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惠威SWANS G2音箱的制作,SWANS G2 Speaker

454398 2018-09-20 19:05 次阅读

惠威SWANS G2音箱的制作,SWANS G2 Speaker

关键字:惠威SWANS G2音箱的制作

惠威SWANS G2音箱的制作
作者:毛冬
笔者在2003年DIY了一对惠威“SS6.5R+SS1Ⅱ”6英寸书架箱,先后调 试一年有余。总体感觉听人声还将就凑合,高音始终有一层朦胧感,低频无法满足要求。笔者喜欢听DISCO之类的大动态音乐,对专业音响的高能量、高穿透力回味不已,那是一种空气都为之振颤的强大低频空间啊。经过左思右想。决定还得用另外一对强悍的音箱来满足对DISCO的热衷追求!
通过查寻近10年大口径二分频书架箱的身影,结合目前市面还能采购到的喇叭单元,权衡功率、频响、音色等因素。最终锁定惠威天鹅系列G2型音箱。该音箱低频采用惠威“SS8IIN”,高频采用惠威带式高音“RT2C—A”。
接下来就是围绕“SS8IIN”和“R他C—A”这两只单元的参数进行箱体设计与制作了。
“SSSIIN”是一只222mm的大8英寸低音单元,比普通8英寸单元大上一圈。口径低频辐射更好!阻抗8Ω、功率额定60W(最大120W)。谐振频率29Hz.灵敏度90dB。
“RT2C—A”是惠威首创的带式高音技术典范。还入选德国柏林之声扬声器核心单元,频响下限达到1000Hz。号称可以搭配任何低频单元,灵敏度高达93dB。从频响曲线看,10kHz以上有较大的衰减,最终调试时应该考虑作一定的补偿处理。阻抗也是8Ω,这点跟低频单元一致,分频器在阻抗协调上可以不用考虑过多。功率额定30W(最大60W),这比“SS1Il”的15W高多了,该高频单元采用的铝质面板,厚重踏实。
箱体采用倒相式结构。低频单元手册推荐箱体净容积为40L,考虑到体积较大,从箱声密度调试角度以及人声定位来看,最后缩小到27L左右:之前的“SS6.5R+SS1II”
因为体积和单元排列原因。采用的“背倒相”。箱体用27mm的中纤板。
面板挖沉孔,表面贴术皮。倒相管两只箱体镜像排列,与杜希2.1类似。单只箱体重量12kg,在后来的试听中验证了箱体的刚性,板厚确实有板厚的道理。大动态低频震撼时箱体侧板的震动比“SS6.5R+SS1II”这对6英寸箱还轻微。倒相管选用惠威原厂规格。口径80mm长度250mm的成品,因为从箱体体积、单元口径、低频下限等综合考虑,该规格的倒相管最适合需求。
倒相管的口径跟长度是一对矛盾,没有固定的值,它们的组合值才是最后箱体需要的综合值,它们将共同决定整个音箱系统的谐振频率。
装箱完毕。接上功放。试听声音,首先感受到带式高频的清澈度确实无可挑剔,非常具有穿透力。
同时,感觉其高频与听惯的SS1II不同,带式清澈的高频是在一股能量感的护送下展现出来的。相比惠威的Q1高音又有不同。Q1的风格则表现为毫发毕现。带式高音的风。
格要更加硬朗、更加具有能量感与穿透感,DISCO正好需要这样的穿透力,不过高音指向性却太过明显,只有脑袋处于高音喇叭中线时才会有正确的灵敏度体现。稍微偏移一点就立刻感觉声像远离了自己。其次对低频单元的听感很满意。低频下限可以潜很深。其低频动态、厚度、圆润度、丰满度、密度感让我喜出望外。但是目前高频单元与低频单元的频响衔接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这显然是分频器的问题,需要从分频器下手来解决。
分析原因。因为采用的M1.2套件分频器,其原配低频单元应为F6的6英寸喇叭。查找F6的参数。灵敏度是88dB,SS8IIN是90dB,那么其间就有2dB是多衰减掉的。分频器无说明书。不知分频点在何处,依据分频器实物图画出电路图(见图1),将R1去掉,暂时用一段***音箱线将其短路,试听。高频灵敏度有所提高,但还提高得不够。
再次将R5去掉。这是在DIY“SS6.5R+SSIII”6英寸箱时得到的体会,与高频单元并联的这只R5电阻。非常影响高频的通透感。即使在串联通道上一只电阻也不串。
错误的加装了R5这只电阻的话,都会给高频通透感带来致命的朦胧因素。这只电阻通常是搭配R1做相应的阻抗补偿,而当高频单元与低频单元的阻抗本身就很般配的时候,是不需要做这些画蛇添足考虑的,故取掉。此时朦胧感消失。声音立刻通透起来,但是耳朵感觉灵敏度仍然还没有上升到正确的响度。通过计算。串联通道上的“R1”1.5Ω值大约可以对高频衰减1.8dB的量,而并联通道上的“R5”
15Ω值是配合串联通道上衰减大约3.5dB量的阻抗补偿。那么串联通道上的R2、R3与C4并联,又是出于伺等考虑呢?参阅高频单元频响曲线图,10kHz以上有很明显的衰减,C4应该是让某一频段不受R2与R3衰减的影响而直通。计算“C4”0.47μF司以让23kHz以上部分直通。23kHz频点显然与该单元所需要补偿的频响曲线段毫不相干。提升23kHz有何用呢?C4我重新考虑。结合高频单元10kHz以上衰减明显。那么就计算C4让10kHz以上直通,考虑到斜率。直通转折点没有直接选在10kHz处而选在14kHz处。因为10Hz-14kHz是一个下降沿。无论下降沿的陡或者缓,3kHz-10kHz之问都处在90dB以上,最终都将是要衰减掉的。因为衰减的标准将以低频单元的90dB为依据。多出的都要衰减掉才能让整个频响达到平衡。同时。入耳对高频感觉迟钝。选择14kHz处的91dB作为衰减斜率折点也不会显得衰减过早。反而可以让听感上更趋于平衡。最终计算出C4的值为1μF。
而R2和R3分别是10Ω。
并联后就是5Ω,计算出串联通道上5Ω的电阻值将是衰减8dB之多的灵敏度,严重过量,不知M1.2怎么会衰减如此之多,不管怎么说。试着根据自己的思路去衰减3dB。先后用了1.5Ω、2Ω、2.7Ω三支电阻分别焊到分频器上,最后感觉2Ω的听感最正确。
此时感觉整个箱体灵敏度已经平和,人声以上频响部分顺耳了。但是中频人声部分就显得很“打耳”。
也就是显得频响过于突出。整个声音听起来有些怪怪的。主要还是集中在中频人声段。
再次查找原因。翻出高低频单元的说明书、频响曲线图再次仔细查阅,突然发现高频单元参数框内的厂家推荐分频点变成了“大于3000Hz”,赶紧去问经销商,得到的答案是:该款高频单元曾于2000年与2002年分别改款过两次,之前看到的应该是老资料了。照这样看来, “RT2C—A”和“SS8IIN”的中频部分断开了大约有400Hz的空缺量。当然是衔接不起了嘛。怪不得声音会这样。
从“SSSIIN”的整个频段来看,100Hz-2600Hz是一段极其平坦优秀的曲线。这也正是当初看中这款低频单元的原因之。现在看来。H要能将3.2kHz处的波峰处理平坦,那么至少可以将上限提高到3.2kHz。通过对“SSSIIN”的频响曲线图作虚线延伸参考分析,降峰的斜率转折频点选在4,5kHz处。这比3.2kHz的1.5倍频点4.8kHz更加保守。而分频器低频部分并联通道中的“R6串联C5、C6”这个电路结构,似乎就是为降服这个波峰而准备的。只是取值大不同而已。通过计算,用2.2μF与1.8μF并联代替C5、C6,而R6则用10Ω。现在波峰平了。低频单元上限估计已经到达3.5kHz左右。再次试听,意外的发现“凹陷”部分“填平了”。但是“打耳”部分依然存在。分析降峰成功。延伸了低频单元上限段。成功与高频单元平稳衔接。
“凹陷”故此不存在了,所以听感上只剩下“打耳”这个问题。为什么“打耳”?是某个频段过于突出,才会造成听感过于受到刺激,而且是不够耐听的频段,反复试听不同的试音信号,最后分析应该是分频器高频部分串联通道的耦合电容太大了,C1、C2、C3并联相加值高达15.3μF了,按高频单元说明书推荐分频点3000Hz~十算。用3.6μF法的电容焊接于此。再试听。问题大为改善。试将分频点改在3.2kHz处,“打耳”问题基本解决了,音箱听起来更加有质感,整个频响更加平衡!接下来调整吸音棉与倒相管。开始除了而板内侧以外的其他所有而都围绕一圈吸音棉。但低频出来非常的“干涸”,没有丰润感:然后减少吸音棉的量。重新剪裁吸音棉尺寸,做到只覆盖背板与面板。
最后再试听,平衡了,低频下潜的深度和听感非常好。在播放人声时细腻感较欠缺。
再次分析分频器电路,眼睛落到R4与L3这对串联元件上。如果单从L3来说,L3是起到与c1、c2、C3桐同的分频作用,共同达到二阶分频的电路结构。但加入的R4.
就让单纯的13调节功能更加丰富,而13的值在业余情况下未知。增大R4的值将减小L3所对应的某一频点以下频段的旁路量,同理,减小R4的值得到相反的效果。首先断开R4与L3的连接,也就是将分频器变为一阶分频,再结合耳朵对声音变化部位的记忆。已经大概锁定这个R4所决定的声音表现范畴在哪个频率段位了。尝试将R4加大到3n一试,一开声立刻感到惊喜。
果真这个R4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啊。图2为最终调试结果电路图。图3、图4为频响曲线。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贸泽电子开售能为电动汽车牵引逆变器提供可扩展性能的 英飞凌HybridPACK Drive G2模块

    ™ Drive G2模块。HybridPACK Drive G2模块基于HybridPACK Drive G1,在相同的紧凑尺寸下提供更高的功率密度。HybridPACK Drive G2
    发表于 11-29 14:58 138次阅读

    THS7001前级放大部分可以正常工作,后级PGA部分如何连接?

    我THS7001前级放大部分可以正常工作,但后级PGA部分不知道如何连接,那个CLAMP (H,L)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该如何连接? 我现在的连接方法原本是想按G2 G1 G0= 110 指令放大的。结果PGA输出为0,求解
    发表于 09-19 06:20

    英飞凌推出TOLT和Thin-TOLL封装的新型工业CoolSiC™ MOSFET 650 V G2,提高系统功率密度

    半导体器件 650 V产品组合。 这两个产品系列基于CoolSiC 第2代(G2)技术,在性能、可靠性和易用
    的头像 发表于 09-07 10:02 1197次阅读

    贸泽开售适合能量转换应用的新型英飞凌CoolSiC G2 MOSFET

    2024 年 7 月 24 日 – 专注于引入新品的全球电子元器件和工业自动化产品授权代理商贸泽电子 (Mouser Electronics) 即日起开售英飞凌公司的CoolSiC™ G2
    发表于 07-25 16:14 660次阅读

    英飞凌CoolSiC™ MOSFET G2,助力下一代高性能电源系统

    靠性。在碳化硅材料中,垂直界面的缺陷密度明显低于横向界面。这就为性能和鲁棒性特征与可靠性的匹配提供了新的优化潜力。 安富利合作伙伴英飞凌推出的CoolSiC MOSFET G2沟槽技术继承了G1的高可靠性。 基于所有已售出的CoolSiC MOSFET
    发表于 05-16 09:54 646次阅读
    英飞凌CoolSiC™ MOSFET <b class='flag-5'>G2</b>,助力下一代高性能电源系统

    产品简介 | RZ/G2系列MPU

    产品简介 | RZ/G2系列MPU
    的头像 发表于 04-29 08:08 413次阅读
    产品简介 | RZ/<b class='flag-5'>G2</b>系列MPU

    晶科能源首台5MWh大储系统蓝鲸-SunTera G2在海宁尖山基地正式下线

    4月25日,晶科能源首台5MWh大储系统蓝鲸-SunTera G2在海宁尖山基地正式下线。
    的头像 发表于 04-26 09:54 490次阅读

    基于EZ-PD和HybridPACK Drive G2方案 改善的车辆内部和外部的设备电源性能

    英飞凌科技公司宣布推出两种新的电动汽车和车内电子设备电源解决方案,进一步丰富了其汽车电源电子产品组合。这些新的解决方案EZ-PD和HybridPACK驱动G2,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改善的车辆内部和外部
    的头像 发表于 04-24 12:04 2064次阅读
    基于EZ-PD和HybridPACK Drive <b class='flag-5'>G2</b>方案 改善的车辆内部和外部的设备电源性能

    铠侠推出EXCERIA G2极至瞬速SD存储卡,支持4K视频录制

    据悉,近日铠侠发布了EXCERIA G2极至瞬速SD存储卡,这是其旗舰EXCERIA SD系列的全新一代产品,新增了对4K视频录制的支持。
    的头像 发表于 04-19 11:09 510次阅读

    请问无感BLDC的FOC控制中观测器G1和G2参数如何确定?

    无感 BLDC 的FOC控制中观测器G1和G2参数如何确定?
    发表于 04-19 06:48

    sr锁存器不定状态怎么理解

    当SD=1,RD=0时,或非门G2一端以SD作为输入,故G2输出低电平,G2和RD作为G1的输入,所以G1输出为高电平,此时SR锁存器输出Q
    的头像 发表于 03-29 16:40 1844次阅读
    sr锁存器不定状态怎么理解

    全面提升!英飞凌推出新一代碳化硅技术CoolSiC MOSFET G2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近日英飞凌推出了CoolSiC MOSFET G2技术,据官方介绍,这是新一代的沟槽栅SiC MOSFET技术,相比上一代产品也就是CoolSiC MOSFET G1有
    的头像 发表于 03-19 18:13 3030次阅读
    全面提升!英飞凌推出新一代碳化硅技术CoolSiC MOSFET <b class='flag-5'>G2</b>

    英飞凌推出G2 CoolSiC MOSFET进一步推动碳化硅技术的发展

    碳化硅(SiC)技术一直是推动高效能源转换和降低碳排放的关键,英飞凌最近推出的CoolSiC MOSFET第2代(G2)技术,也是要在这个领域提高了MOSFET的性能指标,扩大还在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等领域的市场份额。
    的头像 发表于 03-12 09:33 829次阅读
    英飞凌推出<b class='flag-5'>G2</b> CoolSiC MOSFET进一步推动碳化硅技术的发展

    RZ/G2L、RZ/G2LC和RZ/G2UL的SMARC EVK启动指南Rev.1.01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RZ/G2L、RZ/G2LC和RZ/G2UL的SMARC EVK启动指南Rev.1.01.pdf》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02-02 09:45 1次下载
    RZ/<b class='flag-5'>G2</b>L、RZ/<b class='flag-5'>G2</b>LC和RZ/<b class='flag-5'>G2</b>UL的SMARC EVK启动指南Rev.1.01

    RZ/G2L RZ/G2LC RZ/G2UL RZ/G3S灵活软件包应用说明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RZ/G2L RZ/G2LC RZ/G2UL RZ/G3S灵活软件包应用说明.pdf》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01-14 10:46 1次下载
    RZ/<b class='flag-5'>G2</b>L RZ/<b class='flag-5'>G2</b>LC RZ/<b class='flag-5'>G2</b>UL RZ/<b class='flag-5'>G</b>3S灵活软件包应用说明