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键技术和产业构成
光纤是一种通信电缆,由两个或多个玻璃或塑料光纤芯组成,这些光纤芯位于保护性的覆层内,由塑料PVC外部套管覆盖。沿内部光纤进行的信号传输一般使用红外线。当光纤弯曲时,界面法线转向,入射角度小,因此一部分光线的入射角度变得小于θc而不能全反射。但原来入射角较大的那些光线仍可全反射,所以光纤弯曲时光仍能传输,但将引起能量损耗。通常,弯曲半径大于50~100毫米时,其损耗可忽略不计。微小的弯曲则将造成严重的“微弯损耗”。
人们常用电磁波理论进一步研究光纤传输的机制,由光纤介质波导的边界条件来求解波动方程。在光纤中传播的光包含有许多模式,每一个模式代表一种电磁场分布,并与几何光学中描述的某一光线相对应。光纤中存在的传导模式取决于光纤的归一化频率ν值式中NA为数值孔径,它与纤芯和包层介质的折射率有关。ɑ为纤芯半径,λ为传输光的波长。光纤弯曲时,发生模式耦合,一部分能量由传导模转入辐射模,传到纤芯外损耗掉。性能 光纤的主要参数有衰减、带宽等。
在光纤光缆产业链体系上我们认为,国内有两个方面的关键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差距,那就是“一头一尾”。“一头”是大家都清楚的光棒制造技术,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及企业的持续投入下,国内的光棒制造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技术突破和大规模制造近在咫尺,相信2~3年内,国内的光棒制造能力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我们的产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2.我国光纤光缆产业制造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但产业发展水平并不均衡,需防范新一轮产能扩张带来的风险
1)目前我国光纤光缆已确立制造大国的地位
根据2010年CRU最新的数据,2009年全球单模光纤总需求达到了1.685亿芯公里,比2008年增长了24%,其中,中国单模光纤需求增长了89%,与之相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单模光纤需求下降了4%。中国2009年单模光纤需求达到了7880万芯公里,占世界总需求的46.8%,并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光纤光缆消费市场。经过3年持续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光纤光缆产业,并形成了完整的光棒、光纤、光缆产业链。2009年中国12家光纤拉丝企业生产光纤6040万芯公里,其中长飞、烽火、富通光纤产量都达到1000万芯公里以上;2009年世界光缆的总产量是1.72亿芯公里,仅中国光缆的产量就达8042万芯公里,占世界总产量的46.8%,并且产能仍在不断扩大中,中国5大光缆企业已成为世界级的大型企业集团。
2)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
虽然中国已形成包括光纤预制棒、光纤和光缆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光棒产业70%~80%还依赖进口,国产化预制棒的份额一直维持在20%左右,没有大的发展。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上游原材料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的利润比例大约是7∶2∶1,因此,预制棒厂商拿走了整个行业70%的利润,在产业链中占优势地位。而预制棒的价格被外国公司控制,巨额的光棒利润被外国公司赚取。中国依靠买棒拉丝,光棒价格昂贵,难以降低光纤成本,况且光纤价格低迷,致使光纤企业的利润空间极小。
其次,光纤光缆产品已高度同质化,价格成为竞争的唯一手段,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而不惜降低产品的质量。中国泰尔实验室曾表示:“检验机构在近几年的光纤光缆检测中发现,光纤光缆产品的不合格率达到20%~30%。”
再次,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中国企业在光纤光缆的研发、生产以及核心技术关键环节方面,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新型的光纤、光缆产品,如G.657光纤和气吹用微型光缆的核心技术都是国外研发的,国内只是在跟踪研制。
这些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光纤光缆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国内的产业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强。要坚持自主创新,突破瓶颈,力争在光纤光缆生产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同时光纤光缆企业、电信运营商要加强产业链互动,推动产业链各方实现共赢,为光纤光缆产业营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3)新一轮产能扩张带来风险
中国光纤光缆产业的发展历经了三次快速发展的时期。1991年~1994年的第一次扩张期,使得中国的光缆产能规模达到了100万芯公里/年;1999年~2001年的第二次扩张期,产能达到3000万芯公里/年;2008年~2009年第三次扩张期,国内光纤产能跨越式地达到了近亿芯公里/年,光缆产能更大。本轮扩张呈现出3大新特征:一是大型的光纤光缆企业继续扩大规模;二是无论是光缆还是光纤产能都比2008年初增长了一倍;三是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合资建立光棒生产基地,竞争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应该注意的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国内产业的大规模扩张,一方面进一步确立了中国是全球最大光纤光缆制造大国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这几轮的产能扩充是市场需求增加的必然结果,而已处于全球最大市场的中国,未来的需求是否还能持续增长是个问题,因此从相对弱的对手手中抢市场成为生存的考验,如此巨大的产能背后,任何市场需求下降的影响都将造成价格不理性的降低并进而导致产品质量下滑的风险。
-
光纤
+关注
关注
19文章
3924浏览量
73298 -
光缆
+关注
关注
2文章
687浏览量
33138 -
电磁波
+关注
关注
21文章
1457浏览量
5386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