以通过解交织器来进行分散,从而将大面积的错误较为平均地分散到不同的码段,利于信道纠错的实现。卷积编码器即为实现卷积码编码的电路。
卷积码拥有良好的纠错性能,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的信道编码系统。一个(n,k,m)卷积码编码器由k个输入,具有m阶存储的n个输出的线形时序电路实现。通常,n和k是较小的整数,且
,但m比较大。当
时,信息序列不再分成小块,以便可以连续处理。卷积码(n,k,m)表示码率
,编码器级数
,其中s是码约束长度。[1]
反向CDMA信道使用(3,1,8)卷积码,码率
,约束长度为9,由于
,
,
,则该卷积编码器包含单个输入端,一个8级移位寄存器,三个模2加法器和一个3向编码器输出的连续转向器。编码器每输入一位信息比特将产生三位编码输出。这些编码符号中,第一个输出符号
是生成序列
编码产生的符号,第二个输出符号
是由生成序列
编码产生的符号,最后一个输出符号
是由生成序列
编码产生的符号,如下图所示。
该电路由一个八位寄存器、三个码生成逻辑、一个时隙发生器和一个四选一复用器构成。mux的输入为
和和,码选择信号C[1:0]和clk1由时隙发生器产生,输出信号即为整个电路的输出。
卷积编码器的初始状态用rst异步清零信号置为0,
时,电路清零。 卷积编码器的初始状态全为0,初始状态之后输出的第一个编码符号由生成序列
编码产生。这里,三个生成序列分别为
即三个生成多项式分别为:
卷积码编码器设计
卷积码的编码器一般都比较简单。
图4.1是一般情况下的卷积码编码器框图。它包括NK级的输入移位器,一组n个模2和加法器和n级的输出移位寄存器。对应于每段k比特的输入序列,输出n个比特。由图可知,n个输出比特不但与当前的k个输入比特有关,而且与以前的(N-1)k个输入信息比特有关。整个编码过程可以看成是输入信息序列与由移位寄存器和模2加法器的连接方式所决定的另一个序列的卷积,卷积码由此得名。本文采用的是冲击响应描述法编码思想。
图4.2是卷积编码器(2,1,3)卷积编码器的方框图。左边是信息的输入。下面是系统位输出和奇偶校验位输出。其中有3个移位寄存器和一个模块化2加法器。简单地说,信息位由移位寄存器和模2加法器一起输出,产生一个系统位和一个校验位。可以看出,当每个比特被输入时,移位在移位寄存器中被移动到右边。原来的第三个寄存器被删除。可见卷积编码不仅与输入比特有关,而且与前面的3-1比特相关。约束长度为3。这里,k=1和n=2是r=k/n=1/2〔3〕。
卷积码的树状图
对于图4.2所示的(2,1,3)卷积码编码电路,其树状图如下图4.3所示,这里,分别用a,b,c和d表示寄存器的4种状态:00,01,10和11,作为树状图中每条支路的节点。以全零状态a为起点,当输入位信息位为0时,输出码元c1c2=00,寄存器保持状态a不变,对应图中从起点出发的上支路;当输入位为1时,输出码元c1c2=11,寄存器则转移到状态b,对应图中的下支路;然后再分别以这两条支路的终结点a和b作为处理下一位输入信息的起点,从而得到4条支路,以此类推,可以得到整个树状图。如下图4.3
卷积码的网格图
状态图可以完整的描述编码器的工作过程,但是其只能显示状态转移的过程而不能显示状态转移发生的时刻,由此引出用来表示卷积码的另一种常用方法——网格图。网格图就是时 间与对应状态的转移图,在网格图中每一个点表示该时刻的状态,状态之间的连线表示状态转移。通过观察网格图可以发现在网格图中输入信息x(n)并没有标出,但如观察到转移后的状态表示(x(n),x(n-1))就可以发现输入信息已经隐含在转移后的状态中[4]。
如下图4.4是(2,1,3)卷积编码的网格图。
卷积编码器VHDL仿真波形
卷积编码器VHDL仿真波形如图7.3所示。输入信息序列DATAIN=“11011”在仿真前设置,速率为32 kb/s。仿真结果表明,卷积编码的输出为“111100100010110100100”,速率为96 kb/s,与理论分析相一致。
结语
关于卷积码编码器设计的相关介绍就到这了,希望通过本文能让你对卷积码编码器有更深的认识,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相关阅读推荐:什么是卷积码
相关阅读推荐:什么是卷积
-
编码器
+关注
关注
45文章
3641浏览量
134461 -
卷积码
+关注
关注
0文章
19浏览量
9310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